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华侨朋友来电来信询问,如何依法保护自己在国内的合法权益,特约请国务院侨办秘书行政司吴文海先生为您解答。
●华侨在国内权益哪些受到保护
华侨是指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从这个意义上讲,华侨虽然生活在海外,但作为中国公民,享有中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受中国法律保护,同时应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侨务法制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
首先,从中央到地方制定了一些专项涉侨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及部门规章,规定了诸如华侨回国定居、引进侨资、技术、设备与人才以及华侨教育、婚姻、收养、出入境、墓葬等内容。例如《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规定了华侨回国定居、安置、在国内接受义务教育等问题,上海、广西等地方制定了《华侨捐赠条例》,国务院侨办、民政部等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制止和惩处盗掘华侨祖墓的违法犯罪活动的联合通知》规定了华侨祖墓的问题。
其次,部分规范性文件则根据华侨的特点作了专项规定,如《国籍法》、《公益事业捐赠法》、《婚姻登记条例》分别规定了华侨国籍的确认、取得、恢复与退出、华侨国内捐赠兴办公益事业问题、华侨与国内公民的结婚、离婚问题等。
第三,部分规范性文件对华侨与国内其他公民共性的权益,规定实行国民待遇,如《选举法》明确华侨作为中国公民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民法通则》规定了公民私有合法财产、财产继承权等问题。
●法律空白导致权益受侵犯
华侨在国内的大多数权益问题在中国现行法律、行政法规中仍属于空白,主要集中在投资权益保障、财产权益、社会保障以及受教育权益等方面。例如,华侨以知识产权在国内投资的权益未作规定,华侨在国内购建私有房屋、国家征用华侨在国内私有房屋的补偿等权益未作规定,华侨在国内医疗、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权益未作规定,以及华侨在国内接受高等教育、技术与职业培训未作规定等。
由于上述相应法律、行政法规的缺位,各种侵犯华侨在国内合法权益,尤其是投资、财产权益的案件时有发生,有些无法得到及时处理。
●建议制定保护华侨权益专门法律
保护华侨在国内的合法权益,是宪法赋予我们的职责。在目前的立法和执法环境下,根据赋予的职责制定专门法律或行政法规是否可行?
几十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些法规、规章是正确的、切实可行的。现在有必要根据我国国情,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以宪法为依据,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从实际出发,把这些行之有效的处理华侨事务的经验,通过立法程序,进一步整合、完善,制定专门法律或行政法规。
●专门法律应明确保护范围和责任
在立法过程中也应该明确海外华侨应履行的义务。主要内容包括:不得违反中国法律;不得损害居住国和祖国的合作与交流;必须维护祖国和平统一事业;不得从事损害国家利益的活动等。
在立法中还应明确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致使华侨在国内权益受到侵害的法律责任的追究;还应明确任何人侵犯华侨在国内投资、捐赠、财产、人身自由等民商事权益的法律责任的追究等有关规定。(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