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发现律所行业里出现一种新模式,类似升级、简化版的“网推所”,但是跟传统网推所相比,投入更少、转化更快、模式更轻便,我把他称之为“新媒体律所”,这一批律所正在闷声赚钱!
那么,新媒体律所到底是什么?
简单说,就是以律师IP矩阵为案源基础、盈利为核心的市场型律师事务所。
新媒体律所,就像是一个套着律所外壳的案件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公司,律所招聘一批出镜律师,组成律师IP矩阵获客,再统一邀约达成委托,整个律所以盈利为导向,就是一支狼性的律师销售团队。
在法律行业7年,我对律所市场体系有一些经验,这一种新型律所模型,律师IP新媒体矩阵是内核,再根据案源特点搭建配套的市场架构、矩阵体系、IP孵化等形成一个稳健的盈利体系,今天,我们不妨来拆解下新媒体律所的IP盈利矩阵:
首先,根据新媒体案源的特点要搭建一个"差异化"市场架构
首先,新媒体渠道的案件量级大、来自全国各地、质量良莠不齐,并且,咨询者对出镜律师IP的认可度更高。考虑到案源特殊性,新媒体律所的市场体系应该分为:出镜律师IP运营、邀约、谈案、办案这四个环节,同时制定清晰的岗位、环节的职权责、绩效考核,以及协作流程。
律师IP作为内核,在做架构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每一个出镜律师IP,就是一个案源池,直播可以安排全天,或者高峰时段在线,3-5班律师轮班直播获客;
·批量的律师IP,必须既是“工具人”也是受益者。建议账号使用律所资质,不管出镜律师是否离职,都不影响这个账号的归属和运营;
·这些出镜律师IP,是新媒体律所盈利的核心,一定要做强利益绑定,让自己的付出与创收有直接挂钩,可以更好的激发主动性。
其次,新媒体律所的IP矩阵是律所灵魂,要做好布局和人选画像
目前,新媒体律所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在搭建律师IP矩阵的时候,可以选择具有一定体量业务+垂直细分有红利的IP布局方式,拥有一定体量的业务有很多,比如婚姻、继承、刑事、征拆、劳动、交通等,垂直细分有红利的“小而美”赛道有保险、医美、网络暴力、彩虹群体、养老赛道等领域均可,可以持续挖掘。
对于出镜律师IP的选择,我总结了四种表现力更出色的律师风格,更容易得到用户的喜爱或认可:
1、焦点型律师。焦点型的律师,能说会道,学习力超强,他们说话的时候周围的人目光都会不由自主被吸引,成为人群中的焦点,而他们也往往习惯了成为焦点,能够更坦然的面对镜头和别人的目光,可以更自然、自信的表达自己观点。
2、专业型律师。专业型律师,平时可能少言寡语,表达力一般,但是一旦进入自己熟悉的领域里,聊起来眼睛会有光,表达非常有逻辑、感染力,这种专业型的律师也非常适合打造IP,并且容易给人专业踏实的第一印象。
3、观众缘型律师。有人觉得观众缘是门玄学,也有人认为是颜值高观众缘就好,其实,观众缘是一种老少通吃的气质,这一种气质也容易分辨,比如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拍摄形式,有观众缘的律师效果就是比别人要好,用户就是喜欢看。
4、努力型律师。都说练习10000次你就是专家,对于很多传统律师而言,将自己曝光在镜头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突破认知坚定的去做,其次努力可以弥补表现力的不足,不断努力打磨自己的表现力、肢体语言,一定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
最后,孵化律师IP,一定要懂法律,懂律师,懂当事人
(一)懂法律作为运营,我们懂得的"法律",跟律师可能不同
首先,律师IP的内容布局,我们很注重对法律业务的拆解,深挖律师业务中委托比例更高的业务,因为“委托律师不是必选项,要挖掘更容易委托的业务场景,才能拿到结果“,因此我们总结出“不同法律业务的100场景”,将内容聚焦于更容易委托律师的场景,提升高质量案源的占比。
(二)懂律师要孵化律师,就要懂得律师,满足需求与痛点
打造IP绝不是千篇一律,我们的律师IP方案会根据律师的资历、业务方向、需求等,对律师逐渐进行不断分类与拆解,这两年我们打磨出了更适合律师的七种IP定位的运营范式——律师个人IP包装北斗盘,可以选择其一,也可以选择二个以上的定位组合。
我认为,律师人设真的不是越高越好,有的青年律师急于求成,人设做的太高,结果没有相应的资历和内容高度,人设很割裂,用户难以建立信赖,更别说委托了,因此,在制定IP方案的时候,我尤其注意分析律师的过往履历,或者风格特质等进行人设策划。
(三)懂当事人IP的核心是建立信赖,将信任前置化
我认为,打造律师IP的核心是建立信赖,设计一个“立得住”的律师人设,通过情感的共鸣增加当事人对律师的信任度。
多数自己运营IP的律师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一味普法。普法,可以代表一个律师职业属性中的专业部分,但是,目前大量同质化市场竞争中,光有律师的专业属性,而没有个人独特的人设风格,很难在用户心中形成差异和信赖,更别说获得咨询、委托了,光普法远远不够。
因此,抖音也好,小红书也好,光普法并不能带来案源。我们需要做的,是打造一个独一无二的律师IP,有别于同质化律师,拥有独特的个人风格、情感主张,在客户真实见到律师之前,就建立信任,辅助提升面谈委托率,因此,律师IP包装就是一场“信任前置”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