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各题型近五年考查题量
二、重要题型分析及其备考建议
(一)政治常识
政治常识是常识判断中考查数量最多的科目。政治常识科目进行细分,可以划分为时事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其中,时事政治是最主要的考点,近五年考查了19道;其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近5年考了13道;马克思主义哲学考查较少,只有2022年考查了1道。
时政主要考查国家的战略规划(如共同富裕、战略高技术新跨越的成就、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定制农业、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改革开放、)、大政方针(主要表现在考查重要会议及文件,如《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粮食安全、中央一号文件、脱贫攻坚、)、重要讲话(如十九届六中全会、十九届五中全会、十九届四中全会);也考查当下的时政热点,如2022年考查了乡村振兴,2021年考查了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主要考查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建设行动、农民精神文化建设、农民增收、城乡融合发展、新中国农业发展成就、底线思维、农村养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等。马克思主义哲学考查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二)人文常识
人文常识的考查从2018年到2019年有所上升,2019年后呈下降趋势,近三年考查1-2道。根据科目进行细分,主要考查文学常识和中国历史。其中文学常识近5年考了4道、中国历史近5年考了5道。
文学常识主要考查成语与所涉历史人物对应、希腊典故的寓意、诗句描写的活动、文学词语的含义。中国历史主要考查抗美援朝战争、某一时期的历史事件、五四运动、楚汉相争、中共党史(如创建人民军队)。
(三)科技常识
科技考查题量相对较少,每年考查题量不固定,一般在0-3道,除2022年未考查外,区域年份均有考查。考查科目进行细分,可分为化学常识、生物常识、生活常识和科技理论与成就。其中,化学、生物和生活常识仅在2018和2019年有考查,其他年份无考查。集中考查科技理论与成就,近五年考查了5道,2022年未考查。
化学常识考查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生物常识考查生物体的繁殖行为、生物学术语的含义;生活常识考查土壤污染的治理;科技理论与成就主要考查近年我国各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如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南水北调工程、大数据应用、区块链、5G)等。
(四)经济常识
经济常识在近几年的考试中考查题量较少,2018考查了2题,2019考查了1道,2020-2022年均未考查。主要考查市场经济、宏观经济与调控政策。
市场主要考查经济学名词(成语与经济学用语的对应)、货币;宏观经济与调控政策主要考查我国金融机构风险防范措施。
(五)地理常识
地理常识考查相对较少,除2020年未考查外,其余年份均考查1题,主要考查自然常识和国情省情,近5年考了4道。
自然常识主要考查二十四节气、水资源、自然灾害;国情省情考查农产品地理标志。
(六)管理常识
管理常识只有2018年考查了1题,其他年份均未考查。考查行政管理中的团队合作。
三、常识法律基本考情分析
法律常识的考查在近几年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时效性明显增强,多为各部门法修订增加部分或近期重大影响案例。主要考查法理、宪法、民法、行政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近五年法律常识整体来说,法理学共考查2题,民法和行政法各考查4题,宪法共考查1题,其他法律法规共考查5题。因此,民法、行政法和其他法律法规是重点考查内容。
其中,宪法主要考查村民委员会的职权;民法主要考查侵权责任、所有权;行政法主要考查行政诉讼、行政复议、行政法的基本原;其他法律法规主要考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关于“三农”问题等有关法律规定;法理学主要考察一些法治原则。
可以看出,法律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民法和行政法中以及当年一些修改的热点,需要全面复习的基础之上,对重点科目重点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