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至21日,2020年全国青少年体育管理干部培训班在四川成都举行。培训期间,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划单列市体育局分管副局长、处长等参加了培训,并进行了经验交流。本次培训班是今年青少年体育战线最重要的一个培训班,目的是深入贯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精神,围绕前不久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行政策解读、交流探讨和深入研究。为推动《意见》落实,推动体教融合工作落地生效,本会将部分专家经验交流进行逐篇摘编。
扎实推进全国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
努力为体育强国建设贡献温州力量
温州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志宏
2017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浙江省政府签署协议,赋予温州开展社会力量办体育全国试点的重要使命,为温州民营资本投资发展体育事业提供了重大契机。9月27-30日,全国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试点现场推进会在温州市举行,会议全面总结交流温州市的经验与做法,进一步完善改革思路和举措,推动社会力量办体育在全国全面深入健康发展,不断开创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三年来,温州市在国家体育总局和省委省政府、省体育局的精心指导下,坚定把社会力量办体育作为争取改革红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借鉴市场化改革先行经验,率先走出了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路子,温州体育“国民共建”格局在全国形成了较好的示范效应。
一、试点以来的基本经验
(一)加强党的领导,把体育改革发展提上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
温州市委市政府把体育改革发展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谋划,连续三年把试点工作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年度重点工作任务中,把开好全国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试点现场推进会列入今年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十大重点活动项目。温州市大力推进体育与医疗卫生、高等教育、旅游文化、媒体等融合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大力支持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积极推进体育部门转变职能,向社会组织赋能,激发社会力量办体育活力。党委领导、政府组织、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大体育”工作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二)激活市场主体,形成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的投入机制
温州市政府在逐年增加体育经费预算的同时,大力支持社会力量承办体育赛事,充分释放各类体育资源,将政府举办的各类赛事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交给社会来办,激发了社会力量的活力,促进了体育市场主体培育,同时也推动了体育部门职能转变。通过出台扶持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近三年社会资本投入体育产业和场馆设施建设稳步增加,投入体育人才培养和体育赛事活动也逐年大幅增加,极大优化了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需求。
(三)突破瓶颈制约,推动社会力量建设运营体育场地
温州市政府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出台了《关于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运营体育场所的意见》,创造性地推出了加大体育用地供给、公开可用体育用地信息、协调推进项目实施、完善非体育用地使用办法及审批程序、简化室外露天体育场地加装雨棚审批流程、深化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建立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体育场所的专门议事协调机制等14项具体举措。在城市土地资源普遍紧张的情况下,积极探索利用大型市政设施和商场屋顶、高架桥下、老旧厂房、拆后空间、公园绿地等各类非体育用地,打通政策堵点,走出新路子,吸引社会资本建设了一大批老百姓身边的体育设施。
(四)创新体制机制,形成全社会合力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新格局
温州秉持凡是社会力量愿意办、能办的都放手支持办的理念,通过公私合办、民办公助、独资举办、体教融合等多元模式,构建以体校为龙头、社会体育组织为基础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把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大拓展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材视野,激发了育才活力。
(五)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以“百姓健身房”为主的社区体育服务体系
(六)推动“体育+”融合发展,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体育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试点以来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第一是通过科学理清政府、市场、社会“三个边界”,让体育事业发展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科学清晰的主体边界是政府、市场、社会良性互动、协同共进的基本前提。温州市针对以往体育领域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等问题,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让民资的力量充分涌流,让创新的活力竞相迸发。
一是通过政策供给做到“政府有为”。温州市始终秉持“体育让生活更美好”理念,把试点工作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总体布局,研究出台21个配套政策文件,引导推动体育与医疗、教育、文旅融合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社会力量办体育政策体系。尤其是针对土地要素制约等突出问题,创新推出大型市政设施上盖二次开发、闲置低效土地开发利用等政策,有效解决了体育设施建设用地瓶颈。二是通过大胆放权做到“市场有效”。以政府购买服务为突破口快速放活市场,把赛事举办、体育培训等6项职能交由社会力量承接,并通过建立预算核定、过程监管、结果评价等制度提升项目绩效。三是通过实体运营做到“社团有力”。体育社团是开展群众运动、拓展体育市场的重要支撑力量。具体是抓“三个化”:抓“实体化”,新组建或换届的体育社团负责人,全部由专业人士担任,体育系统干部一律不再兼任,促其成为自我管理的社会组织。抓“规范化”,积极推进体育社团等级评估,对评上4A、5A等级的给予奖补并优先承接体育赛事等政府购买项目。抓“体系化”,温州市已实现乡镇街道“1+5”全覆盖,即1个体育总会、5个单项体育社团,每年举办各类健身比赛活动5000多场次。
第二是通过大胆打破体制、政策、区域“三大壁垒”,让竞技体育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温州市紧密聚焦竞技体育和群众运动二元结构这个主要矛盾,积极探索多元化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优化以“政策制度、项目布局、师资保障、基地创建、赛事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体教融合机制,促进温州市青少年体育发展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是打破体制壁垒。全面打破单纯依靠各级体校培养人才的路径依赖,通过政府定标准、供场地、授牌子、派教练、给奖补等途径,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人才培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分为四种类型:
一是公私合办。体育部门、公办体育运动学校或体育中心与社会竞技体训机构联合举办,体育部门负责一部分训练经费、公办体育运动学校或体育中心主要负责出场地,社会竞技体训机构主要负责运营管理并承担所有经费。二是民办公助。民营企业投资成立社会竞技体训机构并负责管理运营,体育部门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予以一定的资金扶持。三是独资举办。本身从事体育的民办单位利用自身的场地、师资优势,独立承担青少年业余训练任务及其日常训练经费,体育部门根据项目布局及获得的成绩和上级输送数量给予经费补助。四是体教融合。体育部门与公办学校(非体校)合作开展青少年业余训练,场地、学籍、文化课学习、日常管理等由公办学校负责,体育部门主要负责业务指导并补助一定的训练经费。
三是打破区域壁垒。温州市在优先保证省队选拔的基础上,放宽政策限制,开辟注册通道,做到体育人才跨区域顺畅流动,努力为全国体育事业发展多作贡献。
三、结合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大力推动体教医融合,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
一是借智聚力,不断深化体育与高等教育合作。继续加强与北京体育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大学等高校合作,全面拓展合作深度和广度,为温州体育改革事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是推动体教医三方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牢固树立健康关口前移理念,建立体教医三方合作新模式。以现有的温州医科大学运动健康研究院、温州市中西医运动医学中心为平台,大力实施温州儿童青少年“明眸皓齿”工程和开展“青少年脊柱侧弯筛查校园行”活动,保护儿童青少年视力和口腔健康,促进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
三是发展体育社团专业优势,推进体育项目进校园。发挥好市级单项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优势,在做好武术、轮滑、跆拳道等传统项目进校园的基础上,推进冰雪、足球等运动项目进校园,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以桃花岛冰雪运动中心、文成天鹅堡室内滑雪场、绿水尖滑雪场等冰雪场地为依托,加快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实现温州市百万青少年参与冰雪项目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