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解释是指理解和说明法律规范的内容与含义的一种特殊法律活动。
二、法律解释的种类(重点)
(一)正式解释和非正式解释
按照解释主体和法律效力的不同可以分为正式解释和非正式解释。
1、正式解释即称有权解释官方解释:(1)立法解释;(2)司法解释;(3)行政解释。
2、非正式解释又称无权解释:(1)任意解释;(2)学理解释。
3、按照法律解释的方法不同,可以将法律解释分为语法解释、系统解释、历史解释、逻辑解释。
4、按照法律解释尺度不同,可以将法律解释分为:字面解释、限制解释、扩充解释。
三、我国的法定解释
根据《立法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法律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律有以下情况之一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解释:
1、法律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的;
2、法律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
二、法律推理(2010新增)
(一)法律推理的概念和特征
1、法律推理是法律适用中的一种思维活动。2、法律推理以法律和事实两个已知的判断作为推理的前提。3、法律推理是运用多种科学的方法和规则进行的。4、法律推理的目的是为法律适用结论提供正当理由。
提示:(1)法律推理的方法有两大类:一类是形式逻辑方法,另一类是辩证逻辑方法。(2)法律推理按照这两种方法可以分为形式推理和实质推理(或辩证推理)两大类。
(二)形式推理
形式推理又称分析推理、先例推理或形式逻辑,是指解决法律问题时所运用
演绎方法、归纳方法和类推方法。一般有三种形式,即: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
类比推理(类推)。
1、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具体到法律适用过程中,一般而言,法律规定是大前提,案件事实是小前提,结论就是判决或裁决。
2、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在法律适用过程中运用归纳推理的典型是判例法制度。
3、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在法律适用中的运用就是类推适用或比照适用。在法律适用中,基本上存在着两种类推适用,即法律类推和法的类推。
(三)实质推理
在疑难案件中,有以下几种情况可能需要进行实质推理:
1、法律规定本身难以把握。2、法律规范对有关问题本身并无明文规定,也就是出现了通常所说的“法律漏洞”或法律空白。3、法律中可能规定了两种或两种以上可供法律适用者选择适用的条款:例如法律规范竞合,或者法律规范本身可能有抵触或矛盾之处。4、在法律适用过程巾出现通常所说的“合法”与“合理”之间的矛盾。
第七节法律关系
一、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是指法律规范在调整主体行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是法律规范在实施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二、法律关系主体
1、自然人,包括我国公民、外国人和无国籍人;2、法人;3、非法人团体;4、国家。
提示:法律关系主体应当具备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三、法律关系客体
1、物;2、行为;3、与人身相联系的非物质财富,又称精神财富。
四、法律关系内容
1、法律权利;2、法律义务。
五、法律事实
法律事实是指法律规范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情况。
1、根据其是否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可将法律事实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两类。
2、根据事实的存在方式法律事实可以分为确定式法律事实和排除式法律事实。
提示:注意事件与行为,绝对事件与相对事件的区别。
第八节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
一、法律责任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一)理解法律责任广、狭两种含义
广义的法律责任与法律义务同义;狭义的法律责任是一种追诉性的责性。
(二)法律责任的种类:
1、根据违法的性质和危害不同,可以将法律责任分为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违宪责任。
2、根据承担责任者主观上有无过错,可以分为: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公平责任。
3、根据行为人实施违法行为时身份和名义的不同,可分为:职务责任、个人责任。
4、根据承担责任的内容的不同,可分为财产责任和非财产责任。
二、承担法律责任的原则
在我国承担法律责任的原则主要是合法、公正、合理、及时、不可避免性原则,
在处理具体条件时,法律责任的公正性,合理性应是其合法性的表现,法律责任的及时性,不可避免性也应以合法性为前提。
三、法律责任的减轻与免除(重点)
法律责任的减轻与免除,即通常所说的免责。免责以存在法律责任为前提,是指虽然违法者事实上违反了法律,并且具备承担法律责任的条件,但是由于某些法律的规定,违法者可以部分或全部地免除法律责任。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和实践、免责可分为时效免责、不诉免责、自首和立功免责、补救免责、协议或议定免责。
四、法律制裁的概念和分类
法律制裁的分类:刑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违宪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