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就是歌谣的创作者。歌谣的创作者是人,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创作歌谣的人;只有那些特殊身份、特殊职业和特殊经历的人才能够成为创作歌谣的人。他说:“据我个人看歌谣谚语的经过,创作歌谣的人,可说是”六种人:小学生、儿童、乞丐、说书的、杂耍游戏的人和妇女。
其次,创作歌谣的动机。人类与动物界的区别之一在于人类的每一次创造、每一项发明都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在于满足人类某方面的需求。就歌谣而已,无论是较早的生活歌还是晚期的滑稽歌都是源于人类的需要。他认为,人类创作歌谣出现五种原因:“有些歌谣,是一般劳动界的人造的,用意不过,减少他们的劳苦,歌咏忘苦而已”,“有些歌谣是当无聊之时,信口吟咏,用以,用以消遣,或用以写自己已受的痛苦和冤屈”,“有些歌谣是助兴的,这类歌谚多半是,与乐器相伴”,“有的歌谣是为穷人赖以谋生而作的”[1]和毫无修饰、不加润色、自然质朴的童谣。
再次,创作歌谣的方法或方式。歌谣是民众的作品,是一定地区多数人说熟知和歌唱的。但歌谣通行于某一地区必有一个过程、一种经历。“这种经历可以说就是歌谣的所由成,也就是新歌谣的方法。”他认为新歌谣产生的方法或手段大概可以分为:抄袭或仿效、改变、仿效及联合、格式之仿效、扩大歌谚之范围之仿效、缩小古歌谚之内容和无意义歌谣的仿效。用他的话来说:
歌谣之所成,抄袭及仿效,仿效之法不同,可分――
(1)仿古谚语形式(如对偶式及句构造外表之形式)
(2)仿古意以造歌谚
(3)仿其他歌谚,而改变其形式而造者
(4)扩大歌谚范围或缩小其内容者
(5)无意义之仿古[1]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一、嫩江流域原始石器中的切割器概述
二、嫩江流域原始石器中切割器的材质及加工方法
(一)玛瑙
嫩江流域玛瑙切割器的材质一般都为半透明或含少量絮状杂质,部分精品质地更纯正十分通透,取毫无杂质的优质玛瑙制成。器型往往呈锥形或月牙形,质地薄,两面压制,边缘往往十分锋利。坚硬致密石材多采用打制和磨制方法,如中原及江南地区的砾石石器,但玛瑙材质硬度更高,一般意义上的打制法只可作为加工的初步,同时磨制法对此因为效率低而不使用,所以嫩江流域的玛瑙石器往往。打制法首先进行筛选,将较大的较粗糙的石材加工变小,加工成器型所需的小体量石块。一般是用一块在另一块上击打(之前进行不同程度的淬火)。接着用压制的方法,压制法就是将打制后的小体量石块固定好,找其缝隙,用另一石器或鹿角等骨制器具自上而下进行压制。压制下来的石材,因致密坚硬的石材特性而多呈现出长条型的片状。压制法制成的石器造型精美,小巧精致。压制法不仅仅是打制法的后续加工步骤,而且也是先民基于本地独特材质而进行的创造性的工艺探索成果。嫩江流域原始石器大多以压制石器为主,是其区别于一般意义新石器的主要标志。
有的切割器明显是在材质选择方面带有审美指向的,是持一定审美需求而专门挑选进行加工的。如,选择带有沁色和含条纹的玛瑙材质进行加工。玛瑙材质的沁色是在地质运动完结之后由后来加入的水的因素形成的,一块玛瑙原石往往沁色程度不同,外层沁色较重,内层沁色较浅或无沁色而只保持原石的灰白色。含条纹的玛瑙一般被称为蝉丝玛瑙,因质地优美独特一直就是首饰用材。嫩江流域原始石器的切割器因从审美需要角度考虑,对材质进行充分考量。加工过后,一般都让条纹带和沁色最终成为器物的手持位置,使得器物外观带有较强的装饰性和个性化,是原始石器朝艺术化、审美化方向发展的经典样本。
(二)玉髓
玉髓是石英的一种,主要为隐晶质,故质地致密坚硬。嫩江流域的玉髓材质以墨绿色或橙黄色居多,且有蜡质光泽。玉髓类材质的切割器一般都通体压制,压制的痕迹整齐均匀。因玉髓材质的硬度较玛瑙略低一点,故压制工序之后还往往针对刃口,用轻微的琢制法进行了细微的修补。墨绿的玉髓是嫩江流域的特色石材之一(当地称之为“绿鸡肝”),硬度高,光滑温润,色泽和润度方面的特征使得以该石材加工的器物审美价值较高。
(三)燧石
此外,嫩江流域原始切割器中也有少量的石英石材质。石英石磨制相对于玛瑙等材质较容易,故现存的石英质切割器多带有磨制加工的痕迹。该器物的加工特色是打制之后用琢制和少量磨制,先打制成小体量石块,再琢制成刃,最后略加磨制。磨制法主要适用于砾石、石英等硬度相对较低的石材。石英质切割器一般为白色,略带红褐色沁色。
三、嫩江流域原始石器中切割器的用途
