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陈洁记者朱娜)为筑牢社会治理“第一道防线”,推动基层法治建设再上新台阶,今年以来,西安市碑林区司法局柏树林司法所秉持司法为民初心,彰显法治担当,探索“司法所+”新思路,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社区矫正规范执法、辖区平安建设、公共法律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多措并举、精准发力,做深、做细、做实各项业务工作,为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碑林提供有力保障。
司法所+法院,打通多元解纷新路径
2023年6月,一位药剂技师按规定在清理机器时,机器突然启动运转,将其右手大拇指意外砸伤,经鉴定已构成八级伤残。伤者与雇佣其的医院因具体赔偿金额问题发生纠纷,于是来到柏树林司法所求助。司法所立即协调区法院共同进行调解,最终,双方当事人就该纠纷达成一致意见,并签署了调解协议,约定由涉事医院将10万余元赔偿款一次性支付给伤者。由于赔偿金额较高,伤者在签订完调解协议现场就表达了对协议能否按时履行的担忧;涉事医院代理人也提出了对支付赔偿金后伤者还会不会提出新要求的担心。
“司法所+法院”模式是柏树林司法所坚持和发展碑林人民调解“365”模式,不断总结探索化解矛盾纠纷的新方法、新路子。司法所聚焦群众“疑难杂症”,通过“组织网络、协调联动、庭所共建”三项强化,以“人民调解+司法确认”的方式为调解协议盖上“法律的印章”,切实把纠纷解决在源头、消灭在萌芽。
强化组织网络。立足于辖区地域、人口、行业特点,着眼于提升和改善街道矛盾纠纷化解能力,以司法所为主导,以12个社区调委会为枝干,依托“司法所+法院”模式,以司法所、法院、社区等工作人员为骨干力量,聘请专职人民调解员入驻街道调委会或派驻社区调解室,吸纳物业、劳资、医疗、商务等领域的调解人才充实到调解员队伍中来,实现调解网络全覆盖。
强化协调联动。深化与法院的沟通联系,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体系,对排查出来的纠纷,分级分类进行调处。针对重大疑难复杂纠纷,由司法所联合区法院专业力量,召开联席会进行分析研判,采取“一案一策”的方式,充分发挥司法所及法院各自的职能作用,形成调解合力,及时定分止争。
2023年以来,司法所共开展矛盾纠纷排查59次,受理矛盾纠纷68件,成功调解68件,涉及金额超过19万元,有效保障了辖区群众合法权益,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纠纷不上交”。
司法所+检察,深化社矫监管新机制
柏树林司法所切实加强与检察机关的沟通协作,凝聚司法力量,探索“司法所+检察”模式,齐心协力抓好司检联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通过“规范执法、法惠居民、与法同行”三项紧扣,推动社区矫正工作走深走实,“矫”出真实效,激发基层法律宣传“新动能”,助力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再提升。
紧扣规范执法。为进一步增强基层司法行政机关与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协作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提高教育矫正质量。司法所与区检察院建立完善信息共享机制、监督检查机制及沟通协调机制,定期进行数据核对、执法监督和联席会议,共同分析监管执法和检察监督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改进措施并抓好落实,共同推进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
紧扣法惠居民。司法所与区检察院等多部门聚焦法律宣传,开展组团式宣传进社区活动,在辖区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各社区小广场等人流密集处“摆摊设点”,开展主题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激发广大群众学法、守法、用法的热情,引导群众进一步加深对法律的认识,使法律知识真正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紧扣与法同行。司检双方着眼于未成年人法治教育,联动开展“法治第一课”“走进检察,护苗成长”等活动。司法所及区检察院工作人员通过围绕校园安全、道路交通安全、不良行为等社会热点问题,为同学们带来生动有趣的法治教育课,并带领同学们“零距离”参观和体验检察工作,切实感受法律的神圣与威严,从而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培养其自觉守法的良好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2023年以来,司检联合开展联席会议3次,社区矫正对象专项排查3次,社区矫正诫勉谈话2次,法律宣传进社区6次,未成年人法治教育课2次。今后,司法所将继续加强与检察机关的交流合作,加大“走出去”的步伐,以“能动”促“协作”,以“共识”促“共赢”,在司检良性互动中促进司法为民。
司法所+公安,绘就平安建设新画卷
2023年8月,柏树林司法所同柏树林派出所组织召开了今年第3次“司警联动”联席会议,围绕“司法所+公安”模式展开深入讨论,通过“信息互通、联调联动、紧密合作”三项突出,将特殊人群管控、矛盾纠纷调处、法治宣传教育等工作职能进行整合,“两所”有效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和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事往一处干,取得了1+1>2的效果。
突出信息互通。司法所与派出所建立信息资源互通共享机制,加强双方及时掌握社区矫正、刑满释放两类重点监管人员最新情况,实现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同时,联动开展审前调查评估对象违法犯罪记录查询、社区矫正对象教育、两类重点人员入户走访、刑满释放人员协查等工作,切实做到隐患排查、风险管控到位,确保底数清、情况明,掌握工作主动权。
