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事要记日拱一卒–第1015页–分享个人经验,保留阅读记录,做时间的朋友

许多在上海工作的外地人,都在抱怨,上海房价太贵了,买不起。

甚至上海户籍的本地土著也在吐槽:上海房价太贵了,本地人都吃不消。

那上海房价究竟贵不贵?

如何看待上海房价以及上海楼市?

1

上海房价贵不贵?

看你跟谁比

过去一年上海商品住宅成交均价基本在55000元左右,贵吗?

贵不贵,一定要在同一个等级维度下进行比较,笔者最看重的一个核心数据:本外币存款余额。

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上海基本上等于深圳和广州之和。

钱多少是决定当地房价的核心要素之一。

上海这么多钱,但疫情下的深圳房价涨幅却远远超过了上海,尤其深圳西部房价,更是远远超过了上海商品房均价。

上海的房价贵吗?

城市之间比较,和综合实力逊于自己的深圳比,上海房价其实真的很便宜。

那些吐槽上海房价贵的外地人和本地土著们的心态,有点像湖南省会长沙的买房人,均价还不到1万元,还在吐槽长沙房价太贵了买不起。

江浙沪的吃瓜群众们看不下去了:

我们这里四五线城市,地铁、高铁、大学等等配套资源什么都没有,房价都超过一万元,你们长沙买房人,真的身在福中不知福。

2

上海的房价和你的收入没关系

对于生活工作在上海的部分新老上海人来说,上海房价也贵。

上海一个白领,看到到手每个月一两万的收入,刨去房租、吃饭、人情往来等等,每到月底剩不了几个钱。

就这点积蓄,想在上海买房,付个首付,无异于痴人说梦,房奴的资格都没有。

所以按照自我感觉还不错的收入计算,上海房价太贵了。

但请记住:一线城市的房价,尤其上海的房价,千万别拿房价收入比说事。

凡是机械套用国外房价收入比指标,告诉你上海房价太贵了、到顶了、要跌的经济学家们,这些年都被残酷的现实啪啪打脸。

为什么部分经济学家们预测上海等一线城市的房价,屡屡失败?

根源就是忘记了上海是中国的上海,上海是14亿中国人的上海,上海的教育和高考,上海市是中国优质资源最集中的两个城市之一。

离开中国国情预测上海房价,失败是必然的。

记得融创老大孙宏斌在一次演讲中说过,上海等这几个一线城市的房价,是由这个城市20%人群收入决定的;

和其他80%人群的收入关系不大。

按照前20%人群收入计算上海房价收入比,你就会发现:上海的房价其实很便宜。

3

许多人捧着钞票,

也没有资格买上海房子

上海房价贵吗?围在城里的人也许觉得贵,围在城外的人捧着大把的现金却买不了上海房子。

许多人也许不知道,上海55000元左右的房价,是在严厉的政策调控下实现的市场均衡价格。

上海的的房子,不是你想买就能买:

非上海户籍,必须同时满足两个严格的条件才能购买一套上海住宅,即:

必须已婚,必须连续缴纳五年社保或个税。

已婚,连续社保…无论你多有钱,你要表达出全部在这座城市稳定下来的诚意,才有可能换来一套小小的房子。

如果这样严厉调控下的房价,你还觉得贵,是不是先要问问自己,是不是收入太低,不适合在上海定居。

全中国的土豪们,基本上都有一个上海买房梦,可是拿到上海的房票太难,扼杀了千万人的梦想。

4

疫情下房价就是货币现象

4月20日,央行宣布再次降息,本次降息创历史性最大降幅;

这也是年内第10次降息。

4月中国房贷市场报告显示,4月全国首套房贷平均利率为5.43%,环比下降5bp;

二套房贷平均利率为5.74%,环比下降4bp。

从全国房贷平均利率最优惠城市榜单来看,上海仍问鼎榜首,平均利率为4.85%。

与此同时,刚刚公布的M2达到了11%左右,再次超过两位数。

多个数据证实:货币大放水成为既成事实。

在中国房地产历史上,凡是货币宽松的阶段,房价没有不涨的;

尤其一线城市,更是领头羊。

上海楼市经过四年左右的打压调整,目前价格已经在底部区间,叠加货币宽松,上海房价已经不是贵不贵的问题,而是何时上涨、涨幅多大的问题。

随着全球疫情不断发展,新一轮货币放水时代也到来了。

5

土地市场是上海楼市的吹哨人

2020年1-4月,全国土地成交金额TOP10城市总计成交5427亿元,较去年增长39.9%;

