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进入强制执行程序后,法院可以对被执行人采取哪些执行措施或者限制措施?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1.02四川

案件进入强制执行程序后,法院依申请或依职权可以对被执行人本人采取哪些执行措施或者限制措施,对于督促被执行人履行债务以及执行案件的推进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本文作者结合司法实践对10大类常见的针对被执行人的限制措施进行规范性的总结,希望对从事执行业务的法律人有所帮助。

申请法院向被执行人发出报告财产令

1.法律依据:

《民事诉讼法》第241条:

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应当报告当前以及收到执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财产情况。

2.报告财产的范围: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执行中财产调查若干问题的规定》第5条:

被执行人应当在报告财产令载明的期限内向人民法院书面报告下列财产情况:

(一)收入、银行存款、现金、理财产品、有价证券;

(二)土地使用权、房屋等不动产;

(三)交通运输工具、机器设备、产品、原材料等动产;

(四)债权、股权、投资权益、基金份额、信托受益权、知识产权等财产性权利;

(五)其他应当报告的财产。

3.操作步骤:

法院发出的报告财产令是指案件进入强制执行程序后,法院要求被执行人主动上报个人名下财产情况,以督促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义务的一种法律文书。

首先,落实执行法院是否依职权主动发出报告财产令。通常情况下申请人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后,法院在向被执行人发布执行通知书时会一并发送报告财产令。

其次,如执行法院未向被执行人发送报告财产令,申请执行人可以申请执行法院向被执行人发出报告财产令。

最后,如法院向被执行人发送报告财产令之后,申请执行人不申报或者虚假申报财产的,依据《民事诉讼法》第142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执行中财产调查若干问题的规定》第9条之规定,申请人可以请求法院对被执行人采取罚款、拘留等惩罚措施。

申请法院传唤(拘传)被执行人接受质询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2020修正)第281条:

对必须接受调查询问的被执行人、被执行人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者实际控制人,经依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场的,人民法院可以拘传其到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执行中财产调查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修正)第15条:

2.适用情形:

申请法院对被执行人限制高消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及有关消费的若干规定》(2015修正)第一条:

被执行人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确定的义务;

已经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被执行人。

首先,在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申请执行人可在全国法院执行信息公开网查询被执行人是否被限制高消费,如无则可向执行法院提交《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申请书》请求将案件被执行人限制高消费;

申请法院将被执行人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2017修正)合计13条。

《民事诉讼法解释》第518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执行中财产调查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0条:

被执行人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依法对其进行信用惩戒:

(一)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

(二)以伪造证据、暴力、威胁等方法妨碍、抗拒执行的;

(三)以虚假诉讼、虚假仲裁或者以隐匿、转移财产等方法规避执行的;

(四)违反财产报告制度的;

(五)违反限制消费令的;

(六)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的。

首先,在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申请执行人向执行法院提交《将被执行人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申请书》请求将案件被执行人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最后,未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及时和案件执行法官进行联系。

《民事诉讼法》第255条:

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以对其采取或者通知有关单位协助采取限制出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2020修正)第23、24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第8条:

人民法院通知有未了解民事案件不能离境的。

被执行人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

首先,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五条规定对被执行人限制出境的,申请执行人应当向执行法院提出书面申请;必要时法院可以职权决定。

其次,法院经审查,当事人的申请符合条件的,应裁定予以准许,并向有关部门发出协助执行通知,在边防口岸布控,或直接扣押被申请人的身份证、护照,并通知有关公安边防部门。

被执行人拒绝报告或者虚假报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对被执行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有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制裁规避执行行为的若干意见》第15条:

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应当报告当前以及收到执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财产情况且被执行人拒绝报告或者虚假报告的以及上述其他情形。

其次,如被执行人具备符合的情形,申请执行人则可以向执行法院提起对被执行人罚款、拘留的申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执行中财产调查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一条:

