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搜索”结果公之于众触犯刑法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9日发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这也是“两高”首次就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出台司法解释。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此次发布的司法解释明确,向特定人提供公民个人信息,以及通过信息网络或者其他途径发布公民个人信息的,应当认定为刑法规定的“提供公民个人信息”。

在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罚金刑适用规则方面,司法解释规定,对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应当综合考虑犯罪的危害程度、犯罪的违法所得数额以及被告人的前科情况、认罪悔罪态度等,依法判处罚金。罚金数额一般在违法所得的一倍以上五倍以下。

网络时代,个人信息遭泄露,已经成为危及每一名公民信息安全的“毒瘤”。对此,“两高”昨天出台的《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进一步加大了打击力度,其中对越来越普遍的“人肉搜索”问题也作出规定。

“行踪轨迹”

属于个人信息

《解释》首先明确了公民个人信息的范围,包括姓名、身份证件号码、通信通讯联系方式、住址、账号密码、财产状况、行踪轨迹等。

同时,《解释》还明确了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认定标准。具体而言:一是“提供”的认定。在“人肉搜索”案件中,行为人未经权利人同意即将其身份、照片、姓名、生活细节等个人信息公之于众,影响其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危害严重。更有甚者,一些行为人恶意利用泄露的个人信息进行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基于此,《解释》规定:向特定人提供公民个人信息,以及通过信息网络或者其他途径发布公民个人信息的,应当认定为刑法规定的“提供公民个人信息”。

另外一种情况是合法收集公民个人信息后非法提供的认定。根据网络安全法的规定,经得被收集者同意,以及做匿名化处理,是合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两种情形。对此,《解释》规定:未经被收集者同意,将合法收集的公民个人信息向他人提供的,也属于“提供公民个人信息”。

另外,《解释》明确了“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认定标准: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通过购买、收受、交换等方式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属于“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根据网络安全法规定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规则,明确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在履行职责、提供服务过程中收集公民个人信息的,也属于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

“内鬼”犯法

定罪门槛降半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入罪要件为“情节严重”,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但何为“情节严重”,刑法并没有明确规定,针对复杂的个人信息泄露情形,《解释》把入罪认定标准分为了五个方面。

首先是信息类型和数量。公民个人信息的类型繁多,行踪轨迹信息、通信内容、征信信息、财产信息、住宿信息、交易信息等公民个人敏感信息涉及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被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后极易引发绑架、诈骗、敲诈勒索等关联犯罪,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基于不同类型公民个人信息的重要程度,《解释》分别设置了“五十条以上”“五百条以上”“五千条以上”的入罪标准。

另外,还有违法所得数额。出售或者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往往是为了牟利,《解释》将违法所得五千元以上的规定为“情节严重”。

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案件不少系内部人员作案,诸多公民个人信息买卖案件也可以见到“内鬼”参与的“影子”。为切实加大对此类行为的惩治力度,《解释》明确,“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认定“情节严重”的数量、数额标准减半计算。

信息用途不同,对权利人的侵害程度也会存在差异。对此,《解释》将“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踪轨迹信息,被他人用于犯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他人利用公民个人信息实施犯罪,向其出售或者提供”规定为“情节严重”。

有前科者再犯该罪,也规定为“情节严重”。

在此基础上,《解释》进一步明确了“情节特别严重”的认定标准:根据信息类型不同,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五百条以上”“五千条以上”“五万条以上”,或者违法所得五万元以上的,即属“情节特别严重”;另外,《解释》将“造成被害人死亡、重伤、精神失常或者被绑架等严重后果”“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也规定为“情节特别严重”。“情节特别严重”情形,最高量刑为7年有期徒刑。

“买家”利用信息

获利五万元以上也入罪

《解释》还对常见的犯罪行为作出规定。

而信息“卖家”,多是利用网站、通讯群组实施犯罪。根据刑法规定,设立用于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网站、通讯群组,情节严重的,构成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对此,《解释》进一步规定:设立用于实施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活动的网站、通讯群组,情节严重的,应当以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定罪处罚;同时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依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定罪处罚。

除了买卖双方,《解释》还对“中间人”的行为进行了规范。

当前,不少网络运营者因为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的需要,掌握着海量公民个人信息,这些信息一旦泄露将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和严重危害后果。对此,网络安全法明确了网络信息安全的责任主体,确立了“谁收集,谁负责”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解释》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拒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经监管部门责令采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致使用户的公民个人信息泄露,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以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定罪处罚。

《解释》还加大了财产刑的适用力度:对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应当综合考虑犯罪的危害程度、犯罪的违法所得数额以及被告人的前科情况、认罪悔罪态度等,依法判处罚金,罚金数额一般在违法所得的一倍以上五倍以下。