规划建筑面积TOP10城市成交1080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8.1%;

其中,上海以870亿元成交总价位于榜单首位。

与此同时,上海放松了对拿地限制条件,主要体现在打分制调整,中小房企在沪拿地可以有更多机会。

同时20天的冻结期也缩短到只要在参拍前一天冻结资金即可,也非常有利于资金压力偏大的房企。

土拍市场的活跃,让疫情下的上海楼市风景这边独好。

地价推动房价,土地市场也是上海楼市的吹哨人。

进入四月,上海多个重磅土地高溢价成交,吹响了2020上海楼市触底反弹的冲锋号。

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会惊人得相似。

现在看当下的上海房价,也许就是未来五年最便宜的时刻。

上海楼市的最大庄家还是开发商们,这就像股市的机构庄家,消息最灵通,嗅觉最灵敏,反应速度也最快。

开发商们已经在土地市场蠢蠢欲动,其他的还用我多说吗。

6

疫情常态化,

上海掀起购房潮

春江水暖鸭先知。

当下疫情进入常态化阶段,上海部分好地段的知名楼盘已经掀起了购房潮。

买房人中总有一些先知先觉者。

上海部分好地段知名楼盘的买房人,就是这样一群嗅觉最灵敏的土豪。

上个月,位于前滩国际商务区北侧,紧邻东方体育中心的项目首次开盘,一口气推出411套房源,均价9.2万元/㎡,一开盘就被两千余人热抢,认筹率高达559.8%,相当于6人抢1套。

与此同时,单套总价千万级豪宅排长队抢筹一幕也在上海上演,位于浦东新区陆家嘴浦明路的新盘认筹数346组,选房结束后去化率已超8成。

该项目均价达13.8万元/㎡,总价区间约1234-8054万元/套。

你还在犹豫上海房价贵不贵、看多和看空之间反复纠结的时候,先行者们再一次行动了。

“一房难求”再次在匆忙的上海滩出现。

魔都楼市,

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进入常态化阶段,

正变得炽手可热。

怎么样把一件事情做成功呢?

传统的方法可能会告诉你:你首先要有一个目标,目标要明确,可量化,要遵循SMART原则;然后再把目标拆成一个个小目标,先实现一个小目标,再实现一个小目标,就这样拾级往上……

比如:我想读书。那么,先设立一个目标,一年读50本书,再对它进行拆解,大约就是每周读一本书。接下来,就是每周努力去完成这个目标,就可以了。

这看起来非常合理,但是,你真的觉得有用吗?

很多时候,这种做法其实没有什么用:它并没有真正帮你解决问题,而只是把问题简单粗暴地「降维」了,给你一种「我能解决问题」的错觉而已。

什么意思呢?像上面的例子: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完成「读了多少本书」的成就吗?不是的,读书是为了求知,而不是为了凑数量。

但是这种方法,就会告诉你:数量等于目的。「求知」是一个很模糊的东西,不好定义,我们把它量化,你只要读50本书,就行了。

这会导致什么结果呢?你很可能只是囫囵吞枣,把一本书翻完,但却并没有真正地吃透它、理解它、内化它。

这就是一种降维:求知是一个多面体,读书的数量只是其中的一个「面」。但在这种「目标设定法」的推动下,你就很容易把一个面当成整个「体」,从而,你的眼里只能看到这个「面」,掉入盲目追逐结果的「KPI陷阱」。

但在这种模式下,就很容易导致这样的结果:冲着「减重」的目标,辛辛苦苦减了30斤,没多久却又反弹了回去;一门心思背单词,记住了5000个单词,却不知道该怎么用到生活中……

我想,这应该是不少人都有过的困扰。

那么,什么样才是更好的「做成一件事」的方法呢?

很多人对「创业」可能有一个误解:要创业,我得要有一大笔钱,要组建一个团队,要有合适的合作伙伴,完善的供应链,吭哧吭哧埋头开发一个产品,把它卖出去,投入再生产。等等。

实际上,绝大多数成功了的创业,都不是这样的。

大多数创业模式,是一个人先发现了某个需求,想办法去满足它。挣到第一桶金之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去扩充团队,引进资源。

慢慢地,从一个人,到两三个人,十几个人,几十上百个人。缺什么,补什么。原有的模式不够用了,再去扩充它、优化它,一步步把它做大。

简而言之:一家公司,很多时候并不是从零开始凭空出现的,而是先有一个极其简单的系统,跑顺了,再在它的基础上不断去完善、改进。

它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优化」出来的。

在系统论中,有一条很经典的原则,叫做加尔定律,讲的是同样的道理:

一个运转正常的复杂系统,总是从一个运转正常的简单系统演化而来。

反之也是一样的:一个从零开始设计的复杂系统永远不会起作用,也不可能让它起作用。你必须重新开始,从一个简单的系统开始。

这跟我们的主题有什么关系呢?

