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李某丽作为原告以分家析产纠纷为由,将李父、李某文、李某莲、李某铭、李某萍诉至我院。2015年11月25日,我院作出民事判决,判决:一、1号房屋归李父与李某文按份共有,各占50%份额,李父、李某文、李某丽、李某铭、李某莲、李某萍于本判决生效后七日内共同配合办理过户手续;李某文于本判决生效后七日内支付李父折价82924.9元;李某文于本判决生效后七日内支付李某铭折价款122748.5元;李某文于本判决生效后七日内支付李某莲折价款122748.5元;李某文于本判决生效后七日内支付李某萍折价款122748.5元。
法院作出的民事判决书判决确定的李父享有的1号房屋50%产权份额及李某文应支付李父的折价款82924.9元和李某丽应支付李父的折价款59870.31元,在李父死亡后,均应作为李父的遗产,由其继承人继承。本案争议焦点系李某文提交的两份遗嘱是否有效,本案应按法定继承还是遗嘱继承问题。首先,李某文提交的2011年5月11日的遗嘱,从形式上看应属代书遗嘱。李父在立该遗嘱时,不仅处分了他人的财产,而且两名见证人于庭审中对遗嘱形成过程的陈述并不一致,且见证人称因李父对女儿的部分有所犹豫,所以未盖律师事务所公章。故该份遗嘱是否为李父的真实意思,不能确定。法院对此遗嘱的效力不予认定。
其次,李某文提交的2013年7月19日的遗嘱,从形式上看应属自书遗嘱。该遗嘱除签名外,无法认定为李父亲笔书写,结合李父于2011年5月11日所立遗嘱中载明:“我本人在此决定:除本遗嘱法律文件外,不再签署或宣称任何其他类似的书面或口头文件,表达对我个人合法财产的遗产处分意见”。故该份遗嘱的效力,亦不予认定。综上,李父的上述遗产,应由其第一顺序继承人李某丽、李某文、李某铭、李某莲、李某萍继承。因李某铭先于李父死亡,李某铭应继承的遗产份额由其子李某武代位继承。因李父生前和李某文共同居住,在分割遗产时,李某文应适当多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