被执行人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申请执行人可以向人民法院书面申请发布悬赏公告查找可供执行的财产。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悬赏金的数额或计算方法;

(二)有关人员提供人民法院尚未掌握的财产线索,使该申请执行人的债权得以全部或部分实现时,自愿支付悬赏金的承诺;

(三)悬赏公告的发布方式;

(四)其他需要载明的事项。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书面申请之日起十日内决定是否准许。

被执行人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需要查找或征集被执行人不被法院以及申请执行人掌握的财产的;需要查找被执行人隐匿、转移财产线索的;需要查找被执行人的等情形。

首先,申请执行人需要落实是否具有上述可以申请执行法院发布执行悬赏公告的情形;

其次如符合上述情形之一,可以起草申请法院发布悬赏令或者悬赏公告申请书;

如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21年8月27日通过其官方公众号平台发布的执行悬赏公告,凡向本院举报上述被执行人藏匿、转移的财产线索(不含本院已掌握的线索),帮助法院执行到位的,按实际到位执行款的10%支付悬赏金,最高可达1000万元。

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以对其采取通过媒体公布不履行义务信息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措施。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2020修正)》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五条的规定,执行法院可以依职权或者依申请执行人的申请,将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信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公布。媒体公布的有关费用,由被执行人负担;申请执行人申请在媒体公布的,应当垫付有关费用。《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

上述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形。

首先,申请人综合考虑要不要针对被执行人申请法院对被执行人对外进行媒体信息公开;

其次,如需采取此项执行措施,申请人应该向执行法院提起申请,请求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台、网络等方式对被执行人进行信息公开;

《民事诉讼法》第100条:

人民法院对于可能因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难以执行或者造成当事人其他损害的案件,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可以裁定责令其作出一定行为或者禁止其作出一定行为;当事人没有提出申请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时也可以裁定采取保全措施。【但是对于执行中能否采取行为保全,未有特别明确的法律法规层面的规定】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协助执行机制的会议纪要》沪高法〔2020〕583号:第6条【关于限制随意变更法定代表人和高级管理人员】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根据人民法院的协助执行要求,对于已被人民法院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公司,应暂停办理变更法定代表人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业务。

已被人民法院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公司。

首先,申请执行人要向执行法院申请将被执行人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其次,申请执行人进行综合判断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是否对被执行人履行生效判决书项下的义务负有责任或影响后续义务的履行;

最后,如需要,可以向法院提交限制被执行人变更法定代表人的申请。如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2017)苏执复52号执行裁定书,对失信被执行人公司依法限制法定代表人变更。

《刑法》第313条:

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2.适用条件:

(1)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

(2)情节严重:《关于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

负有执行义务的人有能力执行而实施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的解释中规定的“其他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情形”:

(一)具有拒绝报告或者虚假报告财产情况、违反人民法院限制高消费及有关消费令等拒不执行行为,经采取罚款或者拘留等强制措施后仍拒不执行的;

(二)伪造、毁灭有关被执行人履行能力的重要证据,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他人作证或者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妨碍人民法院查明被执行人财产情况,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

(三)拒不交付法律文书指定交付的财物、票证或者拒不迁出房屋、退出土地,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

(四)与他人串通,通过虚假诉讼、虚假仲裁、虚假和解等方式妨害执行,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

(五)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执行人员进入执行现场或者聚众哄闹、冲击执行现场,致使执行工作无法进行的;

(六)对执行人员进行侮辱、围攻、扣押、殴打,致使执行工作无法进行的;

(七)毁损、抢夺执行案件材料、执行公务车辆和其他执行器械、执行人员服装以及执行公务证件,致使执行工作无法进行的;

(八)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致使债权人遭受重大损失的。

(3)适用主体:个人,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也即适用程序:公诉。

再次,移送公安机关进行立案侦查;最后由检察机关提起公诉。

最终由法院进行审理认定。

另外特别情形下(如负有执行义务的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侵犯了申请执行人的人身、财产权利,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申请执行人曾经提出控告,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对负有执行义务的人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申请执行人可以采取刑事自诉的方式启动拒执罪的程序。如2021年12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一批依法惩戒规避和抗拒执行的8件典型案例。