实际上,做成一件事情的关键,既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拆分目标,而是:你能否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最简单的模式,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优化,最终让它变成你想要的样子。

看起来可能有点抽象,我举一个例子来讲:

许多人会知道,我是一个工具控,经常会试用新的工具。那么,我是如何学习使用一个新工具,使我能够挖掘它的所有特点,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呢?

我一般会做这么三件事情:

1)设定框架。

我会先从整体的视角去理解,这个工具跟我目前使用的工具有哪些差别?它的设计思路是什么?它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而诞生的?它的优缺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功能?内在的逻辑和结构是什么?等等。

先对它的整体结构,拥有一个大致的框架。

2)建立系统。

然后,我会拎出它的某一项功能,用它来解决我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用它来替代掉旧的解决方式——这就构成了一个简单的系统。

随后,在日复一日的使用中,熟悉这项功能,直到成为习惯。

3)优化完善。

当这项功能我已经完全掌握了,不需要再主动、刻意地去练习了,我会再拎出一项新的功能,把它增添到(2)里面的系统上,重复它,直到熟练掌握。

简而言之,也就是三步:先建立框架,再设计一个最简单的系统,最后不断去优化它,直到实现想要的愿景。

我把这套方法,称为「眼高手低法」。

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呢?因为它有两个特征。一方面,你需要有一个大的框架,来指导你的方向和思路,这是「眼高」;另一方面,你需要先建立一个最简单的流程,先把它跑顺,再对它进行优化、完善,一步步实现你最终想要的样子,这是「手低」。

许多人常犯的问题,恰恰正好在于「眼高手高」和「眼低手低」。

前者,是一种对「变得更好」的迫切期待,恨不得今天学一样东西,明天就能消化吸收、内化应用。期望着有一种立刻见效的方法,能让自己立刻摆脱坏习惯、改掉坏毛病——这是非常不现实的。

真正有效的「改变」是什么样的?它永远是渐变,而不是突变。是当你回顾过去时,连自己也感到惊讶:我过去怎么会是这个样子?——一切就发生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之间。

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把自己看作一个系统。你身上的每一个特征、因素、性格,都是构成你这个系统的有机组成要素。接纳它们的存在,去直面和理解它们。

然后,从中去寻找薄弱点和瓶颈,给它们施加相应的「力」,让整个系统慢慢地作出调整,向着你所期望的方向运转。

所以,我经常跟学员和读者说:你学到的知识,不要想着立刻能全部消化、用起来,而是先拎出一个方法,去生活中找场景、找问题、找需求,有意识地应用这个方法,把问题解决,再去体会「新方法」和「旧方法」之间的区别,感受它带给你的反馈。

像这样,一次次练习,直到把一个方法掌握内化了,再拎出另一个方法,以此类推。

这是前者。后者呢,则是前面讲过的「降维」。把达成目的所需的手段的一部分,当成是目的本身。这就是舍本逐末了。你永远只能奔走在靠近它的路上,而没办法真正地抵达它。

所以,一个更好的模式是这样:

我知道我想要的结果是什么样的,也知道现在跟它之间有很大的差距,但不要紧。我先试着调整我现在的状态,让它朝着「想要的结果」前进一步。

等到这种调整稳定下来,我适应了这个新的状态,再给它施加一个力,让它再移动一步……

在这一步步的调整和偏移之中,我会更加了解自己,也更加了解理想的「终点」。最终,我会达到一个更好的状态。它未必是最开始我想要的,但一定是一个更有益、更能够发挥我的价值的。

设定框架,而非设定目标;优化流程,而非坚持行动。

这才是更全面提升自己、把事情做好的方式。

让我们用几个例子,来看一看这个方法的具体应用。

先看第一个例子:读书。

更好的方式是什么呢?

首先,设置一个「框架」:

我想通过阅读,达到什么样的结果?

我希望了解哪些领域?我期望在这些领域上面达到什么水准?