突出联调联动。与派出所加强协作配合,两所定期深入社区,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共同化解、依法调处,确保及时、稳妥、有效应对,防止矛盾进一步升级。同时,针对已调处的矛盾纠纷坚持进行回访,巩固矛盾纠纷调解成果,维护基层和谐稳定。
突出紧密合作。在司法所的协调下,进一步加强派出所同辖区律所及各社区之间的交流协作,两所联合围绕普法责任落实“联推”、主题法治教育“联宣”、法治文化阵地“联建”,结合“八五”普法总体规划,常态化在辖区街道开展综合普法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扩大法治宣传覆盖面,提高辖区群众法律意识,强化法治文化培育,优化法律服务供给。
2023年以来,两所联动开展矛盾纠纷调解11次,对审前调查评估对象进行违法犯罪记录查询2次,开展社区矫正对象集中教育3次,个别教育8次,重点人员入户走访6次,刑满释放人员协查13次,举办国家安全、禁毒普法宣传4次,通过协作配合,进一步织密了社会综合治理和安全稳定的“防护网”。
司法所+律所,激发法治惠民新活力
今年以来,柏树林司法所以深化“司法所+律所”模式为抓手,充分发挥辖区法律服务资源丰富的优势,不断延伸公共法律服务触角,扎实推进公共法律服务提质增效,通过“法律服务、培训提能、普法育民”三项坚持,使辖区群众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坚持法律服务。为进一步发挥司法所和律师事务所各自的优势,司法所以开展“两所共建”为突破口,通过定期走访律所、组织社区法律顾问座谈交流会等,引导律师积极投身基层法治建设,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走进社区的律师如今已化身解纷普法的“多面手”,成为社区法律知识的“宣传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法律诉讼的“引导员”、法律援助的“联络员”,为社区注入了“法治力量”,提供了法治保障。
坚持培训提能。《两口子冷战之后怎么办》《繁琐家务之下夫妻是否能够过下去》等精彩纷呈的小栏目剧,是司法所联合陕西高瑾律师事务所共同打造的多起法治文艺节目,律师们在现场演绎纠纷的调解过程,并以案释法点评案例,这样的巡回宣讲在柏树林街道连续开展8场,社区的干部和居民们久久不愿离去……通过贴近生活、深入浅出的宣讲,很多在实际工作当中遇到的热点与难点问题都得到了专业的指引,全面提升了社区“法律明白人”、人民调解员的法律素养和依法、规范、高效调处矛盾纠纷的能力。
2023年以来,通过“司法所+律所”模式,为辖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270余人次,开展各类普法宣传活动12次,法治讲座8次,开展“法律明白人”及人民调解员培训3次,提供法律援助6次,代写法律文书10件,指导制定社区居民公约12件,推动了辖区居民法治素养的提升。
司法所+网格,提升基层治理新水平
为贯彻落实“三个年”活动和“八个方面”重点工作要求,今年来,司法所持续推进“多网合一”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结合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实际,主动下沉网格、服务网格、用好网格,将司法行政服务嵌入基层网格化社会治理中,全力打造“司法所+网格”模式,并通过“座谈交流、专业服务、走访排查”三项聚焦,推进“多网合一”工作落实落细,以网格化服务用心用情助力基层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聚焦专业服务。近期,柏树林街道立足于辖区地域、人口、行业特点,组建成立六支专业化网格服务小分队。司法所作为送法解惑小分队骨干力量,致力于发挥“小分队”“大效能”,通过及时梳理居民群众关心的热点法律问题,随时解答居民群众的困惑,做到群众需要什么法律,网格内就重点普及什么法律,实现法律使用时看得见、摸得着,及时精准为辖区百姓提供优质、高效、专业、便捷的法律服务。
聚焦走访排查。依托网格管理,结合日常网格巡查走访工作,充分发挥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通过联动开展经常性走访活动,实现司法干警到户、到家、到人头为群众排忧解难,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通过与居民群众“唠家常”,倾听民声、掌握民意,及时发现处置矛盾纠纷,对可能引发的矛盾提前判断,对需要帮助的困难及时上报,对已经发生的矛盾及时调解,推动矛盾纠纷排查在基层、防范在社区、化解在萌芽。
自实施“司法所+网格”模式以来,街道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明显上升,法治宣传力度明显增强,服务群众满意度、幸福度明显提高。截至目前,已有法律顾问12人、“法律明白人”36人深入网格为群众进行法律服务,不断延伸基层治理服务触角,营造了“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浓厚氛围。
“司法所+”新思路的探索,让基层法治建设逐渐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向聚指成拳的转变,由基础功能向多元服务的发展。今年以来,柏树林司法所联动各单位已深入社区走访群众500余人次,开展“法律六进”活动6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700余份。作为基层司法行政服务的窗口,柏树林司法所将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认识,聚合力量、释放效能,统筹协调基层依法治理工作,以实际行动为全面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法治保障,助力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