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红十字会

红十字、红新月是世界上两个最被广泛承认的标志。红水晶是在这两个全世界周知的标志外新增加的标志。红十字标志,是红十字运动的象征,是当今世界上体现的人道和同情。

一、标志的含义

红十字运动标志的含义有两项,一是保护性,即表明这是一个受到国际人道主义法律保护的人和物,不应受到攻击的人和物;二是标明性(识别性或指示性),即表明这是与红十字有关的人和物。带有这一标志的人和物,在法律上即享有权利,同时也承担有义务。权利是受到一系列法律的保护,义务是遵守该标志对他们行为所作的种种限制与约束,避免主动参与任何敌对行为。

红十字运动标志的含义,决定了标志的神圣性。红十字标志除了这自身的作用外,不传达任何其它信息,更不传达任何含有政治意识形态或宗教特征的信息。

二、标志的由来

关于新标志的情况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红十字运动的统一性与标志的多样性的矛盾日趋严重;二是红十字运动拟增加新标志的设想,是一种顺应时代变化的积极和务实的行动。

2005年12月,作为日内瓦公约存放国的瑞士政府召集各缔约国在日内瓦召开外交大会,以投票表决的方式通过了第三议定书(第三议定书称新标志为“第三议定书标志”,是“一个白底红色边框的竖立正方形”)。2006年6月,在日内瓦召开的第29届红十字国际大会上,309个代表团对决议草案(决议草案正式将第三标志的名称定为“红水晶”)进行投票,决议以超过2/3赞成票得到通过。在随后召开的国际联合会特别大会上,全体与会代表用鼓掌方式一致通过接纳巴勒斯坦红新月会和以色列红大卫盾组织为本运动第184和185个正式成员。2006年7月14日,瑞士成为交存第三议定书批准书的第二个国家,依照规定(第三议定书第十一条第一款:本协议书应于两份批准书或加入书交存后六个月生效),六个月后,即2007年1月14日,红水晶标志正式开始启用。

三、标志的法律地位及基础红十字运动标志体系经历其自身的历史发展与变化之后,在当今世界已具有坚实的法律地位,其基础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国际人道法文件

日内瓦四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都属国际条约,都明确承认红十字、红新月、红狮与太阳、红水晶标志的使用具有国际法的效力,非经签字国一致同意不能修改。这就是说,这些以条约固定下来的标志,通过国际法的形式,保证了它们的保护作用不被侵犯。

(二)红十字运动规章

对标志体系的使用起决定作用的法律基础的第二方面是红十字运动自身的规章制度。

这些规章制度中最重要的是《各国红会使用红十字或红新月标志规则》。这个规则是1965年在维也纳召开的第20届红十字国际大会上通过(1991年代表会议修改),日内瓦公约签字国代表一致同意的,因此具有国家认可的法律作用。

(三)标志的普遍适用性

标志法律基础的第三方面,是标志的保护性目的和作用有着普遍的适用性。150余年来,红十字运动标志在世界范围内一直被看成是向处在危难中的人们提供帮助、保护、庇护和救济的象征,并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了普遍的承认。可以说,标志的这个普遍适用性(普遍使用和认可),既不同于前面两个法律基础,又是对两个法律基础的有力补充。

1949年日内瓦公约(第一公约第54条)要求各缔约国采取必要措施(包括国内立法),防止和取缔对标志的各种误用和滥用行为,并视其为要强制遵守的国际义务。1977年日内瓦外交会议通过的日内瓦公约第一附加议定书又对这项义务提出进一步的要求,把蓄意违反规定滥用红十字与红新月标志以至造成人员伤亡或健康损害的行为定为违反国际法的战争罪行。同时,还对滥用保护性标志与滥用标明性标志作了界定。

在我国,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2017年2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1996年1月29日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标志使用办法》,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法规都对红十字标志的使用做出了明确规定,在国内法规方面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

四、标志的使用

根据1949年日内瓦公约(第一公约)和1977年附加议定书(第一议定书)的规定,标志的具体使用办法如下:

(一)保护性使用

作为保护性标志,它在战时是代表日内瓦公约的符号,是根据日内瓦公约规定向人和物(医务人员、医务部门、车辆和设备)提供保护的象征。其使用权基本上属于各缔约国及其军队的医务部门,以及向军队医务部门提供帮助并得到正式承认的救助机构,特别是各国红会都可以使用这一保护性标志。但只能在武装冲突时使用,而且必须根据军方的指示进行标示。

红十字国际组织,即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及所属人员,无论他们是不是医务人员,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权使用这一标志。

在用作保护性标志时,它在所标示的建筑物或车辆上的尺寸要相对大一些,以便从远处即可识别。例如,可以标示在医院的房顶、医疗船的甲板和两侧、运送伤员和医务人员的车辆的四周及顶部。医务人员必须穿着印有这一标志的长罩衫或佩戴印有这一标志的袖章。

(二)标明性使用

作为标明性标志,它仅仅表明带有这一标志的人或物同红十字运动有一定联系,但不一定受日内瓦公约的保护。因此,其尺寸也相对小一些,在使用时,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与保护性标志混淆。不过,大尺寸的标志也不是一概不能使用,例如,进行救灾活动时,为了让人明显地识别急救人员,就可以使用较大尺寸的标志。

一般地说,在和平时期,各国红会在符合本国法律的情况下,可以把这一标志作为标明性标志。在战时,他们仍可继续把它用作标明性标志,但不能引起混乱,使人们错把它当做保护性标志。各国红会更不能利用此标志从事与国际大会规定的原则、宗旨相违背的活动。