这些领域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的学习路径、脉络和基本框架分别是什么?

——先搭建框架,后面再往框架里填充东西,才会事半功倍。

然后,专注于设计一个最简单的「阅读系统」。

比如:我先试一试,每天下班后读1个小时的书,再试着把读到的内容做成知识卡片、写成短文。就这样先尝试一周,看看效果。

一周后,对这种阅读学习方式进行复盘和检查:

这一周,我读了哪些内容,做了哪些卡片?

这些内容我真的吃透了吗?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帮助我去思考吗?

它距离我「了解这个领域」还有多远?

如果需要,就对这个阅读系统进行微调,再尝试一周看看,依次循环。

直到我觉得我已经完全适应了这种模式,已经使它融入了我的生活,并且每一天的收获也令我满意,那么,就可以再从其他的方面去思考微调。比如:

你会发现:框架本身并不会限制这个系统的形态,它完全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也就是说,它处于这个框架的范围内,不断地接受我们给它营造的环境,给它浇水灌溉,让它自由生长,演化、「生成」出不同的模式。

再看一个例子:健身。

为什么许多人减肥之后会容易反弹?原因就在于:我们每天的规划和行动——比如减少热量摄入,完成定额的运动量……都只是为了一个目标:让自己「看到」体重的下降。而并没有真正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什么叫生活方式呢?可持续的,无需费力的,才是生活方式。如果你把每一次健身都当作一种任务,一种苦差事;每一次吃饭都要精挑细选算上大半天,这种方式可持续吗?肯定是不行的。

所以,更好的方式是,慢慢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状态。先从最简单的锻炼做起,比如简单的HIIT和有氧。在这个过程中,去体会锻炼的乐趣,以及它给你带来的改变:比如,精力更旺盛了;不容易腰酸背痛了;头不痛了……

那么,你就会慢慢地把锻炼变成一种习惯,乃至于停不下来。

接着,再从饮食入手。戒掉晚上的零食,计算一下自己的营养摄入,安排好自己每天三餐的大致比例,一点一点改善。直到你的身体适应了这种模式,再也不想吃太多东西为止。

诸如此类。

在这个过程中,你的体重数据不一定会下降,有可能会波动,也未必一定能达到你想要的「理想体重」,但是,你整体的生活状态,一定是在慢慢变好,变得更健康的。

这才是最重要的。

也就是说:重要的不是你刻意去做什么,而是一点一滴改变自己整个生活模式,整体地、系统地,让自己进入一个更好的状态。

并不是通过做什么(do),才能成为什么样的人(be);而是:你要先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一切就会自然而然地变好,无需你「刻意」去做。

理解了这一点,很多问题也许就迎刃而解了。

为什么我们平时努力去「培养习惯」,总是很难成功?因为,跟我们的新习惯对抗的,是我们整个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怎么能成功呢?

这就像一家公司:如果一家公司整体的价值观,就是赚钱为上、罔顾道德,那你再怎么去批判它、限制它,会有用吗?没用的。甚至,它自己换个CEO上台,能扭转这种局面吗?也不能。

只有当它自上而下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改变了,开始追求可持续的健康商业模式,它才有可能彻底改变。

所以,好的习惯,一定不是凭空生成、刻意坚持的。而是先采取最小必要性步骤,整体地改善自己的行为模式,等到适应了,再推动一步,改善,再适应……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接近自己想要的结果。

而一旦你的生活模式发生改变了,新的习惯也就不需要「坚持」了——它就会成为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

限制我们的,很多时候不是懒,不是拖延,不是缺乏行动力,而是我们整个生活模式和价值观念本身。

只有从生活模式入手,一步步去推动它,去获得反馈,进行微调,才能更好地驱动我们的行为和改变。

我们要追求的,永远不是「自律」,而是「自驱」。

最后,简单讲讲「眼高手低法」三个环节里面的几个注意点。

1)框架:宏观视角

很多人可能不太理解,框架是什么?它跟「目标」和「规划」有什么区别?

不妨这样理解:框架的意思就是:把当下这个小的系统,放到一个更大的大环境、大系统里面来看,会怎么样?

如果说「目标」指的是「终点在哪里」,「规划」指的是「怎么走能到达终点」,那么「框架」就是:我抵达终点是为了什么?

