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更有极其深厚的法治文明,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众多典籍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和法学理论的奠基人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大量讨论了中国的政治及法律问题,认为中国的政治法律理论在历史上有特殊的地位和魅力,并对树立法国的“民族精神”大有助益[1]。然而,现行典籍翻译研究领域略微局限与古典文学作品以及诗歌等形式的探索,在古代法律、医药、经济、军事、天文、地理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典籍领域现存的研究甚少。本文结合当代法律英语翻译及实践学习总结的经验,立足于现行翻译批评理论,展开对《尚书·吕刑》中“刑”的英译选词研究。
2.“刑”的基本解读
2.1.“刑”的阐释源流
2.2.“刑”与“法”的关系
3.“刑”的英译选词概观
汉语典籍中的语句大多短小简洁,其中出现的“刑”基本都有独立含义,在不同时期含义不尽相同;而现代法律文本中的“刑”都存在于法律专业术语之中,基本没有单独存在的情况。法律文本中可谓无处不见“刑”,因其历史渊源久远,又有一字多义的现象,英译过程中切不可掉以轻心,须经过仔细琢磨,谨慎选词。
3.1.现代汉语中“刑”的英译选词
Table1.Englishtranslationsoflegaltermsrelevantto“xing”andtheirlegalsenseinmodernlegalcontext
3.2.古代典籍中“刑”的英译选词
Table2.Frequencyofoccurrenceof“xing”anditsmodernEnglishtranslationsinfourbooksandfiveclassics
通过对“四书五经”中“刑”出现频率的统计,可见《尚书》中“刑”出现的频率最高,是研究“刑”英译选词的最佳语料之一。《尚书·吕刑》作为古代最早的成文刑书,不仅是学者们研究西周立法思想、法律制度、审判原则、赎刑细则的主要资料之一,也是国内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珍贵原始资料之一[5]。其次,“四书五经”的译者多将古代典籍中的“刑”译为“punishment”,可见“刑”多用于表示“刑罚”、“惩罚”。通假字是汉语典籍的用字现象之一,指汉字中的互相通用即假借的用法。在某些通假的情况下,典籍译者需要熟悉中国语言文化,英译选词当深思熟虑。如《中庸》中的“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一句中,“刑”通“型”,典籍译者将此处的“刑”译为“demonstration”、“model”用于表示“典范”、“效法”。通假现象的存在,需要典籍译者熟悉中西法律语言文化,对比中西法律语言的异同也是法律典籍翻译必不可少的环节。
4.《尚书·吕刑》英译本中“刑”的英译选词
鉴于“刑”兼有“法”与“罚”两重含义,且“刑”与法文化水乳交融,法律典籍翻译过程中,应当充分理解“刑”在文中的含义,谨慎择词,字句斟酌,确保能够准确的向世界传播中国的法律典籍文化。本文研究语料选取了两个英译本,译者分别为理雅各(J.Legge,1865)和欧尔德(W.G.Old,1904)。理雅各的《尚书》译本一直被奉为儒经翻译的“标准译本”。理雅各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使得他的译本成为了经典样板,在西方汉学的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6]。欧尔德的英译本虽然影响力远不及理雅各的译本,但对典籍翻译研究仍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4.1.语内翻译对“刑”英译选词的影响
“刑”的涵义不仅仅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更迭,在古代语言之中同样也存在多义现象。根据“刑”在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中的注解进行翻译,是法律典籍翻译严肃性和准确性的体现。例如,若将“刑”解释为“刑罚”,选用“punishment”会比“penal”更接近词义;若将“刑”解释为“模型,铸造器物的模子”,选用“mould”会比“torture”忠实原义。
这里的例子表明,法律典籍翻译都需要经过解读,参照国内汉语言学者的语内译本进行语际翻译。本文主要以顾颉刚、刘起釪所编著的《尚书校释译论》为参考语料研究《尚书·吕刑》英译本中“刑”的英译选词的准确性。早期的国外翻译学者们,如理雅各(Legge)尽管没有参考其他的译本,但仍旧参考了古代学者们的解释、注解或评注。法律典籍中“刑”的一词多义现象给译者们带来了诸多困扰,选取权威的译注,参照语内译本,斟酌选词于法律典籍翻译而言至关重要。
4.2.文化差异对“刑”英译选词的影响
以上提到的关于“刑”的不同解释也就是语内翻译的不同表现。“刑”的英译选词,要根据原文所传达的信息以及前贤对原文的解读选择“刑”的含义。本文选取《尚书·吕刑》的两个英译本,分别是理雅各(JamesLegge)的译本(以下简称“理译”)以及欧尔德的译本(以下简称“欧译”)。
两位译者均是著名的汉学家,汉语并非他们的第一语言,因此前人对“刑”的不同解释会直接影响其译本的传达效果。先以两位译者对《吕刑》题目的翻译为例,理雅各将其译为“ThePrinceofLeuonPunishment”,欧尔德译为“TheLewPenalCode”,“Punishment”一词侧重表示“刑罚,惩罚”,“penalcode”一词则指“刑法典”,“法典”一词源于拉丁语“codex”,是“编纂而制定的比较系统的立法文件”,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是战国时期李悝主持制定的《法经》,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可见“法典”一词并不存在于古代法律语言之中,从文化归化的角度选用“penalcode”一词英译法律典籍中所指代的“成文刑法”可以为目的语读者提供通顺易懂的译文,但典籍译者也不要盲目归化译本,把外来文化拒之门外。
顾颉刚、刘起釪在《尚书校释译论》中对《吕刑》一篇的描述讲:《吕刑》提出了刑法的具体内容和实施原则,至于周代关于刑法的完整体系,终在此篇。
而《吕刑》中的“刑”究竟指“刑罚”还是“刑法”,学术界众说纷纭。《吕刑》可以说是就刑论刑,但在处刑犯罪问题上没有详细记载,也有学者认为《吕刑》只是关于法律改革的历史记录。国外汉学者对典籍的翻译是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更好的向世界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他们的出发点值得称赞颂扬。但是翻译本身是一种“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准确完整的重新表达出来的活动”[9]。国外学者在对古代汉语典籍的翻译过程中势必要牵涉到诸多语言及文化方面的差异,译本难免会存在一些直译、死译甚至错译的问题。现有参考语料无法表明《吕刑》标题中的“刑”究竟代表的是“刑罚”还是“刑法体系”、“刑法典”,因而题目中“刑”的英译选词有待考量。
4.3.一字多义对“刑”英译选词的影响
4.3.1.表示“刑法”
例1:原文:惟吕命,王享国百年,耄,荒度作刑,以诘四方。
理译:InreferencetothechargetothePrinceofLeu:WhentheKinghadoccupiedthethronetillhereachedtheageofahundredyears,hegavegreatconsiderationtotheappointmentofpunishments,inordertodealwith(thepeopleof)thefourquarters.
