房地产税终于要来了——继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房地产税立法的消息后,3月7日财政部又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了更多的信息。潘石屹在微博上的发言,更是让大家对房地产税的具体实施有了更多的讨论。
从2011年起,国家就开始在上海和重庆两地做了房地产税的试点,期间两地也各自进行了一些调整。因为征税方式不同,所以延伸出“上海模式”和“重庆模式”的说法。
“上海模式”只针对增量房,“既往不咎”,所有沪籍家庭新购二套房,或者非户籍新购房起全部征税,按市场价70%计算,税率0.6%。
“重庆模式”更针对高端市场,无论新购还是已经持有的独栋、新购并且交易价超过重庆前两年新房均价2倍的住宅,以及在当地无户口、无企业、无工作的“三无”人士全部住房,一律征税,税率根据住房和前两年均价的比例确定,在0.5%~1.2%之间。
上图源:ifeng.com
但就目前的一些媒体报道和业内人士的推测来看,全国正式的房地产税并非单一地照搬这两种模式其一。而且现在全部统一叫“房地产税”,与“房产税”一字之差,范围更大,除了房产税之外,也包括契税、地产税、增值税、个税等等,相当于进行了税制改革,很有可能今后交易环节中的税费会相应地也进行调整。
在正式的全国房地产税缴纳方式公布前,不如来看看世界上其它国家和地区是如何收取这种类似“物业管理费”一样的房产税。广义的房产税包括了持有和交易时的全部税种,但狭义的房产税只针对持有阶段,每个时期固定要缴纳的费用。
美国:
浮动估值×浮动税率
美国的地产税就叫PropertyTax,各个州、州内各个地区的情况各有不同。根据2017年的数据,州平均税率在0.28%~2.38%之间,最低的是夏威夷,最高的是新泽西。新泽西州内部,与纽约一河之隔的哈德逊郡税率2.23%,普林斯顿大学所在的默瑟郡就高达2.5%。
上图源:见水印
地方政府根据房产交易价格,对每块地产做出估值,地段、建筑、土地面积、是否二套房或投资房都会影响。但是这个估值是和实际的交易价有所区别,直接卖房的话并不能套上这个估值。
房产估值也有几种计算方式,比如大多数地区是每隔几年重新评估一次,房价涨了房产税也会贵;像加州就特别一些,他们是只在交易时做一次估值,然后根据通胀做一些调整,但和实时的房价不挂钩。
上在网上可以非常便捷地查到任一地块的估价,图为洛杉矶一个地块的估价,图源:lacounty.com
房产估值不变,但房产税率是会变的,比如在2009年时,新泽西的税率就只有1.89%。这是因为他们先计算整个地区的房产总估值,再结合第二年的支出预算,由此算出需要收多少的税,才会得出实际收取的税率是多少。完全是反过来的。
美国的房产税是地方相当重要的收入,因为房产税和地价挂钩,如此一来,地方政府会想办法提高当地房价,比如改善当地生活环境、加强基础建设、创造工作机会,以此吸引更多人口在当地买房。
收上来的房产税,会按照不同的比例分配给郡(第二级行政单位)、市镇(第三级行政单位)、学区、市政等机构做固定的用途,这些用途会非常清晰地写在税单上。
教育、治安、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全部都从房产税支出,房价越高的市镇,收上来的房产税就越多,教育质量越高、治安就越好,因此美国同样存在着“学区房”一说。
上俄勒冈州波特兰市旁clackamas市的房产税税单示例,除了列出应缴款项,还详细地标明了税款去向,黄色部分分别为教育经费、市政服务经费和其它费用的总值,图源:clackamascounty.com
因为美国的地方政府对房产税过于依赖,加上美国“市镇”的概念和国内不一样,很多市镇的辖区面积比国内的地级市要小,可以简单理解为国内的街道或镇,管理的人数和区域相当有限,无法做到宏观的调节,一旦当地房价下降,治安经费也会随之减少,警力不足就会导致犯罪率升高,大量中高收入居民搬走,房价下跌后更收不上来房产税,造成恶性循环,穷的地方会越来越穷。
上底特律因骚乱等原因造成富裕居民外迁、地价下跌,从而导致税收下降,形成恶性循环,于2013年申请政府破产,图源:TheNewYorkTimes
英国:
永久固定估值×浮动税率
英国的地产税叫CouncilTax市政物业税,同样是交给地方的“地税”,而且地方可以不用听中央的意见,随便怎么花都可以。
和美国不同,英国的市政物业税更多会针对“住房子的人”而不是“拥有房子的人”,如果是出租的房子,房东会让房客出这笔钱。即使是住在公租房里,这笔钱照样是要付的。
市政物业税是单纯地为了提供服务而设置的,如果房子空置,相当于并没有用到某些市政服务,反而可以有一定的减免,因此可以看出,这笔市政物业费真是相当务实的市政费用,并没有调控房价的作用,越是二套房越收得低。
上图源:instagram.com
市政物业税同样是按“房屋估值×税率”的方式来计算,其中房屋估值恒定不变,以1991年4月的价格确定(威尔士例外),如果是1991年之后建的新房子,也一律换算成1991年的估值,之后房价涨跌和税费毫无关系。
在此基础上,房子根据估值被划分成A-H一共8个等级,A最便宜,H最贵,只要房子不拆,等级就不变。政府每年会公布D等级住宅的税率,这样就能在D档税率的基础上相应地算出每一档的税率(比如H档税率是D档的2倍),再根据自家房子具体的估值缴纳相应的税费,颇有一点梯价电费的意思。
上图源:gov.uk
当然,富豪这块肥肉也不会不吃,尤其伦敦是全球富豪最多的城市。针对公司买房避税或做信托的行为,英国准备好了豪宅税,一刀切,公司购买交易价超过50万英镑一律征收最低3500英镑的税,最低税率0.7%,最高1.1%,而且税费在第一年基础上每年跟随CPI水涨船高,税费至少跑赢通胀。光是这一项在2015就为英国赚了1.78亿英镑!
