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证券诈骗往往许诺投资者较高的收益率,利用投资者投入少量资金短期内就能收到“高额回报”的心理,设下诱饵。但偏偏有不法分子反其道而行之,口口声声说着“让投资者擦亮眼睛”“谨防诈骗”,以帮助投资者“维权”“追回损失”之名,行着诈骗与敲诈之实。
虚假网络维权套路深
甚至于,在各类搜索引擎上搜索证券、期货、投资咨询公司名字,都能看到诸多维权信息,这些信息大同小异、真伪难辨。网络上出现了不少维权个体或机构,号称自己是专业的律师团队,能够迅速帮助投资者讨回在非法交易平台的经济损失。
殊不知,这只是职业“网络维权”团队的套路。
业内人士认为,当下网络虚假代维现象层出不穷、愈演愈烈,不仅对金融市场秩序产生干扰,对正规机构的合法合规经营造成影响,对广大投资者来说,也容易构成二次伤害。
大数据曝光“灰产”!持牌机构100%被“碰瓷”
那么,这些虚假网络维权的文本都有什么特征呢?
特征一:超八成虚假维权信息集中于部分窝点网站
特征二:联系方式高度重合,同一手机号最高出现2.46万次
特征三:话术有“套路”,发现多达1.4万个模板
究其本质,实际上是不法分子撰写了多个模板,再不断复制文本“碰瓷”金融机构。本次大数据研究也对这些模板进行了分析。具体来看,本次建模分析共挖掘出1.4万个模板,涵盖近49万条负面舆情信息,占总负面舆情信息的41.2%。其中,能关联100篇以上的模板956个,总覆盖率60%。
金融机构屡遭“碰瓷”
券商中国记者获悉,对于专业“代理维权”的团伙而言,他们的目标,往往是吸引客户支付维权代理费或手续费,同时利用投资者的诉求“碰瓷”金融机构。
一般而言,如果投资者有需求联系他们,代维业务员在询问平台名称及损失金额后,会提出“维权费是追回资金的20%-50%不等”,并需要签订委托合同。有部分代维机构还要求投资者手持身份证拍照、拍摄视频等。
而后这些代维权机构使用的追回退款策略,却是利用投资者提供的材料进行投诉威胁。客户在和代维机构确立了委托关系后,“维权老师”会对投资者进行话术指导,如效果不好,还会威胁“不退款就找XX媒体曝光、去证监会投诉。”如自下而上威胁未果下,代维机构还会为投资者提供证监会投诉方式以及编造投诉材料说明等。
业内人士表示,这些“职业维权”团伙反复挑战法律的底线。不仅严重困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影响营商环境,“职业索赔人”滥用投诉举报、信息公开、复议诉讼、监察投诉等权利,还挤占了有限的行政资源和司法资源。
一家中小型期货公司的总经理告诉券商中国记者,近年来该公司也遇到过类似的案例,有投资者拿着材料在服务过期后以投资亏损、威胁举报前来要求退费,话术颇有套路,背后也多为代维机构的教唆。
警惕非法“代理维权”陷阱
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近年来,职业网络虚假维权在证券、保险、信用卡债务等各个领域遍地开花。与此同时,金融产品“职业代理维权”的情况已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出台《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切实保护平台经济参与者合法权益,打击以“打假”为名的敲诈勒索行为。
2022年3月15日,北京银保监局就发布了风险提示。北京银保监局表示,不当维权面临“四大风险”。一是纠纷解决遭阻碍,“代理维权”的组织和个人一般不具备法律执业资格,其通过编造或歪曲事实进行恶意投诉,不仅阻碍消费纠纷正常解决,还扰乱了金融市场正常秩序,甚至涉嫌违法犯罪。二是信息泄露隐患多。三是经济负担更沉重。四是征信污点影响大。
北京银保监局提醒广大消费者,警惕非法“代理维权”侵害,依法理性维护自身权益:
一是选择适当的金融产品或服务。广大消费者应根据实际需求,结合自身经济情况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当的金融产品或服务。
二是拒绝非法代理维权行为。非法代理维权组织或个人以“代理维权”之名,捏造事实、违背合同约定,不仅扰乱正常金融秩序,甚至涉嫌寻衅滋事和敲诈勒索,突破法律底线。消费者应珍惜个人信用,警惕参与非法“代理维权”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不轻信虚假承诺,拒绝参与违背合同约定、提供虚假信息、编造事实的恶意投诉。
三是依法理性维护自身权益。消费者在购买金融机构产品或享受服务过程中发生纠纷的,可以直接向金融机构投诉,主张民事权益。若消费者未能与金融机构通过协商解决纠纷,可以向行业调解组织申请调解。通过投诉、调解仍不能解决民事纠纷的,消费者可以根据合同约定,提请仲裁机构仲裁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四是防止个人信息外泄。增强个人信息安全意识,保护好个人金融信息和家庭信息,避免出现信息外泄、信息盗用等风险,给自身信息安全埋下隐患。如发现合法权益受到不法行为侵害,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