欧译:ThedecreeofLew(wasformulated)whentheKinghadenjoyed(thegovernmentof)thecountryforanumberofyearsandhadbecomeafflictedwithageandlassitude.Wherefore(hemadearegulation)toenforcethispenalcodeinordertoadmonish(thepeople)ofallparts.
4.3.2.表示“惩罚”
例2:原文:苗弗用灵,制以刑。
理译:AmongthepeopleofMiao,theydidnotusethepowerofgoodness,buttherestraintofpunishments.
欧译:ThepeopleofMeaouwereunmercifulintheirregulationsregardingpunishments.
例3:原文:朕敬于刑,有德惟刑。
理译:Ithinkwithreverenceofthesubjectofpunishment,fortheendofitistopromotevirtue.
欧译:Imyselfwouldberespectfullycautiousinregardtopunishments.
“敬于刑”即“重视刑罚”。此处理译本处理为了“thesubjectofpunishment”,“subject”一词,表示“主体”,加强了译文中“punishment”的地位,更能直观的向英文读者传达君王对“刑罚”的重视程度。欧译本没有做添加处理,传达意义上相较之理译本略逊一筹。“有德惟刑”语内释义为“有德于老百姓的也是刑罚”,前后两句是相连的,且前句已经提到了“刑罚”,因此在英译的时候可以省略之后重复用词。在典籍翻译的过程中,要求译者对文本进行深入解析。为保持主题的连贯性以及译文行文流畅,译者有时也可以对原文冗余成分进行适度省略或添加[12]。此处理译本的处理是用代词“it”指代前文中的“punishment”,而欧译本直接省略不译,意义传达上对读者而言均具有可接受性。
4.3.3.表示“案件记录文书”
例4:原文:其刑上备,有并两刑。
理译:Insendingupreportsofcases,theymustbefullandcomplete.Ifamanhavebeentriedontwocounts,histwopunishments(mustbeordered).
欧译:Criminalcasesbeingcompleted,letthemdulycertifiedandreported,sothatthesentencesofthehigher(court)maybecomplete;andiftherebeadoubleoffence,letthepunishmentbealsodouble.
“其刑上备”,“刑”指“案件记录文书”,“上”即“上报”,“备”指“完备”,此句意为“全案材料须完整上报”。两个译本在处理“其刑上备”中的“刑”时,都采用了意译的方法。理译本处理为了“reportsofcases”,而欧译本译为“criminalcases”,回译理译的“reportsofcases”可理解为“案情报告;案件信息”,欧译的“criminalcases”在现代法律文本中表示“刑事案件”,是现代法律文本中的一个专业术语,用于法律典籍文本的翻译显得过于刻板,此处以理雅各的英译处理为佳。
4.3.4.表示“数罪并罚”
例5:原文:其刑上备,有并两刑。
“有并两刑”是指“数罪并罚”,此处的“刑”兼具两重含义,一是“罪”,二是“罚”。两个译本从选词上无疑都将“罚”译为“punishment”,表示“惩罚,处罚”之意。而对“罪”的英译选词有所不同。理译本选用的是“count”,而欧译本中为“offence”,在《元照英美法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中,“count”一词的解释为“罪项;诉因;起诉状”,“offence”一词的解释为“犯罪;违法行为”,可见“count”和“offense”两个词都可以用来表示“罪”,区别只是词语的习惯用法不同,其法律定义没有大相径庭,均可适用于表示“罪”这一含义。
5.结语
法律典籍承载的悠久中国历史文化走向世界也离不开语言译介的支撑。中西方在法律文化,法律思想,法律制度和法律观念上究其渊源不同而存在悬殊,在互译过程中没有完全对等的表达[14]。中国古代法律语言晦涩,句式虽简却包罗万象,一字多义现象便是翻译过程的一个难点[15]。为了确保译语读者能够接受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古代法律典籍中个别特殊字句的研究意义深远。
“刑”与中国法律文化有着深厚的联系。对“刑”的英译选词研究亦是对翻译学研究的一个补充,也充分体现了法律语言互译过程中选词的严肃性与准确性。对比国内外学者的英译本分析探索并总结“刑”的恰当翻译,能让今后的法律典籍译者们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对待法律语言文化。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尚书》政治法律语言英译比较研究”(19BYY131)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