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解释方法规则之初探

[摘要]:法律解释既是对法律含义的解读,又是法律发展的重要方法。然而,在个中法律解释方法中,是否具有一定的规则是学界探讨的焦点,本文试图通过对法律解释方法的比较,探寻其中的内部规则,以期使法律解释方法可以发挥应有之作用。[关键词]:法律解释;法学方法;规则

引言

案件的解决,必须获得作为裁判基础的法律规范。然而无论立法者多么的深思熟虑,法律的制定多么的周详,但其毕竟只是一套形诸于文字并由概念和规则交织复合而成的逻辑系统或准逻辑系统,繁复庞杂的社会事实不可能与之天然吻合,在立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法律的漏洞、歧义、含糊不清等无法避免的情况,故对于法律实践者来说,了解法律解释之方法,利用各种解释方法来填补法律的空缺、清除瑕疵,使的疑难案件的裁判更贴近法律自身的意旨便成为一种使然。

德国学者考夫曼认为,自萨维尼以来,有四种法律解释方法:文理或语言学的解释;伦理的或体系的解释;主观的或历史的解释;客观的或目的论解释。

日本学者伊藤认为法律解释的方法有:文学解释;文理解释;扩张解释与缩小解释;类推解释与反对解释;当然解释。[1]

我国台湾学者郑玉波将法律解释方法分为两类:即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而伦理解释又分为:扩张解释;限缩解释;反对解释;类推解释。[2]而台湾地区学者杨仁寿进一步将法律解释分为三大类:文义解释;论理解释;社会学解释。论理解释包括:体系解释;法意解释;比较解释;目的解释;合宪解释。[3]

我国大陆地区学者梁慧星则在杨仁寿教授的基础上,将日显重要的比较法解释作为单独一类纳入了法律解释方法的行列中,他将法律解释方法分类为:文义解释;论理解释;比较法解释;社会学解释。论理解释又包括体系解释;法意解释;扩张解释;限缩解释;当然解释;目的解释;合宪性解释。[4]

本文探讨之问题并非在于如何对法律解释方法进行类别划分,如归为文义解释、论理解释两大类;文义解释、论理解释、社会学解释三大类抑或文义解释、论理解释、比较法解释、社会学解释。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在于对法律解释方法规则的探讨,故先明晰以下几个问题:

1、探讨法律解释方法之必要性。法律解释方法之多元化,使其在选择解释方法之时,往往会出现不同的解释方法支持结论并不非一致的现状,故如解释者任意只选择一种或几种解释方法来支持自己的论点而承认之,并会造成混乱之局面,故探求其中之规则自有存在之必要和价值。当然对此,学术界也有不同的意见,如台湾教授王泽鉴对此则采一种折中的立场,即不认为各种解释方法具有一定不变的位阶关系,亦不认为解释者可任意选择一种解释方法以支持其论点。[5]对此,笔者认为,其规则之探讨并非最终形成一层不变的位阶模式,具体情况将在下文详谈。

二、法律解释方法规则之介绍及界定

(一)十种法律解释方法的介绍[6]

文义解释方法,又称语义解释,指按照法律条文用语之文义及通常使用方式,以阐释法律之意义内容。

合宪性解释方法,指依宪法及阶位较高的法律规范,解释位阶较低的法律规范的一种法律解释方法。

法意解释方法,又称立法解释,或沿革解释,或历史解释。系指探求立法者或准立法者于制定法律时所作的价值判断及其所欲实现的目的,以推知立法者的意思。

目的解释方法,指以法律规范目的为根据,阐释法律疑义的一种解释方法。

扩张解释方法,指法律条文之文义失之过于狭窄,不足以表示立法真意,乃扩张法律条文之文义,以求正确阐释法律意义内容之一种解释方法。

限缩解释方法,又称缩小解释,指法律条文之文义过于广泛,不符合立法真意,乃限缩法律条文之文义,使局限于其核心,以正确阐释法律意义内容的解释方法。

当然解释方法,指法律虽无明文规定,但以规范目的的衡量,其事实较之法律所规定者更有适用理由,而径行适用该法律规定之一种法律解释方法。

比较法解释方法,指引用外国立法例及判例学说作为一项解释因素,用以阐释本国法律意义内容之一中法律解释方法。

社会解释方法,指将社会学方法运用于法律解释,着重于社会效果预测和目的衡量,在法律条文可能文义范围内阐释法律规范意义内容的一种法律解释方法。

(二)几个概念的界定及区分

1、法意解释与目的解释之区分。简言之,法意解释[7]依主观说为立法者事实上赋予规范的意思,依客观说为法条现时所具有的合理意思。而规范之目的,为立法者制定该规范时之所欲。故两者之区别就在于,目的为其所欲,而法意为其所欲在具体规范上之意思表达。而笔者为能更好的划分法律解释方法规则之框架,特在此明晰两个问题,一为:法意解释是否依客观说,即为法条现时所具有合理意思?二为:目的解释之目的是某法之整个目的抑或包含个别规范之目的?

