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法律与实践问题研究
关键词: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实践问题对策
一、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般情况下,因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等因素,农村人口文化层次相对较低,村民法律意识普遍淡薄,信权不信法、信访不信法的思想在农村仍然十分严重。实施“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能把法律的触角伸到边缘农村,更好地对村民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村民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同时对提高村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村民自治、化解农村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深远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为村(居)民提供法律服务
法律顾问不是村干部的私人顾问,而是由人民政府聘任的直接为村民提供法律服务的专业人员。法律顾问在进村(社区)开展法律服务、进行法律咨询和提供法律意见的过程中,同时也是一种法治宣传,对于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增强村(居)民的法治观念大有益处。有些省市在构建“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文件中明确要求法律顾问每年都要开展至少一次的法治宣传活动,宣传方式可以多样化,比如举办法治宣传讲座、利用法律知识培训课运用具体案例对村(居)民进行以案说法等方式。“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既是提高村委会依法履职的标准配置,同时也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必备条件。
(二)有助于化解农村(社区)社会矛盾和分歧
农村社会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都落后于城镇,村民的价值标准和道德准则是千差万别,农村居民出现纠纷,村干部对涉法纠纷往往“把不准脉”,无从下手,矛盾纠纷得不到及时化解极易引发激化。另一方面,对于受教育程度偏低、新技术掌握能力较弱的部分农村居民来说,“依法办事”还面临诸多不便,特别是遇到突发状况、紧急事件时仍旧会遭遇“求助无门”的尴尬。而“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的覆盖就为解决这些麻烦提供了制度保障。这样做既可消除干群之间的误解,又可培养村民法律意识。
二、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机制运行不畅难以形成合力
(二)法律顾问队伍薄弱难以发挥效率
虽然律师及法律工作者等法律职业在当今社会迅猛发展,但是我国农村及社区人口庞大,落实到一村(社区)都需专业的法律人作为顾问解决问题,人员上就十分紧缺,具体:第一,法律顾问执业能力整体不强。部分法律顾问缺乏基层社会管理经验,长期疏于农村农村工作,特别是对农村常见的土地、婚姻、征地等方面涉入少,专业水准不高和执
业能力不强影响了村法律顾问工作正常开展。第二,法律顾问服务素质整体不高。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一些法律顾问的价值观出现了偏移,不热爱农村工作,出现有钱就办事,无钱不办事的状况,缺乏应有的法律服务态度。第三,法律队伍不足。由于人均拥有法律服务人员严重不足,各乡
镇都采取打包捆绑的模式,法律顾问资源远远不能满足所有群众对法律服务的需求,影响了法律服务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
三、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的完善对策
(一)加强组织领导,合力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建设
三是加大考评力度。县人民政府要把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作为对乡镇人民政府考核的重要内容。县人民政府要加强对下监督、检查和指导,将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作为依法行政考核、目标考核和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县普建办督导司法系统每季度开展一次常规检查工作,年底搞好综合考评工作。
(二)引用互联网+法律顾问,强化村民法律意识
(三)优化法律顾问配备,打造优良村法律顾问队伍
村法律顾问工作的推动归根接地落到法律顾问头上,法律顾问素质、遴选途径事关能否推进村法律顾问工作良性发展。
一是遴选和合适人选。按照“属地优先,就近服务的原则”,凡在册专职律师以及法律服务工作均可担任村法律顾问,各乡镇司法所在各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自荐的基础上,对担任备选顾问人员进行遴选。
三是加大法律人员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县市党委政府要建立法律人员的引进机制,指导各地司法行政部门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律师培训,提高律师服务基层的能力。省市两级律师协会普遍建立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业务指导小组,做好对律师开展工作的业务指导,加大对法律顾问业务素质培训,不断增强村法律顾问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服务基层和群众的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