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源于祭祀”是中国古代法律起源的具体途径

我提出中国古代法律汉唐间没有改变法家老底、从而没有儒家化的观点后,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但最近读了老朋友张少瑜教授几篇研究古代兵家的大作,觉得他的观点可以作为我国古代法家化观点的佐证。中国古代法律起源的具体途径,一是“礼源于祭祀”;二是“刑起于兵”。前者是指“礼”作为一种法律规范,最初起源于原始祭祀活动中形成的礼仪规则,后者是指刑法最初起源于战争的军法。在我看来,“礼”主要是调整氏族部落内的规则,刑主要是调整没有血缘关系的族外人员关系的规则。儒家思想主要是源于血缘关系的礼制的阐释,法家思想主要是源于兵戎的刑法论述。所以,法家与兵家的关系十分密切,以致在许多时候,人们分不清谁是兵家,谁是法家。如《尉缭子》一半论治兵近于兵书,一半论治国则近于法家。因为兵家和法家大都是一身两种角色,在内理政,在外治兵,如吴起和商鞅。这使得两家在许多问题上看法非常接近。

第三,兵家和法家两家都重视“势”(权势)。兵家“势”的本意指的是力与力的关系。在孙膑看来,势是一种由高速运动产生的冲击力,使静止的物体形成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法家将兵家之“势”用于人与人的关系,慎到将君主的权势比喻为飞龙和云雾,飞龙有云雾才能高飞,一旦云消雾散兵家的管理思想,飞龙也就成了地上的蚯蚓。

第四,兵家和法家两家对“术”(权术)的认识也完全一致。兵家在力与力的控制中讲求技巧,将帅驾驭士兵需要一定的权术。兵家最早讲“虚实”“诈”“诡道”“示形”“不动如山侵掠如火”等。法家研究的是驭人之术,即权术,他们要解决的是由于君主专制而突出的君臣矛盾。申不害讲的权术为“操契而赏其名”“藏于胸中示天下无为”,韩非讲的权术是“藏于胸中,以偶众端,潜御群臣”,这些权术里就包含了兵家那些用兵之术,即:真真假假地迷惑人兵家的管理思想,从而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在这方面,二者的思维方式是一样的。

少瑜兄在《先秦兵家法律思想概要》(《法学研究》2000年第5期)中精辟地指出,与法家密不可分的兵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传统产生了如下重要影响。

第二,法的工具性。法是君主或将领治国带兵的工具,在军队中,法只是将军治军的一个工具,它只约束士兵和下属,绝不约束将军和上级,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军法中有任何一个条文是管总司令的。反而各朝代军令都有一条“违总帅一时之令斩”“礼源于祭祀”是中国古代法律起源的具体途径“礼源于祭祀”是中国古代法律起源的具体途径,只要违反了总司令的指令就可以杀头。这与古代法典没有一条是治君之罪一样的。

第三,律(主要是刑律)和令(行政管理法)成了中国古代最主要的法律部门。这和军队的治理特点及军队影响新朝代是有密切关系的。行政管理是依层级进行的,这样一种模式来自于军队,军队本身也是一级一级组织起来的。怎么把一群素不相识的人组织成有战斗力的军队?靠层级组织。古代刑法中的连坐制来自军中的连坐。连坐最初是在军中实行的。最原始的连坐叫什伍连坐。同伍的士兵之间如有人不努力作战,不协同救援或是战场逃跑的,同伍之人若不制止,就要一同问罪;若长官制止不力,就拿上一级长官来问罪。作战期间,上一级官员有权力诛杀下一级士兵。为什么要追究连带责任呢?因为作战是一种共同行为,技术、战术要协同,个人就不能自行其是。这些连坐的规定本身有些合理性,后来就推广到了行政管理领域。

第四,军法里的平等、公平、公开、公正观念影响了国法。我国古代的法治最早都是在军中实行的。例如,《史记》记载孙武在吴国用宫女练兵,“约束既布,乃设斧钺,三令五申之”。“约束”就是军中的纪律;要用斧钺来保证它的实行,斧钺就是军中杀人的大斧;纪律还要公布,要宣传,“三令五申之”。宫女们嘻嘻哈哈,孙武不顾吴王的请求,当时就把吴王宠爱的宫女拉出去斩了,并且说了一句话:“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法家在维护君权绝对权威的基础上,也强调法的公平性,甚至主张除了君主,其他人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即源自商鞅变法对太子老师的处罚。

借鉴少瑜兄的上述研究成果,间附我的一些见解,最后得出我的结论:为什么中国古代法典不可能儒家化呢?这是因为儒家不会用兵,“慈不带兵”,而法典的制作者和审定者却大都是带兵打仗出身的开国之君、之臣,天然地接近、喜爱兵家,进而也天然地会接近、喜爱与兵家同源的法家。这可以作为中国古代法典法家化的一个佐证吧!