法意解释之主要依据即为立法史及立法过程中之有关资料,如一切的草案、审议记录、立法理由书等,而这些主要依据之内容均为立法者主观对立法目的的意思表达,而则在对这些主要依据的研究,其文件本身也需要解释,而此时解释所应特别考量当时的语言理解,学理以及司法裁判以及立法者当时身处而必须予以考量的事实状态(规范环境)。因而依客观说,只依社会现有观念,对立法资料予以评估,进行价值判断,以发现法律客观的规范意旨是无法完全脱离探求立法者当时的主观意思的环节。故笔者在此倾向于折衷说,不应完全抛弃立法者主观意思的探求。

2、比较法解释与比较法之关系。法律的比较研究可分为总体比较与个体比较,总体比较系以法系作为比较研究之对象,而个体比较以不同国别的个别法律规定或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其目的在于发现解决特定问题的法律问题的法律对策。[10]而比较法解释颇类似于比较法中的个体比较,但区别在于其并非是对各国类似之个别法律规定或制度做客观评价,而是以国外立法例及判例说来正确阐释本国现有法律之意旨。

3、社会学解释与目的解释之区别。其两者之关键不同在于,社会学解释所谓之目的是社会目的,其不仅探求社会目的,也衡量社会之效果;而目的解释在于阐释法律目的,其只对法律目的之衡量。故如果社会目的和法律目的相吻合时,社会学解释的范围比目的解释更为广泛。[11]

三、法律解释方法之规则

(一)文义解释;体系解释;合宪性解释为固定之框架

图表一:法律解释方法规则之固定框架

对于文义解释;体系解释;合宪解释三类组成的规定框架来说,宪法是法律制定之根基,是最高准则的法律依据,其边缘模糊性最少,故其框架最为稳定,而法律体系稳定性次之,文义最为不稳定。然通过固定之框架,可以将文义框架之范围进行限制,使其减少不必要的赘释。但是这一框架仍存在着问题,即容易过分拘泥于形式上的阐释而忽视了法律之实质目的。故在此基础上,应探求其它法律解释方法之运用,然其它法律方法虽不如固定框架之稳定,但其仍有一定规则可探求。

(二)法意解释方法为第一切入的解释方法

在固定框架之基础上,第一切入的法律解释方法应为法意解释之方法。原因在于:法意解释方法参考之主要依据是具有明确的内容,即立法史及立法过程中产生之有关资料,如一切草案、审议记录、立法理由书等,相对与目的解释、社会学解释和比较法解释,更具有客观性、明确性。但是法意解释也有一定的内部框架,其内部框架结构如越靠近中心处,其法律越新,立法资料也就越新,越有参考之价值;而越向框架之边缘,其法律越老,立法资料之参考价值也就愈少,当然不能因此认为其没有任何参考价值。同时,由于法意解释应以探求法律与今日所应有之合理意思为主要方向,故由于社会环境、制度环境等变迁,使之其先前制定之法律条文之文义无法表示立法真意,故便产生了扩张解释、限缩解释、当然解释方法之运用,此三种解释方法其实应为解释之结果,故将此纳入法意解释方法运用之解释结果行列中。具体图表如下:

(所谓正常解释,即经过法意解释之切入,其法律条文之文义并非有之狭窄、宽泛,能够表示立法之真意,此时只是使法律条文之文义明确化)图表二:法意解释之切入图

(三)目的解释是解释法律之最高准则

目的“意为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想要得到的结果。”[14]它是决定人类意志的根本要素。耶林认为,法律是人类意志的产物,也是社会的产物,有其一定的目的,故法律亦可视为目的之产物。[15]因此,笔者认为法律解释其实质为一个依法律目的为主导的思维过程,所谓法律目的,即为人类依据法律之所欲,依法律为工具想要维护的利益、想要实现的状态等。因此目的解释应在解释标准中占据其主导作用,所谓目的解释即为以法律规范目的为依据,阐述法律意义的一种解释方法,德国学者欧特曼提及“立法目的之探求是启开疑义之钥匙”。法律文义之疑义,即便已通过文义、体系、法意解释已明知动向,仍需要以法律目的检查确定之,也就是说,在个别规定可能的字义,并且与法律之意义脉络一致的范围内,应以最能配合法律规整之目的及其阶层关系的方式,解释个别规定。[16]图表如下:

图表三:目的解释为最高之准则

(四)社会学解释和比较法解释为自由度最大的解释

社会学解释和比较法解释非为传统解释学之内容,而为新兴之解释方法,虽已普遍为学界和实务界所接受,但笔者认为相对与其它解释学,此两者自由度非常大,也就是可以随时作为解释者选择之方式,基于此,其解释效力笔者认为也应为最弱者,其应认为是其它解释之辅助作用为宜。当然也存在以社会学解释为主,而以其它解释为辅的情况,如王泽鉴先生就台湾矿场法第15条所作之解释。[17]但此类解释的特殊性,基本出现于学者之理论上,往往是希望以此对立法提出建议或者为已制定之法阐释其社会意义,同类也有法经济学、法宗教学等解释方式。故笔者认为,在司法实践中,社会学解释和比较法解释应属辅助解释方法,而如其它解释之方法所为之解释已明了之情况下,如需追求额外之支持,如国外类似立法、判例抑或社会效果等方面,自可以此两类解释方法为之。法律解释方法规则之总图表如下:

四、结语

此文是笔者对法律解释方法规则的一些想法,然而此问题在学术界一直属非有定论之难题,故必存在未考虑周全之处,望能谅解。基于此文,笔者有几点澄清之处:1)此文划列法律解释方法的规则所框定的并非是固定位阶的探讨,而是对法律解释方法思考顺序之探讨,此顺序构成一种解释方法之规则。即当法律规范出现文义上的复数解释时,首先考虑的是文义、体系和合宪这一固定框架,以探明文义具体的界限,排除不必要的赘释,如此仍不能确定法律规范之真正意义时,应首先考虑法意解释的切入,而法意解释之切入,往往会结合社会学解释、比较法解释来探明法律真意,当然无论之前解释方法如何运用,其均以法律目的为最高准则。2)此规则之核心在于思考的顺序,而此并非代表解决疑义必须用至所有的解释方法,不可否认,很多疑义只需要其中几种解释之运用便可探明,然解释方法选择之不同,常有不同之解释结果,故如何在此时进行判断选择,其应以此思维顺序作为衡量标准,如通过正确顺序选择之解释方法应获得支持,如仅以社会学解释为主,辅以其它解释,但此疑义通过法意解释亦以探明真意,此时如两者相矛盾,应以支持法意解释者,理由在于其思考之顺序正确性。

注释:

[1]参见伊藤正己:《法学》,有信堂第2版,1982年,第20-21页。

[2]参见郑玉波:《民法总则》,三民书局1979年版,第20—21页。

[3]参见杨仁寿:《法学方法论》,三民书局1987年版,第123—166页。

[4]参见梁慧星:《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4页。

[5]参见王泽鉴:《民法实例研习.基础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4—157页。

[6]参见梁慧星:《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4—242页。

[7]法解释学上关于解释目标存在主管解释论与客观解释论的对立。19世纪主观说占支配地位,20世纪则以客观说为通说。虽有学者力图将两者加以折衷,亦为当今之有力主张,但终未成为通说。

[8]参见杨仁寿:《法学方法论》,三民书局1987年版,第154页。

[9]Vgl.dazuKohler,UnmoglichkeitundGeschaftsgrundlagebeiZweckstorungenimSchuldverhaltnis,1971,S.40.转引自:【德】卡尔.拉伦茨著,陈爱娥译,《法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11页。

[10]参见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二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10页。

[11]参见梁慧星:《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2页。

[12]【德】卡尔.拉伦茨著,陈爱娥译,《法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02页。

[13]转引自梁慧星:《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5页。

[14]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809页。

[15]参见梁慧星《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设2003年,第65页。

[16]【德】卡尔.拉伦茨著,陈爱娥译,《法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10页。

[17]详见王泽鉴:“劳工法之社会功能及劳工法学之基本任务——为建立中国劳工法学而努力”,载《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二册,第349—352页。