先人会根据材质的不同(主要看硬度和断面的结构两个方面)而决定何种材质应该制作成何种具体器型并最终决定了其具体用途。嫩江流域因石材坚硬致密者居多,所以器型多小巧精致便于携带和使用。小型石器一般为玛瑙玉髓类材质,其坚硬质地决定了压制下来的体块不大,主要用做比较精细工作,如细致切割与钻孔穿刺。切割器是从最初的刮削器中脱胎而来的,体现了工具制作及用途分工的精细化,一般意义上的刮削器因为了提高刮削效率,器型往往较大,这样便于进行刮鱼鳞、熟兽皮等工作。而切割器是做相对较精细的工作,如将兽皮切割成细条状等较细致的工作,器物小且锋利便于切割准确和灵活掌控。嫩江流域的玛瑙玉髓石材,其高硬度致密材质的特性决定了本地域的切割器多可兼用于刮削。只是单纯的刮削器器型体量较大,刮削效率较高,而本地的切割器器型体量多为小巧,在切割的同时还可以进行细节局部的刮削使用,单纯看起挂削效率没有单用途的刮削器那么高。
(一)单纯的切割
图六。长7.4cm,宽2.8cm,高1.2cm。玉髓材质,有蜡质光泽,质地细腻温润,该玉髓材质在当地被称为“红鸡肝”。该器物呈条形状,前端斜收,上厚下薄,石材较突出呈弧形的一侧边缘全面压制成刃,令一侧相对平整以便于手握。器物手握的两侧表面都有压制工艺,操作十分方便,压制后形成的凹槽甚至适合五指持握的具置。这是一把标准的细石器刀具,是嫩江流域原始细石器文化里面中型体量器物的代表。
(二)切割与穿刺相结合
图七。长7.6cm,宽6.2cm,高4.2cm。墨绿色玉髓材质,表面有玻璃光泽,是玉髓材质中的上品。对器物材质优劣的考量也体现了先人对器物使用功能之外的审美思考和实践。器型呈标准的三角形,两端皆可使用。尖锐的一端用于穿刺和较粗大的钻孔。平整近似斧型的一端在压制之后进行琢制成刃,用于切割。一器两用并且是分别部位进行,体现了先人对器物功能的进一步拓展和携带便捷性的探索成果。
(三)切割与砍砸相结合
图八。长11.2cm,宽5.7cm,高5.4cm。墨绿色玉髓材质,上厚下薄,边缘锋利。一侧压制成弧形刃便于手握,该石器底部平缓,面积较大,手握石器上端可用于砍砸。与图七类似,都是一器两用的代表,只不过图八是将切割和砍砸两个功能集中在一起。平整的一端用于砍砸,锋利开刃的一端用于切割。
四、结论
综上所述,嫩江流域原始石器中的切割器在本地原始石器序列内位置独特,作用突出。具体说:
首先,嫩江流域原始石器中切割器加工较为精致,多数针对高硬度材质的压制加工方法,这佐证了本地石器材质和加工工艺方面的特殊性。材质较为酥松的材质如果体量够大尚可制成砍砸器、挂削器等,若质地再坚硬些也可以磨制成箭镞等尖锐器型但其使用寿命都不长久。而切割器主要用于切割兽皮等韧度较强的对象,而且切割器对刃口锋利程度的严格需要也要求其材质致密坚硬,唯有优质的玛瑙玉髓材质的硬度可以达到这样的要求。
其次,嫩江流域原始石器中切割器的比例相对于其他地区石器较高,佐证了本地原始生活生产状况方面的内容。受本地地理及物种资源的决定,嫩江流域原始先民一直过着渔猎、采集、狩猎三种生产方式并行并进的生活方式。本地的雨夜资源十分丰富,所有的原始遗迹都位于河道尤其是便于捕鱼的河汊附近。本地少有攻击性大型野兽,可以进行较安全的狩猎活动。所有的这些活动都需要切割器尤其是较为精细的切割活动。于是,嫩江流域相对较多的切割器作为本地原始社会生产生活渔猎及狩猎活动的佐证。
最后,切割器那种优选的材质、精密完整的器型、复杂繁琐的制作工艺、独特的加工方法也成为了嫩江流域原始美术早期探索的佐证和实物遗存。材质美、造型美和工艺美是衡量工艺美术作品的三个重要指标,嫩江流域原始切割器在这三方面都有精彩表现。由玛瑙玉髓材质带来的材质美、由月牙弧形带来的造型美、由压制法精细压制加工带来的工艺美,这三者成就了嫩江流域原始切割器美术属性的主体,也是其成为了嫩江流域原始美术发展成就的重要标志。
以上便是对嫩江流域原始石器中切割器的分析,无论其是类似于刀具的单独用途还是同时担当刮削的综合用途,其致密温润的材质和相对精细的加工方法都使得其超越了一般器物的单纯的实用价值而上升到带有审美追求的文化高度。
〔参考文献〕
〔1〕许继生,等.齐齐哈尔考古〔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2〕崔昊.刍议东北地域山水画学术高度的提升〔J〕.作家,长春:2013,(01):223-224.
1、《元气满满的哥哥》是由湖南卫视推出的代际互动观察类游戏综艺。吴昕担任观察室主持人。胡军、蔡国庆、李维嘉、吴奇隆、王耀庆组成元气大哥队,杨洋、陈学冬、黄明昊、王鹤棣、王彦霖组成元气小哥队。
2、节目结合外景游戏比拼和实时观察室的创新形式,多维度地呈现不同年龄阶段的男艺人的价值观念碰撞以及中国幸福城市的多重面貌。节目与传统的室外真人秀和棚内观察节目不同的是,《元气满满的哥哥》创新推出实时观察室的新模式。
3、在传统竞技类快综基础上加入实时观察室设置,嘉宾们可实时观看游戏竞技、竞猜、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