进入执行程序后,面对被执行人拖延履行生效裁判文书项下的义务,申请执行人可以通过向执行法院申请对被执行人采取以上常见的十大类常用限制措施。上述措施的合理、合法适用,会有助推进案件的执行以及为解决执行难的司法实践难题进行助力。

THE END
1.让人大专题询问“问”出实效围绕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人民群众重大关切开展专题询问,是人大监督的重要探索与创新,进一步强化了监督的针对性、互动性、实效性。专题询问是人大法定监督权的一种外化载体,人大行使好这一监督权力,是党的主张、人民的期待、法律的要求、代表的愿望,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http://www.npc.gov.cn/npc/c2/c30834/202411/t20241129_441292.html
2.辩论赛质询(通用8篇)质询答辩技巧 美国法律界红极一时的律师爱德华?威廉斯(Edward Bennett Williams),曾经在接受《时代周刊》(1959.6.22)采访时谈到了质询(反对询问)的技巧,他说: 质询是一种艺术,它就如同要你将绳索套在被传唤来伤害你的证人身上,使他被你控制,反过来帮助你。这情况就像是与证人共处暗室,他手持匕首,随时想捅你一刀https://www.360wenmi.com/f/file5e93jtw2.html
3.三张“法律白条”引出质询案人民代表报三张“法律白条”引出质询案,法律白条,武乡县,组成人员,人大质询,人大常委会,窦庆堂手中的三张“法律白条” 窦庆堂本想求助法律讨回6.45万元债务,哪成想,在一年半多的时间里,他手持3张判决书和裁定书https://read.cnki.net/web/Newspaper/Article/RMDB200010170011.html
4.公司法股东质询权是怎样的?但我国公司法对于股东质询权的规定过于笼统,为了就股东质询权的行使方式、行使程序以及侵害后的法律救济给予明确规范,因此,可操作性较差。 根据《公司法》第一百五十条规定,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要求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列席会议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列席并接受股东的质询。https://www.64365.com/zs/829808.aspx
5.论股东的质询权为保障股东大会的效率,股东参加股东大会理应获得有关会议议题的充足的信息,但由于实践中存在偏差,故法律设计了股东质询权,目的是弥补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资讯的不足,从而使股东大会的讨论和决议能够在有根据的基础上进行。 论股东的质询权 华东政法学院 伍 坚 https://www.szse.cn/aboutus/research/secuities/documents/t20040106_530769.html
6.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指南第二节 司法鉴定人在法庭上应当回答的质询问题 一、司法鉴定人明确出庭接受质询的目的 二、司法鉴定人回答法庭质询应当把握的原则 三、司法鉴定人在法庭上应当依法回答的问题的范围与要求 第三节 司法鉴定人在法庭上依法不予回答质询的范围和依据 一、司法鉴定人法庭上可以不予回答质询问题的法律依据 二、http://www.law-lib.com/shopping/shopview_p.asp?id=88646
7.质询免费法律咨询法律质询 问答 207人阅读 我要质询 问答 235人阅读 我想质询下 问答 819人阅读 离婚质询书 问答 571人阅读 工伤鉴定质询 问答 251人阅读 我需要质询 问答 230人阅读 物业问题质询 问答 420人阅读 社保质询 问答 382人阅读 土地问题质询 问答 421人阅读 问题紧急?推荐咨询专业律师 27W专业律师 · https://m.66law.cn/question/2476416.aspx
8.质询是什么意思律师普法人大质询是人民代表对“一府两院”(政府、法院、检察院)工作失职的纠察和问责。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期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提出对国务院或者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的质询案。人大质询是人大代表监督权的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七十三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全国人民https://www.110ask.com/tuwen/15124747580982541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