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调研发现,消费贷、经营贷利率不断内卷,与存量房贷利率之间产生较大利差,让贷款中介看到可乘之机,贷款置换业务悄然抬头。北京丰台丽泽商圈一家助贷公司的工作人员李彦超告诉记者:“目前是推销转贷的好时机,我们抓住风口加班加点干活,刚刚过去的中秋节都没放假。”
贷款置换也被称为“转贷”,是指借款人用利率较低的新贷款代替利率较高的旧贷款,从而实现降息的目的。贷款中介以“转贷省钱”为噱头大肆宣传,吸引借款人办理该业务,并在转贷过程中收取居间费、手续费、垫资费、服务费等。
从利率角度看,贷款置换后借款人负债成本确实有所下降,不过贷款年限缩短,借款人的还款压力变大。此外,在不法贷款中介诱导下,进行贷款置换的借款人可能涉嫌骗贷、违规挪用贷款等行为;同时,还面临个人信息泄露、财产遭受损失等风险。
消费贷经营贷降至“2”字头
但小蒋也向记者表示,最低利率有一定的审批条件,银行会对借款人资质、征信情况、抵押物实际状况、公司经营情况及公司涉诉情况等进行审核。比如,借款人年龄需在20周岁至65周岁,借款人年龄和贷款年限相加数值不能超过70。此外,经营实体需存续半年以上,借款人必须持有20%以上股权,还需有其他股东签字;抵押物房龄需小于30年,且只能为住宅,过户需满12个月等。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由于存款利率降低等因素,银行资金成本有所下行,调降个人消费贷款、经营性贷款利率具有一定基础。同时,2023年以来,受房地产市场下行影响,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出现负增长。为弥补住房贷款增长乏力产生的缺口,部分银行加大个人消费贷款、经营性贷款拓展力度。为了扩大市场份额,以低利率吸引客户是一种促销行为。
愿听介绍的客户变多了
目前,存量房贷利率高居4%以上,导致消费贷、经营贷与存量房贷有100个基点左右的利差。在此背景下,贷款置换业务悄然抬头,不少贷款中介以省钱为诱饵,展开广撒网式营销。
由于消费贷、经营贷和存量按揭贷款的利差不断扩大,在贷款中介眼中,当下正是转贷业务的风口,“利差越大越好营销,一般利差在100个基点以上,置换贷款的省钱效果就比较明显,愿意做这项业务的客户自然变多。”李彦超说,“我们的合作银行能给到的最低利率为2.6%,这与部分存量贷款利率尤其是二套房贷款利率相差200个基点左右,我们抓住时机加班加点做营销。”
拆解贷款中介话术
围绕转贷业务,贷款中介公司提供的各项服务相当周全,但不少服务背后都存在违规违法的暗影。
北京朝阳亮马桥地区一家贷款中介机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对于想做房产抵押经营贷业务的客户,如果名下没有企业,我们可以为其提供空壳公司,包括经营流水、账目、税务资料等。直白地说,银行需要什么材料,我们就能提供什么材料,并且符合银行审批要求。”然而,北京金诉律师事务所主任王玉臣向记者表示,伪造流水、包装空壳公司等蒙骗银行行为涉嫌骗贷,一经查处,借款人及中介都会被追究法律责任。
此外,政府对中小微企业的贴息政策也成为贷款中介套路中的一环。“办理完贷款,拿着营业执照副本、公章、法人身份证去当地政务服务部门申请,一周左右就能审批下来,借款人可以得到1%的补贴,相当于贷款利率仅为1.6%。”李彦超向记者介绍。
实际上,记者咨询北京市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了解到,政府贴息政策仅在中小微企业首次办理贷款业务的首年补贴1%,与利率1.6%是两个概念。这位工作人员还告诉记者,用不实信息骗取补贴是明令禁止的,对申报中存在的虚报、骗取、挪用、贿赂等违法违规行为,将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处理,涉嫌犯罪的,将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此外,为促使借款人办理房产抵押经营贷,贷款中介声称可垫付“过桥资金”帮助借款人结清银行按揭贷款赎回抵押物,或与银行协商办理二次抵押贷款。
上述贷款中介所提供的每一项服务都不是免费的,对应着高昂的居间费、手续费、垫资费、服务费等。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不少贷款中介明知不可行却依然选择铤而走险。
治本还需压缩贷款产品利差
中介画的省钱大饼暗藏多重隐患。消费贷、经营贷流入楼市、挪作他用等均是法律法规明令禁止行为。
王玉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低息经营贷款是以中小企业主或个体工商户为服务对象的融资产品,若被查出贷款转入楼市,将面临停贷或提前全额偿还贷款的风险,借款人资信也会受到严重影响。与此同时,一旦停贷,若无法及时偿还银行贷款,将面临抵押房产被拍卖的风险。
此外,从长远来看,若未来续贷不畅,将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续贷时能否再借到经营贷也是个问题。现在经营贷利率之所以低,且很容易借到,是因为银行信贷投放压力较大,找不到合适的贷款需求。未来经济一旦活跃,信贷需求增多,经营贷准入门槛很可能提高,续借的时候不见得能借得到,而且利率也不一定保持低位。
在信息安全方面,存在客户隐私信息被获取、个人信息遭泄露的风险。在贷款中介办理转贷业务时,常常以评估客户个人信用情况为由,获取借款人身份证、房产证、银行账户、资产状况、工作单位、家庭成员等诸多个人隐私信息。这些内容详尽的信息对不法中介来说是一座“富矿”,他们通过泄露、出售客户信息,牟取利益。
面对贷款置换屡禁不止,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降低存量贷款利率,压缩与消费贷、经营贷之间的利差才是治本良方。下调存量住房贷款利率,对借款人来说,可节约利息支出,有利于扩大消费和投资;对银行来说,可有效减少提前还贷现象,减轻对银行利息收入的影响。同时,还可压缩违规使用经营贷、消费贷置换存量住房贷款的空间,减少风险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