标明性标志的使用,一般包括几种情况:

1、附属标志:可以用在旗帜、带有地址的标牌、汽车牌照、工作人员徽章等物品上,标明某人某物属于某国红会。

2、装饰标志:可以用在各国红会颁发的勋章、奖章和其他奖品、出版物或装饰性图画上。

3、联想标志:可以用于急救站、道路旁边、体育场内或其他公共设施上以及向伤病平民提供免费医疗的救护车上。

THE END
1.法律至上是指在国家或社会的所有规范中,法律是地位最高效力最广D.普遍适用性 参考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査的知识点是法律至上的特点。法律至上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其中,法律的普遍适用性,是指法律在本国主权范围内对所有人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都必须遵守法律,依法享有和行使法定职权与权利,承担和履行法定职责与https://m.kaobei173.com/tiku/shiti/5975905.html
2.普遍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的区别法律的普遍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的区别概念不同,侧重点不同,主体不同。具体区别如下:1、概念不同,不可违抗性是指法律至上法律是最高的权威, 违法必究是一个很重要的表现。普遍适用性是指针对不特定的多数人反复适用;2、侧重点不同,不可违抗性重点在违抗。普遍适用性重点在于适用;3、主体不同,不可违抗性在于法律https://www.64365.com/special/21874728/
3.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西塞罗曾说过:“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而永恒的……罗马的法律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只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法律,任何时候任何民族都必须遵守它。”这表明罗马法https://www.shuashuati.com/ti/3f07ac45c452474b8a8456992337514a.html
4.普遍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的区别法律至上具体表现在: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不可违抗性:重点在违抗,在于法律,是指法律至上法律是最高的权威,违法必究是一个很重要的表现。普遍适用性:是指针对不特定的多数人反复适用、重点在于适用,在于人。法律优先原则:是指在上一位阶法律规范已有规定的情况下,下一位阶的法律规范不得与https://www.findlaw.cn/wenda/q_38666770.html
5.2020山西忻州三支一扶考试备考:法律的普遍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怎么两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忻州人事考试网将通过本文为大家介绍一下法律的普遍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两者区别,准备参加考试的考生可以提前准备。 不可违抗性:重点在违抗,在于法律,是指法律至上法律是最高的权威, 违法必究是一个很重要的表现。 普遍适用性:是指针对不特定的多数人反复适用、重点在于适用,在于人。http://m.xinzhou.offcn.com/html/2019/12/37684.html
6.普遍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的区别是什么?网友(匿名用户)职场问答法律的普遍适用性,是指法律在本国主权范围内对所有人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https://zq.zhaopin.com/question/6033751/
7.普遍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的区别免费法律咨询2、侧重点不同,不可违抗性重点在违抗。普遍适用性重点在于适用;3、主体不同,不可违抗性在于法律,是https://www.66law.cn/question/43582778.aspx
8.最高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30个裁判观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债权人在保证期间以特快专递向保证人发出逾期贷款催收通知书但缺乏保证人对邮件签收或拒收的证据能否认定债权人向保证人主张权利的请示的复函》系最高人民法院就个案请示所做的答复意见,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3. 最高法院类案检索指导意见并非适用法律的强制性规范 https://www.douban.com/note/864735284/
9.法律至上是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之一,具体表现为法律至上是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之一,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法律至上尤其指宪法至上,因为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B、法律至上要求所有社会规范都不得超越法律规范、不得与法律规范相抵触 C、法律的普遍适用性是指任何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有违法犯罪行为https://m.gd.huatu.com/tiku/2149611.html
10.法的明确公开性和普遍约束性是什么法律的明确公开性指的是法律规定应该经过公开的形式向全体公民发布,让每一个人都能够了解法律内容和法律意义,并能够依据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遵纪守法。普遍约束性指的是法律规定是普遍适用的,所有的人在同样的情况下都必须遵守相同的法律规范。这样可以保证人们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并能够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同时,只有法律http://m.bidizhaobiao.com/news-47248.html
11.旅游法律法规基础最新章节梁峰著从效力上看,具有规范性的法律不是为某个特定的人而制定的,它所适用的对象是不特定的人;它不仅仅适用一次,而且可以在其生效期间内反复适用。法律的规范性作为法律的一个基本特征,在区别不同的法律文件的效力时是非常有意义的。 所谓规范,是指人们行为的标准或规则。https://m.zhangyue.com/readbook/12766419/4.html
12.我国行政案例指导制度研究案例的创制主体是指哪一级法院有权制作和发布案例。主流观点认为创制案例的主体应仅限于最高法院,“从权力配置来看,判例作为法律渊源,具有普遍约束力,因而创制判例是一种准立法行为,不可能由各地方法院行使这一权力,如果允许各级法院都享有这一职能,设定主体不单一,很容易导致判例被滥发、滥用,造成适用法律错误、混乱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8/12/id/338217.shtml
13.《司法过程的性质》读书会汇总·法官的全局和前瞻性思维(不同于我此前所认为的法官在框架内的循规蹈矩)-今天的判决将决定明天的对错 3)司法的作用:使得一度被认为是规则的成为例外,而一度被认为是例外的成为规则,以适应某一个特定具体的时代的追求 4、个案的例外判决如何成为具有指导性和普遍适用性的先例 https://www.jianshu.com/p/b51bef5bc4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