另外英国的房产交易税里有个很有意思的“利得税”,比较像国内二手房交易时的个税。我们的个税是网签价的1%或差额的20%,而利得税会根据个人收入定在18%~28%。不过不像个税必须满五唯一才能免除,利得税更人性,只要把房子登记为主要住所,利得税就能减掉一部分,唯一住房更是直接全免。
另外利得税计算的是个人的所有资产,如果炒股亏了,亏的钱直接从应缴税额里抵扣,不用再税。买了房子装修过的话,装修也可以做抵扣。
德国:
德国人对买房子这件事并没有什么热情,即使是在购房比例最高的城市不莱梅,也只有50%左右的人有自己的房子。
德国的房产税也叫房地产税Grundsteuer,算法比英国更复杂:以1935年(东部)或1964年(西部)的房产价格为基础估值,这个估值和英国一样是恒定不变的。在此基础上,会乘以一个固定的税率,独栋和双拼是3.1‰,公寓是3.5‰。
唯一的变动数值叫系数,每个城市都不一样,2017年全德系数最高的黑森州Nauheim,这个离法兰克福机场不远的小城系数高达960%。
换一种方式来解释,假设一间Nauheim的屋子在1964年的价格是1万欧元,那么它固定要交的税是350欧元。不过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不动产已经升值了8.55倍,因此实际2017年需要缴纳的房地产税就是2992.5欧元。
上图源:kreditvergleich.net
这么去进行换算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人口越密集、工业越发达的地区,土地升值越快,因而就会计算出更高的系数。
当然再怎么解释,毕竟还是从口袋里掏出来的钱,而且房东会把房地产税直接加到房租里,再不爱买房的德国人也受不了,一直吵着要把这种过时的计算方式给更换掉。
上有头有脸的大城市系数都不会低于400%,图源:kreditvergleich.net
瑞典:
浮动估值×固定税率
以高税收高福利著称的瑞典,实际房产税在0.75%~1%,以房产估值的75%征收,房产估值每年更新。属于低得很良心的税种(个人工资所得税在40%~50%左右,当然也有起征点和个人消费抵扣),独栋住宅会有交税上限,最多6512克朗一年(2016年数据)。
上限的存在很好理解,当房产税作为“物业费”收取的时候,再大、再贵的房子使用的公共资源也是有上限的,比如500㎡的别墅和800㎡的别墅实际上都只住一家人,差别不像50㎡一居和100㎡三居那么大。
上斯德哥尔摩老城区,图源:IntelligentCommunityForum
而公寓住户我们以前介绍过,即使买房之后每个月都还要交一笔价格不低的月费给房屋管理公司(类似物业+业主委员会),包括了暖气费、房屋翻新费,同时也包括房产税。
拓展阅读
首付一成半,房贷105年,
只还利息不还本金,瑞典人买房也太奔放了
不用羡慕北欧风,戳这里就有更好的选择
香港:
租金估值×浮动税率
大陆的土地改革制度是向香港学习的,但“上海模式”和“重庆模式”都没有参考香港。
香港的产权比较特殊,这个得从英国的情况说起。英国所有的土地名义上都是国王的,普通人只能租,只不过租期是永久,实际情况相当于自己拥有。
而香港作为殖民地自然待遇要低一点,当年香港岛是永久转让给英国,但新界只租99年。相当于香港岛是英国当房东,而新界是中国当房东、英国当二房东,英国的租金已经一次性付清给清政府。香港因此产生各种999年、99年、75年、50年产权。
上图源:CNN.com
除了土地情况特殊,香港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住在公租房屋邨里,这部分的屋邨本就不出售,也没有办法按照售价估值。
综合香港当地特殊的情况,差饷就根据房屋当年的租金估值而不是售价估值来计算,同样会由政府计算和发布,基本可以理解为租了别人的房子,还要交物业费了。
目前的上海模式和重庆模式,均是以固定交易价格×固定税率的方式收取,但是上海留了一手,保留了浮动估值的可能。
上海的规则是最基础的房产税模型,实际税率相当于交易价的0.42%,而重庆则类似英国的豪宅税,税率也差不多,但是每年价格一致。
经过7年的试点之后,房产税对两地的房价基本影响不大,更不能解决地方对卖地的依赖,因此全国性的房地产税到底怎么收,还是得拭目以待(也不能不待呀),只能说别指望房产税打压房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