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公共图书馆将迎“大考”新的评级标准啥变化?

场馆条件是否舒适,读者体验是否满意?公共图书馆即将迎来四年一度的“大考”——第六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今年7月正式开始。4月12日,由中国图书馆学会主办、河南省图书馆和河南省图书馆学会承办的评估定级培训班在郑州开班,大河报记者也围绕评级热点问题采访了有关专家。

新的评级标准变化在哪里?评估定级标准研制专家组组长、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教授柯平告诉大河报记者,公共图书馆的评级每四年开展一次,每次都会对标准作出适应新形势的调整。“2017年标准最大的改变是,过去我们评定的可能只是一个图书馆,现在评的则是一个图书馆的综合情况,包括图书馆服务质量,也包括地方政府对图书馆是不是重视,是否提供了很好的保障条件,此外还增设了加分制度,对图书馆业一些新现象比如法人治理和文创进行鼓励,以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柯平说。

根据新标准,东、中、西部地区的省级、地市级、县级图书馆将根据相应指标进行打分,这些指标不仅包括政府财政投入、图书馆建筑面积、年文献外借量、年人均新增文献入藏量等“硬指标”,还包括读者满意率、图书馆新媒体服务、网站年人均访问量、数字阅读占比、社会购买服务、志愿者管理、文创产品开发等。评估过程包括实地测评和由第三方机构进行的暗访,读者也被赋予打分权。最终结果,年底由文化部审核公示,命名一二三级公共图书馆。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图书馆评级与全国文明城市、公共文化示范区评选以及免费开放资金的财政拨付直接关联,级别越高,也意味着读者所享受的图书馆服务质量越高。

目前,我省不少地市如郑州、濮阳、南阳等地的图书馆经过升级改造,条件均有很大改善,不过,仍有一些老场馆因硬件长期未改善面临降级。以我省面向成年人开放的唯一省级公共图书馆河南省图书馆为例,该馆在2013年的第五次评级中已由一级降为二级,由于新馆规划搁浅,此次评级二级亦可能不保,其2.95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距离4万平方米的二级标准差距甚远,或将在四年间连掉两次,滑入三级。

曾在河南工作多年的柯平表示,河南是人口大省,整体来说河南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跟全国的形势一致,但一些地方在投入和硬件设施方面的基础较弱,希望新的评估标准作为一种导向与指引,对地方图书馆事业有所促进。

THE END
1.国家一级图书馆标准具体是什么国家一级图书馆必须达到六个标准: 1、馆舍建筑面积应不低于6000平方米; 2、年补助经费不低于80万元人民币; 3、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数占职工总人数比例不低于60%; 4、图书年入藏总数不低于5000种; 5、年外借册次不低于20万册次; 6、现代化技术装备、数据库建设、自动化网络建设"评估得分不低于80分。优选https://m.yyk.iask.sina.com.cn/q/86Z4QjVNlKRP.html
2.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七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一)文化和旅游部:统筹组织评估定级工作,负责组织制定评估标准、评分标准和细则;组织评估组对省级馆进行评估,并抽评部分副省级、地市级、县级馆;确定一、二、三级图书馆名单并进行命名。 (二)中国图书馆学会:受文化和旅游部委托,具体承办相关工作。 (三)省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组织本地各参评馆开展自查自评;指导监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ggfw/202206/t20220602_933319.html
3.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三级指标 权重 内涵说明及评分标准 A:办馆条件 100 A1:体制 A11:领导体制 0.40 有主管副校长,图书馆工作委员会、馆长符合《规程》的相关规定 A12:组织机构 0.40 机构设置适应工作需要、符合“精简”“效能”的原则,部室负责人称职 A13:图书情报工作整体化 0.20 统一的业务和服务制度,分馆制 A2:队伍建设 A21:队https://www.svccc.net/detail/175167
4.图书分类与区分号使用细则我馆图书依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进行分类,图书分类工作要求做到:确认图书、查重归类、前后一致、位置固定。 一、图书分类基本原则 1.学科属性原则:图书分类以其内容的学科或专业属性为标准,不能仅凭书名单纯分类。 2.实用性原则:在类分图书时,将图书分入最切合本校专业特点和最大用途类。 https://lib.ahpu.edu.cn/2024/0418/c9754a216674/page.psp
5.科学网—小议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各省(区、市)文化厅(局)将地、县图书馆的评估结果和总结报告报送文化部社会文化司,经文化部审核并征求各省(区、市)文化厅(局)意见后,确定评估定级结果,并命名一、二、三级图书馆。依据为相关的评估标准和定级必备条件。比如省级图书馆评估标准考察以下7个方面:办馆条件;基础业务建设;读者服务工作;业务研究、辅导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291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