另外,《解释》还对信息的数量计算规则和从宽处理规则作出规定。

新闻链接

“个人信息犯罪”典型案例

最高法院昨天发布了“个人信息犯罪”典型案例。

1、非法出售户籍信息、手机定位、住宿记录等个人信息

2、非法查询征信信息牟利

2015年9月,被告人韩世杰、旷源鸿、韩文华利用连光辉等人提供的征信查询ID号、密码,非法查询公民个人银行征信信息共计近9万条。被告人韩亮、邓佳勇获得征信查询ID号、密码并非法提供给韩世杰等人使用,双方通过被告人陈莎莎中转租金、传递密码。韩世杰、旷源鸿、韩文华将查询获得的上述公民个人银行征信信息出售给他人。

法院判决认为:韩世杰、旷源鸿、韩文华、韩亮、邓佳勇、李楠、陈莎莎、卢惠生、李冲、耿健美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出售牟利,情节严重,其行为已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告人获刑一年六个月到拘役不等,并处罚金。

3、非法购买学生信息出售牟利

去年4月,被告人周滨城向他人购买浙江省学生信息193万余条。后周滨城将其中100万余条嘉兴、绍兴地区的学生信息以6万余元的价格出售给被告人陈利青,将45655条嘉兴地区的学生信息以3500元的价格出售给被告人刘亚、陈俊、周红云,将7214条平湖地区的学生信息以1400元的价格出售,将2320条平湖地区的学生信息以500元的价格出售。此外,去年4月,刘亚、陈俊、周红云以3000元的价格向他人购买嘉兴地区学生信息25068条。

法院判决认为:被告人行为均已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告人获刑一年十一个月至缓刑不等,并处罚金。

4、非法买卖网购订单信息

2015年10月至去年7月,被告人夏拂晓买卖大量含有公民姓名、收货地址、手机号码等内容的网购订单信息,非法获利约5万元。

法院判决认为:夏拂晓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并向他人出售,情节严重,其行为已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二年,并处罚金两千元。

THE END
1.刑事犯罪记录该怎么查擅长刑事辩护专业 官方认证 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 律师解答 专业整理,在线解决法律问题 1.犯罪记录不是公开的,在网上查不到。而作为一个普通人要进行查个人犯罪记录的查询是相当有难度的,因为个人犯罪记录是不公开的,只有公安系统才有相关的记录。2.刑事犯罪记录,可以在嫌疑人户籍所在地或者常驻地公安机关查询,一般在https://m.66law.cn/v/wenda/430621.aspx
2.案件批捕信息查询怎么查?专家导读 案件批捕信息可以在检察院网站查询到,要到审理该案件的检察院信息查询系统去查询。查询前需要办理身份确认手续,要亲自到管理中心去。获取查询密码后可以使用密码登陆查询。民事和刑事案件的当事人、案件相关办理和审理人员才可以从系统查询,其他人不可随意查询。 https://mip.64365.com/zs/989206.aspx
3.个人刑事案件网上查询1.查询中国裁判文书网后,点击并进入中国裁判文书网官方网站。2.点击刑事案件,即可出现查询刑事判决书的通道。3.可通过点击高级检索输入相关内容进行查询,也可以按照分类进行查询。法律分析犯罪记录不会消除。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一十三条 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https://www.scxsls.com/knowledge/detail?id=210275
4.知道案件号如何查案件律师普法按照《受理通知书》上的操作,按照步骤输入案号、查询码、验证码等信息就可以查询案件状态,如果不知道当地网站,可以上网查找,通常在省一级;2、去法院的服务大厅进行查询。可以持相关证件,直接到该庭申请即可查询,法院有专门的查询窗口。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二条刑事案件、刑事申诉案件的当事https://m.110ask.com/tuwen/6244105185364458010.html
5.中国裁判文书网刑事案件 民事案件 行政案件 赔偿案件 执行案件 其他案件 民族语言文书 搜索今日新增 72,460 篇 文书总量 152,169,998 篇 访问总量 115,268,050,238 次 民事文书 93,330,917篇 刑事文书 10,387,086篇 行政文书 3,153,245篇 赔偿文书 143,172篇 执行文书 43,732,592篇 其他文书 1,422,986https://www.court.gov.cn/zgcpwsw
6.江西警察学院法律系(3)假如W市公安机关将本案移送B县公安机关,而B县公安机关不接受,应当如何处理? 评析:(1)张某、郭某等人为实施抢劫,多次密谋,并准备了作案工具,为犯罪创造条件,构成了抢劫(预备)罪。 (2)B县公安机关应当受理。根据《刑事诉讼法》及《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的有关规定,刑事案件原则上由犯罪地的公安机https://flx.jxga.edu.cn/news-show-97.html
7.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为依法惩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活动,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和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现就办理此类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条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的“公民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https://www.anyangls.com/h-nd-602.html
8.检察机关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指引法律查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的规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是指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或者通过窃取等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行为。结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7〕10号)(以下简称《解释》https://www.055110.com/law/1/10394.html
9.公安部关于印发《公安机关执法细则(第三版)》的通知(2016年7月5日在认真总结执法实践经验及广泛征求各地公安机关及其民警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公安部对《公安机关执法细则(2011年修订版)》进行了扩充完善,增加了执法主体、执法行为、执法场所、执法信息化等公安执法的基本要求,完善了办理刑事、行政、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案件程序,增加了办理信访案件程序,形成《公安机关执法细则(第三版)》,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7335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