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对美国经济的理解从表层的“消费经济”,逐渐深入到“赤字经济”“资产经济”和“货币经济”三个层次后,普通美国家庭的生活到底是家道从容,还是入不敷出?这个问题就特别清晰了。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郭杰振】
在美国国内,各界对经济的预期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白宫、美联储等高层官员认为美国经济“一片大好”,贝莱德等部分投行持谨慎态度,底层民众则分化严重。
从美国家庭的消费数据看,消费总量在增长、增幅快速回落,2021-2023年居民消费增量分别为1.8万亿美元、1.47万亿美元、1.06万亿美元。在居民消费中,二手车购置是最好的案例,2021-2023年二手车购置支出增量分别为793亿美元、-27亿美元、63亿美元。
图1:2023年2月-2024年2月间,美国低、中、高收入家庭的消费增速全部放缓,纵轴指信用卡消费的年同比增速。数据来自美国银行。
既然美国的消费增幅快速回落,美国经济2023年的增量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答案在美国经济的三层涵义里。
一、美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层涵义是“赤字经济”
表面上看,战后的美国经济是由家庭消费支撑起来的,经济增长与否,只要通过CPI、就业等指标,就可以做简单预测。其实不然。
伴随着居民消费的崛起,政府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持续下降,其中奥巴马、特朗普执政期间达到了最低点,政府开支对GDP增量的贡献率分别为5.2%、8.7%(表2)。拜登执政后,联邦、州及地方政府以大幅举债为代价,推动政府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快速提升,政府开支对GDP增量的贡献快速升至14.6%(表2),这也是拜登寻求连任的宣传口径,即所谓“拜登经济学”(Bidenomics)[2]。
不过,从拜登执政以来的数据看,居民消费依然是经济增长的第一份额,其中服务消费增长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表1战后各时期GDP增量分解单位:%
表2里根以来历任美国总统任期GDP增量分解单位:%
居民消费的扩张是以家庭部门的现金流“赤字”为代价的,这是“暗牌”。以支出法(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与服务净出口)来计算,美国居民消费火爆、企业投资热情高涨,美国经济确实是一片大好;从收入法(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来看,居民工资大幅提升、企业利润屡创佳绩、政府赤字收窄,美国经济可谓“前景乐观”。
相比之下,收入法的数据准确性更高,但美国偏偏以支出法为主,这是有其逻辑的。
以收入法为据,美国居民、企业、政府和对外等四个部门的报表是可以还原的。从还原后的家庭报表看,全口径下存在巨额的收支盈余,但这部分收支盈余是以雇主代缴的各类补充养老金形式存在的[3],要到居民退休后才能一次性取出。如2020年美国家庭部门全口径收支盈余3.5万亿美元,其中2.13万亿美元是雇主代缴的各类型补充养老金(pension),其余部分来自政府应对疫情冲击的转移支付(表3)。
如果扣除这部分账面盈余,除少数年份盈余外,美国家庭部门自1985年就出现了连续性的现金流赤字,其中2023年赤字为4277亿美元(图2)。据美联储2024四季度的Z1报表,2023年末美国家庭部门的消费贷、住房贷款余额分别为5万亿美元、13万亿美元,合计18万亿美元。
表3美国家庭主要年份收支测算单位:10亿美元
图2两口径下美国家庭收支(1983-2023)单位:10亿美元
如果美国家庭的连续性“赤字”没有实质性解决方案,“拜登经济学”引以为傲的经济业绩不过是昙花一现。
常规情况下,借款成本是以消费贷款冲抵家庭收支赤字的重要考量因素。2021年3月,美国联邦基金利息为0-0.25%,如今为5.25%-5.5%,短期借款成本提高5个点以上。相比加息前,美国家庭部门的存量消费贷利息增加2113亿美元(表3),成为美国家庭的额外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