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汉阴紧盯矛盾排查多元化解纠纷
□本报记者孙立昊洋
□本报通讯员王亮亮
深冬的暖阳斜斜地洒下,院坝里,隔壁两家人闲聊着……“上次的事确实做得不美气,没有主动和你打个商量。”刘军面带愧疚地说。
“我也有不对的地方,吵了你们,怨气很大,得亏派出所和村里及时来为我们做调解”邻居李平说。
这是陕西省汉阴县公安局推行矛盾纠纷多元排查化解、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缩影。
矛盾掌握更全面
近年来,汉阴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经济快速发展促进利益格局多元变化,引发社会关系交织化、矛盾纠纷主体和触点多样化,全县每年债务欠薪、婚恋情感、土地边界等各类矛盾纠纷在2000起以上,如得不到及时化解,极易发生‘纠转民’‘民转刑’甚至‘刑转命’案件,严重影响基层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汉阴县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郝友仕向《法治日报》记者坦言。
如何破解?汉阴县公安局联合县委政法委(县民调中心)、县司法局和各镇共同搭建矛盾纠纷排查工作体系,全方位排查各类矛盾纠纷。
服务群众更高效
矛盾纠纷排查出来是第一步,化解得了、化解得好才是关键。汉阴县公安局与县委政法委、县司法局进一步完善县、镇、村三级调解组织,健全“整体+局部”的“大调解”工作体系。
县级层面,在医疗卫生、农林资源、民政交通等各行业领域设立涵盖医患纠纷、山林土地权属、婚姻家庭、交通事故等八大专业性矛盾调处中心;镇级层面,将社治办、司法所、民政所、妇联、市场监管所、驻地法庭、派出所负责人吸纳进入镇级调解委员会,配备专职人员从事调解工作;村级层面,整合村“三委”成员、警务室民警、驻村干部、小组长、治安中心户长等专职力量,并吸纳退休干部、治安积极分子和有一定知名度的村民作为兼职调解员,壮大村级调解组织。
同时,他们在县民调中心设立人民、行政、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办公室,负责线上、线下矛盾纠纷统一受理、分流委派、检查督导和分析研判工作。
为保证矛盾纠纷化解得好,汉阴县公安局创新“专业+行业”矛盾调处工作机制,融合律师、法官、行业主管部门等各方资源力量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提升矛盾调处质效。
各派出所加强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组织的联动对接,对符合法律规定、通过调解方式解决矛盾更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治安案件,会同镇、村调委会和司法所开展调解工作,同时邀请驻地法庭法官参与调解;法庭在诉讼阶段开展调解时,派出所民警参与诉前调解,由法庭分别制作司法调解书。
保障方式更多元
“都是乡里乡亲,看到大家和和气气在一起,疙瘩解开了,这本就是我乐意干的事,现在政府对调处纠纷还进行奖补,做调解工作的劲儿就更足了。”平梁镇调解员老刘欣慰地说。
老刘说的“奖补”,是汉阴县为促进矛盾化解而探索的一种保障制度。县政府将各镇、各村和各专业性矛盾调处中心矛盾调解补贴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建立以案奖补制度,根据兼职调解员化解矛盾大小和难易程度,按口头、一般、复杂、特殊疑难等设置50元、150元、300元和不低于500元的奖补标准,还逐步落实社保、工伤、人身意外保险等保障,有效激发了兼职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
2020年汉阴县政府已拨付到位奖补资金45万元。
同时,汉阴县还通过分级培训、分批轮训、选派学习的方式,对县、镇、村三级专兼职调解员进行专业培训,提升专兼职调解员工作能力。全面推进人民调解场所规范化建设,为县、镇、村三级调解组织配齐桌椅、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有力夯实了矛盾化解工作基础。
“2020年以来,汉阴县公安局整合各类资源,构建的多元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显现成效。去年,全县共排查矛盾纠纷3000余起,调处2900余起,调处率在95%以上,成功预防群体性事件16起,防止民转刑案件6件,全县未发生‘民转刑’案件。”汉阴县副县长、公安局局长邝吉学说。(孙立昊洋王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