它会迫使你从更高层次、更宏观的整体视角,来看待你当下的方向和行为。

2)系统:最小必要性

在建立一个最简单系统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最小必要性」。

什么意思呢?它指的是,能够推动这个系统运转的动力,越少越好。需要你刻意去做的事情,越简单越好。这样,才能最大化地减少摩擦阻力,使得这个系统更不容易停转下来。

如果你想培养一个习惯,那么,一定要从最简单、最小的步骤开始,并让自己的整个生活模式接纳它、适应它,这样才能起到效果。

任何情况下,「刻意坚持」某些事情,都是非常消耗资源的,一定要想办法把它简化,让它融入日常的行为模式里。

3)优化:KPT复盘法

在优化系统的时候,不妨试试这个简单的KPT复盘法:

——闲聊时刻——

3月底开始,民航总局要求各大航空公司严格执行“一家航空公司一个国家一条航线一周一班”,这个政策俗称五个一。

乃悟查了一下,航空公司们依然在执行五个一政策。有媒体给大家算了一下,现在的国际航班数量相当于疫情之前的1%左右。

这显然不能满足超百万海外华人的回国诉求。

滞留在发达国家的朋友们,还有机会买到国内黄牛党炒作的高价机票。更惨的其实是滞留在不发达国家的同胞们。

今年1月,小韩辞掉了自己的空乘工作,前往非洲旅行。诗与远方的旅程在新冠疫情爆发后成了噩梦。

在肯尼亚航空宣布停飞至中国的商业航班后,小韩在非洲大地上已经生活了4个半月。很多人和小韩情况一样,有的人在大使馆前拉横幅说自己很想回国,但也就成功了那么一次,几百个同胞坐着祖国来的飞机回去了。

据驻肯尼亚大使馆统计,大约有上千名前往肯尼亚旅游和探亲的华人滞留当地。

他们中的许多人因为无法按时回国复工,丢掉了在国内的工作。而在当地经商的人,情况也不容乐观。

一位在肯尼亚创业的华人告诉乃悟,疫情导致他在肯尼亚的公司已经业务停滞,现在他们全家一个月吃喝拉撒要14000元。雪上加霜的是:

在国内的妈妈又患上了癌症。

肯尼亚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断水断电这种是小事,最要命的是医疗条件。同胞们说,当地医疗机构和国内不能比,而且费用奇高,当地人和华人都无法承受感染后的治疗费用。

一个叫李浩的85后小伙子,2天前被大家发现在家里去世。在肯尼亚从事手机生意的李浩,一周前出现发热症状,前往医院进行治疗后和大家失去了联系。等同胞们发现他时,已经阴阳两隔。

同胞们还给乃悟普及了当地的治安状况。疫情爆发后,当地已经发生了5起针对华人的恶性犯罪,到现在当地警方也没能抓获凶手。有一起绑架案倒是破了,等大家把人质解救出来后才发现:

其中一名绑匪是当地警察。

一边是国内已经控制住疫情后需要防范境外输入风险,另一边是海外华人迫切回国的期望,怎么看都是一道难解的题。

由国家主导的撤侨,不但需要国内各个部门的批准和航线协调,也需要获得海外不同国家政府的批准。

2个礼拜之前,滞留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的华人和当地警方在总理府前发生了冲突。据路透社报道,在场的同胞们有的在尼泊尔滞留了超过3个月,他们希望进入总理府寻求帮助。

同胞告诉乃悟,目前大使馆能做的也就是摸底排查。

连个虾都比我体面,还有飞机坐。

他们的绝望和期盼,不知道何时才能传回祖国。

现在是2020年5月20日,距上海中考(6月27日)还有38天!

内容主要是去年(2019年5月18-19)推优自荐面试笔试的情况,今年什么情况未知,内容仅作为参考参考参考,不能作为今年的依据;

因为今年只有一轮,所以没放去年3月24,3月30,3月31的内容,主要节选5月18-19的为主;

