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妇女社会工作的定义:以妇女为案主而进行的社会工作服务,换言之,妇女社会工作是借助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来对妇女进行服务的活动。妇女社会工作是以妇女为案主而进行的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换句话说,妇女社会工作是借助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来对妇女进行服务的活动。妇女社会工作的目的在于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提高妇女能力,赋权于妇女,
二、妇女工作的研究对象:妇女、儿童、男性、社会
三、社会妇女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
1)公共领域:①社会主流价值观②社会政策③政治制度④经济制度⑤教育制度⑥大众传媒2)私人领域:①自我价值观②美丽牢笼③婚姻的梯度效应④家庭权力⑤家庭暴力
四、西方女性社会工作服务的发展特征与我国比较
五、两次女性主义浪潮(目标/思想诉求/特征)
(一)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
背景:以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启蒙运动为背景
代表人物: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和约翰·斯图亚特·米尔
核心奋斗目标:男女平等
具体斗争诉求:选举权、教育权、就业权的获取
主要思想基础:自由主义
特征:第一次浪潮中的女性主义更加偏重政治运动
(二)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
特征:第二次浪潮中的女权主义理论视野更加宽阔,思维触角更加深刻,他们所探讨的许多问题如社会性别、父权制、性别制度、家庭压迫等更富有社会学色彩。第二次浪潮中女性主义对男女平等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出现了明显的转变,平等不再是核心诉求,差异才是最重要的目标,对差异的解释以及如何让解释差异,怎样面对差异成了最为重要的问题。
六、激进女权主义核心概念:父权制
1、父权制最早是用来描述钱现代社会中男性来做家长、做统治者的一个普通名词。
2、“父权制”这个理论最早由凯特·米列特引入。米列特将它引入女权主义话语系统之后,这个词变成了女权主义反对男性压迫一件极有力的武器,而且充满意识形态色彩,米列特看来,权力是政治的本质,两性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政治问题,这个不平等的政治集中体现为父权制社会这个现实存在,通过这种根深蒂固的父权制,男性以各种方式实践着一种潜规则——性政治。由此实现男人这个集团对女人这个集团权利的控制和支配。
3、父权制在这里指的是一种系统化、制度化的男性压迫女性的政治体系,是男性对女性支配和控制的一种社会性制度,也就是说在工业、农业、军事、政府、社会、大学、中学等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充满了男性对女性的压迫,甚至连女性最私密的性经验也逃不脱性别的压迫,因为个人的本质是政治的。
4、父权制这个概念虽然有失偏颇,但应该承认,这是个很有洞见、很有颠覆力的概念,它把女性被压迫的个体化、经验化、主观化的假象彻底被打破,全面揭示出女性被压迫的整体性、普遍性、制度性的残酷真相。激进女权主义进一步得出的结论是“个人的就是政治的”福泉之下的女性不仅在选举、就业、教育、社会身份等宏观方面受到男性的控制,而且,女性的身体乃至最隐秘的性经验都受到男性无情的宰割,父权制的深入剖析使女性主义解放目标和斗争策略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女性主义由此转变成一场持久的、整体的、全局的革命而不是一次局部的、个别的、暂时性的改良。
七、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女权主义相结合的一个产物
对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产生影响的主要是:福柯、拉康、和德里达三位男性思想家
后现代理论对女权主义的影响
1、积极影响
后现代主义给女权主义带来思想激发
第二,后现代主义还为女权主义提供了观察社会的新的途径,后现代主义对巨型理论和宏伟叙事的扬弃,对普遍主义和本质主义的否定、对传统二元对立的批判,对多元论的倡扬等,这些都成为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熟练演练思想的工具。
2、消极影响
后现代主义还给女权主义带来极大危害。这种危害不仅影响到了传统女权主义的许多重要概念和命题,甚至还影响到了女权主义作为一种理论而存在的根本。
第一,女权主义首先是一种政治哲学,它充满了强烈的政治取向和意识形态色彩,但后现代主义恰恰又是非政治的或者是后政治的,这使得后现代主义处于一种极其尴尬的境地
第二,后现代主义反对普遍主义和本质论,这使“女人”“父权制”“男人”等核心概念都失
去了理论上的存在基础
第三、后现代主义反对二元论思想,这使得男人和女人这个传统的二元对立存在一下子便消解的无影无踪,后现代主义的理论使得传统女权主义要么否定自身,要么完全改变自身。但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难逃被破坏和被毁灭的命运。
八、第二性指的是什么
1、是一本被誉为女性主义解放运动圣经的名著《第二性》,女权作者波伏瓦所著。
2、书中波伏瓦犀利指出,当今社会被简约地划分为男人,男人第一性,女人第二性;男人是主体,女人是他者;男人是主导,女人是从属
3、波伏瓦鲜明指出,女人不是天生而为女人,而是被社会制造为女人。再次基础上,女性主义进一步发现了男女之间差异和不平等的根本原因是社会性别(区别于生物性别)。人的性别其实有两种:生物性别和社会性别。生物性别主要源自于生物遗传,是先天、无法改变的;而社会性别则是后天的、是社会文化重新建构的结果,是可以改变的。
4、这种社会性别观成了女性主义反击性别歧视的有力武器,如同波伏娃所说,女性之所以为女性的根本原因是社会文化的重新建构。女性性别只是一种社会角色、一种具有多种可能性的社会角色,所以女性的存在本质上应该是一个多元的、开放的、可选择的、社会的、历史的现象。
九、社会性别主流化
(一)理念分析
1、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含义
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也称社会性别主流化。妇女尤其是现实社会中的妇女主要是后天社会文化的塑造结果,妇女的不平等更主要的是由于社会和文化的不平等而造成的。所以,改变妇女现实中的不平等根本途径在于改变社会的不平等,最直接的途径在于对社会政策的改变,而传统社会社会政策只是男性的自治区,是女性沉默和失声的伤心地,社会政策的改变成了男女平等的焦点,目前男性色彩浓厚的社会中,广大女性很难一下子进入决策中心,作为替代性方案,性别意识引入决策主流成为必需。从这个意义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实际上是社会性别理论的一种合理延伸,也可以说是社会性别理论的一种现实化和具体化。
2、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的改良性质
第一,“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之所以被称作“社会性别主流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决策尤其是社会决策或公共决策的主体是政府,决策的客体是大多数公民或全体公民。很显然,它在这里代表的思路主要是自上而下,所倡导的变革方式主要是在既有的体制之内,借助于权力阶层性别平等意识苏醒从而推动广大社会成员的性别平等化建设。具备改良的性质而不是革命的特征。
3、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的根本诉求
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的真正含义在于彰显两性差别,强化性别意识,从而提升妇女地位,最终达到两性平等,维护性别公正。
妇女解放被认为是人类继民族解放、种族解放、阶级解放之后最具深远意义的第四次解放。从这个意义看,“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实际上就是妇女寻求自我解放的一种持续努力中。不仅仅局限于男女的平等化,深层含义在于,这是一场人类自身的革命,是人人平等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