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44岁的常州张女士向本报记者求助,最近个人信用贷款遇到了一些麻烦。张女士经营着一家培训机构,并在今年夏天投资了十几万元开了一家美容店。为了给两家店提供流动资金,她尝试通过三家银行的App申请消费贷款,但资格审核均未通过。张女士不解,自己一直按时还款,信用记录良好,为何贷款会接连被拒?
带着张女士的疑问,记者展开了调查,采访了银行风控人员以及法律界人士,试图还原张女士的贷款困境,并探讨解决之道。
负债分散成最大难题
张女士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自己的财务状况。她目前拥有一笔139万元的经营贷,一笔20万元的消费贷,以及一笔10万元的信用卡分期。此外,她通过4家网络贷款平台累计借款约30万元。
“有时候看额度不高,我就直接关了,想着换个平台再试试。”张女士表示,她并未实际申请贷款,但类似的操作已经进行了十多次。
一次“操作”带来的连锁反应
张女士的贷款困境还与2023年初的一次贷款操作有关。据她介绍,2021年前,她曾通过某银行申请了一笔160万元的经营贷,用于培训机构的日常运营。然而,该银行的客户经理在2023年离职前建议她换一家银行办理贷款。
“他说换银行的贷款额度可能更高、利率更低,于是我听了他的建议。”张女士说道。然而,新银行最终批准的经营贷额度仅有139万元,比原贷款少了21万元。为了弥补这部分资金缺口,客户经理又建议张女士办理了一笔20万元的消费贷以及一笔10万元的信用卡分期。
“当时客户经理说,消费贷和信用卡分期额度不高,不会影响我的整体贷款资质。”张女士回忆道,“但是现在来看,正是因为这些额外的贷款,导致我的负债比例提高,线上贷款很难通过。”
对此,李明表示,这类“过桥资金”操作在贷款市场中并不少见。“一些银行员工为了完成业绩,会建议客户通过其他贷款方式弥补资金缺口,但这实际上加重了客户的负债压力,尤其是当客户没有长期规划时,后续贷款的申请难度会大幅增加。”
“过桥资金”与“手续费”:成本增加的隐忧
“3天就花了近3万元过桥资金利息,手续费也要两万多。每一笔单独看不算多,但加起来是笔不小的成本。”张女士感叹道。
对此,长期从事金融类案件的王律师指出,过桥资金的使用虽不违法,但需要警惕中介机构的不规范操作。“在实际操作中,有些第三方机构的过桥资金费率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甚至伴随隐性收费。消费者在使用此类资金时,应仔细核查合同条款,明确收费细节。”
如何缓解负债困境?
针对张女士的情况,记者咨询了资深信贷经理赵强(化名)。赵强认为,张女士当前的首要任务是优化负债结构,降低资金分散的风险敞口。
“她可以尝试与银行沟通,通过经营贷展期的方式将短期贷款转化为长期贷款,减轻每月还款压力。”赵强建议道,“此外,可以优先偿还高息贷款,比如网络贷款的利率往往高于银行贷款,尽量减少这部分债务。”
赵强还提到,张女士的总负债水平较高,申请新的贷款时需要注意额度规划。“对于像她这种多次贷款被拒的情况,可以考虑通过线下渠道直接与银行客户经理沟通,提供更详细的资产证明和还款计划,增加审批通过的可能性。”
王律师建议,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银行贷款产品的规范管理,尤其是针对“过桥资金”使用和客户经理建议办理多笔贷款的行为,进行严格审核。“同时,消费者在借款时也应增强法律意识,不盲目听从客户经理的建议,避免陷入负债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