THE END
1.平房过户交多少税?私房过户要交多少税?哪些税?5、卖房人应缴纳平房过户税费:交易费:3元/平方米,增值税:差价5.6%(房产证未满2年的);个人所得税:房产交易盈利部分的20%或者房款的1%(房产证满5年并且是唯一住房的可以免除)如果还没有办理土地证的,到时候还需要缴纳土地出让金,大概是房款的3%左右。 http://0763car.com/66372.html
2.房产税的征收标准是什么?房屋买卖房产问答好像是每年要交一次,具体多少得看房子值多少钱,还有当地的政策。 全部5个回答> 问 房产税的征收标准是什么? 答 房产税征收看评估价,自住和投资税率不同,了解当地政策,合理规划可减税。 全部4个回答> 问 房产税征收标准是什么 答 房产税增收:房产税只收增量房人均60平方米起征;人均60平方米以上起征;https://www.jiwu.com/wenda/9255211.html
3.针对问题个人住房房产税征收标准?个人缴纳房产税怎么缴,我想进一步了解按房屋的计税余值或租金收入作为计税依据,向产权所有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如果未按时缴纳,将可能面临https://www.findlaw.cn/wenda/q_46878532.html
4.个人及企业的房产税如何征收1、个人房产税如何征收现行房产税政策规定:(1)、个人所有非营业用的房产免纳房产税。(2)、如果将个人房产出租,按照房产租金收入计算应纳税额的,适用税率为12%,但个人按市场价格出租的居民住房按4%的税率征收。2、企业房产税如何征收:企业的房产税是依照房产原值一次减除10%至30%后的余值征收的。 展开全文 咨https://m.66law.cn/v/wenda/419372.aspx
5.如果家庭住房只有1套100平米房产上只有一个人的名字要交房产税吗名词解释】:契税是以所有权发生转移变动的不动产为征税对象,向产权承受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应缴税http://www.loupan.com/ask/417571.html
6.一个人多少平米的房子不用交房产税现在我国房地产市场依然比较火爆,房屋买卖数量依然很大,很多楼盘前都能看到买房人的身影,而他们买房的原因可能是投资、也可能是居住等,在买卖房屋过错中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房屋买卖交易中,发生纠纷的概率着实不小,最常见的就是房屋买卖合同纠纷。发生纠纷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原因不同解决方法自然也就https://www.64365.com/special/ygrdspmdfzbyjfcs/
7.夫妻一人一套房算二套房吗夫妻一人一套房要交房产税吗夫妻一人除以上资料外,还需提供夫妻关系证明的原件及复印件、主买房人提取记录单的复印件。 以上就是关于夫妻一人一套房算二套房吗,夫妻一人一套房要交房产税吗,夫妻一人一套房能提公积金吗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齐装网CCTV展播品牌,深耕互联网装修8载,比熟人更靠谱。https://m.qizuang.com/gonglue/gfzg/117904.html
8.一个人拥有多套房产,是不要交纳很多税费?一个人只拥有一套房产是不可目前中国市场房屋只有在交易过程中出现房产税的征收。和个人名下房产多少无关 https://anjuke.com/qa/v145857
9.www.scmc事实上,保障房还是缺的,特别是城市里的新市民家庭,他们是常住人口,不是户籍人口,所以这部分人的数据就长期没人去统计。 有人说房子都够了,不是这样的,他的统计数据的基础错了,他是按城市的户籍人口来统计的。 中央二十届三中全会已明确提出,要给予城市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同样的待遇,包括什么呢?一个是社会保险,http://www.scmc-xa.com/xxxr162031
10.房地产投资方式国债收益率租售比■ 中国人投资美国的 REITs 现金分红只扣 10%的税,卖出 REITs 获得的价差收益不扣税。中国人投资美国REITs 的税率比美国人要低。 ■ 中国人投资中国香港的 REITs,现金分红和价差收益都是不收税的。同样是投资房产,换一种方式,成本就会低很多。 融资能力强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7076071/article/details/109288158
11.房产证我一个人的名字房屋所有人是我的名字但是共有情况那边没有房产证我一个人的名字,房屋所有人,是我的名字,但是共有情况那边没有写单独所有,是空白的,房屋性质也是空白,规划用途是成套住宅,会有影响吗? 共有有另外一个,什么意思,我买的二手房,中介帮忙办的,房屋所有人我的名字,那共有情况那边空白,可以改吗 http://m.fz.17house.com/fangchan/4e965a35b1a37df39536eec20a538606.html
12.灾乐祸似的呼喊:让房地产赶紧崩盘吧.让没房子的好好看看有当低收入者们努力挥洒汗水期望着自己年薪能够超过 5 万,8 万,10 万的时候,他们 可能做梦也想不出精英阶层手中究竟拥有多少财富. 精英们会象流氓无产者们一厢情愿认为的那样:因为一个区区房产税而恐慌性抛弃手中的 大量房产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可以确认的是,房价不是由统计局的平均收入决定的.而是精英http://ks3-cn-beijing.ksyun.com/attachment/60e19376acdce8c5b30116d2fa5dd0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