THE END
1.法律的目的是什么?一个国家制定法律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一个国家制定法律是为了建立和维持社会秩序。我想着也是它最终极的目的和价值之所在应是作为一个建立秩序和维持社会稳定。 试想一下这样的情形:如果这个社会没有秩序(规则),别人偷了你的东西,没有法律来规范这种行为,救济无路得你是不是心有不甘地想着也去偷或者抢回来,你这样https://www.jianshu.com/p/6efffa8b4469
2.法律的目的是什么爱问知识人法律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统治并管理国家的目的,经过一定立法程序,所颁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法律是统治https://iask.sina.com.cn/b/law1yU2JnGqWQyH.html
3.法律的目的是什么律师普法法律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统治并管理国家的目的,经过一定立法程序,所颁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国家的统治工具。 1、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说明法的阶级性。法不是超阶级的,它总是一定阶级的意志的体现。 2、法是统治阶级的阶级意志的体现。法是通过自己所掌握的国家政权,把自己的意志https://www.110ask.com/tuwen/10970468131246401384.html
4.法律的目的解释(豆瓣)法律的目的解释 作者:(以色列)阿哈龙·巴拉克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译者:文学国等 出版年:2024-6 定价:¥98.00 装帧:平装 ISBN:9787552041644 豆瓣评分 目前无人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分享到 推荐 当前版本有售· ··· 京东商城 75.95https://book.douban.com/isbn/978-7-5520-4164-4/
5.法律目的的英文法律目的翻译法律目的英语怎么说海词词典,最权威的学习词典,专业出版法律目的的英文,法律目的翻译,法律目的英语怎么说等详细讲解。海词词典:学习变容易,记忆很深刻。http://dict.cn/%E6%B3%95%E5%BE%8B%E7%9B%AE%E7%9A%84
6.法律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毛主席时代的宪法:“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四大自由”,“人民民主专政”,这样的《宪法》才是属于无产阶级的宪法,才是社会主义的宪法。那时候法律法规没有现在得多,也没有现在的细,但老百姓的地位却远高于现在。 法律的目的应该是维护这个国家统治阶级利益的,如今我们的法律在维护谁? http://m.wyzxwk.com/content.php?classid=27&cpage=0&id=222147
7.论法律中的目的中文关键词:法律的目的;外在目的;内在目的;目的解释; 摘要:对于法律目的的思考应当按照黑格尔哲学所要求的那样,从外在目的论上升到内在目的论,从而克服因为外在目的论的二元化结果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这种理论应用中,对于法律解释的指导作用尤为明显。内在目的论要求我们尽力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像法学界所惯常做https://la.swupl.edu.cn/articles/article_detail.aspx?id=668407562
8.《法律的概念》与哈特的观点,以及哈特眼中法律与道德的关联这表明了法律和道德之间的一种必然联系;还有其他的联系。哈特晚期的理论事实上支持法律和道德之间另外两种的有趣的联系,一种是和法律的目的有关,另一种和是通过法律和道德之间公认的联系有关。它还允许法律和道德之间存在一种偶然的联系,但很多实证主义者不愿相信这一观点。这三个主张对于理解哈特的理论和两个版本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450264
9.法律漏洞通用12篇在法律适用的过程中,即使通过法律解释,现有的规定也许仍然不能满足我们的规范需求。现行法律还存在着应予规范却未予规范的情形,这时使会存在法律漏洞。法律漏洞的存在,是由人类理性的有限性、立法者的思虑不周以及社会情势的变迁等原因客观造成的。这时,为实现法律的目的与价值,在法律适用中就需要进行法律漏洞补充。 https://zhlcys.xueshu.com/haowen/15189.html
10.政法干警专业综合(硕士类)法理学之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目的解释指从指定某一法律的目的来解释法律。任何法律的制定都具有一定的立法目的,所以,解释法律 时应当首先了解立法机关在制定它时所希望达到的目的,然后以此为指导,去说明法律的含义,尽量使有关目 的得以实现。 四、当代中国的法律解释 我国实行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解释权为核心和主体,各机关分工配合的法律解释体系。https://www.huatu.com/2013/0808/688471.html
11.孟昭武:影响刑罚目的实现的几点思考法律何解@何志伟律师应当牢记:适用法律的目的是维护社会可持续性的公平正义,化解消减社会风险和矛盾;而不是掩盖和激化风险矛盾;更不是引发新的风险和矛盾。 高质量高效的适用法律需要一代代法律人养成久久为功,念念不忘的胸怀大局、胸怀长远、胸怀担当、胸怀奉献、胸怀若谷的品质。 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4663446.html
12.法律咨询的目的和意义法律咨询的目的和意义: 法律咨询是站在法律层面上的权威司法意义和行为解释。 其作用目的是:维护法律绝对超然物外的尊崇与权威的立场和地位,司法解释权的专有与唯一,公正、公证、公平、公开的原则解释司法行为。 法律咨询是指签订委托合同之外的咨询业务,即律师就有关法律事务问题作出解释、说明,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案的https://www.meipian.cn/4sx2mzl4
13.宪法诉讼中的立法事实审查一般认为合理性就是法律的目的和手段的合理关联。但判断这种关联要对具体案件中所包含的各种利益、要素进行衡量,往往通过大量案例也归纳不出抽象的一般原则。因此美国的宪法判例一般就以判断合理性的主体是“理性的人”[11]这一观念为前提来进行判断。在具体的案例中,有的实际上将议会的判断与抽象的理性的人的判断视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974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