THE END
1.法律硕士联考中国法律的起源法制史法硕联考揭秘:探寻夏、商时期中国法律的起源 在法制史的广阔天地中,夏、商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1世纪)作为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阶段,一直吸引着众多法律爱好者的目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寻那个遥远而神秘的时代,看看中国法律是如何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的。 https://www.jianshu.com/p/a1ae34520e6e
2.中国法律的起源第一节 中国法律的起源 中国法律的起源 (2)法)——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 春秋 * 比如: 比如: 战国初期魏国李悝制作的《法经》 战国初期魏国李悝制作的《法经 第1章 中国法律的起源 第1章 中国法律的起源_法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国法制史第一部分,中国法律的起源中国法制史 主讲人 卞修全 第一章 中https://m.doc.wendoc.com/b6a04016c593ac5ebb59e5c55.html
3.中国法律的起源中国法律的起源中国法制史 160;160;20061223 20:17 160;160;阅读567160;160;160;评论1 160; 字号: 大大160; 中中160; 小小 一法律的基本概念中国古代与法律相关的概念有法律刑令典等。强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183570986.html
4.法律的起源(豆瓣)本书是国内探究法律起源问题的第一部专 著。 作者简介· ··· 作者简介 周长龄,天津市 人,1937年生。1961 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律 系毕业。现任南开大 学法学系教授,中国 法理学会干事。1994 年荣获天津市教学楷 模称号。主要著述有: 《法学基础理学》(合 作)、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69852/
5.政法干警专业综合(硕士类)中国法制史之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定1.1一、中国法律的起源 1.夏朝的建立与中国法律的产生 国家和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我国,同世界上其他古老的 国家一样,曾经历过漫长的原始氏族社会,在氏族社会没有国家和法律,靠的是氏族首领的权威和原始习惯, 维持和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历史上https://www.huatu.com/2013/0809/689546.html
6.汉语“法学”一词的起源及其流变/何勤华本文的写作,得到了日本明治大学法制史教授冈野诚、明治史专家村上一博,以及北京大学法律史教授武树臣的热诚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1)参见何勤华《西语“法学”一词的起源及其流变》,载《法学》1996年第3期。 (2)参阅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329页。 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346&page=2
7.2010年4月中国法律思想史自考试题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课程代码:0026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商朝的刑法总称是( ) A.禹刑 B.吕刑 https://www.hbzkw.com/exam/20120225162003.html
8.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00264讲义第二章学历提升学历教育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即作为传统中国正统思想统治中国两千多年,儒家的法律思想融合了先秦诸子各家中与利于维护统治秩序的因素,而逐渐取代了法家法律思想,成为正统法律思想的主导,对中国法兰思想和法律制度的演变影响很大,以致儒家法律思想的特点,成为五四运动前整个中国法律思想的重要特点,并且至今仍影http://xueli.en369.cn/jiaocai/1686903100104952.html
9.法学考研法制史高频考点:中国法的起源对法学考研法制史考点还不熟悉的同学们赶紧看过来吧!小编以“中国法的起源”为例,为大家整理了有关法学考研法制史考点的内容,具体如下: Ⅰ中国法的起源 一、中国国家与法起源于夏朝 公元前21世纪夏启建立夏王朝时,中国的国家和法律制度即正式形成。中国国家和法起源于夏朝的建立,其主要依据在于: https://m.gaodun.com/kaoyan/1496145.html
10.自考《中国法制史》笔记(1)第一章 中国法律的起源 一、中国法律产生的自然和社会环境? 1、幅员辽阔,相对封闭的内陆自然环境。 2、人力耕织,自给自足的小农方式。 3、以家庭为本位的宗法等级社会结构。 4、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5、圣贤治国、礼法结合的中华传统文化。 https://www.zikao365.com/html/4_21_87_138/2007_1_5_an204118401615170025952_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