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十四条规定,每年4月15日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2021年4月15日是第六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活动主题为“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营造庆祝建党100周年良好氛围”。
问:请您谈谈什么是总体国家安全观?有什么鲜明特征?
答:当前世情的深刻变化对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国际经济、科技、军事竞争格局正发生历史性变化,在和平与发展主流之下,各种暗流涌动,这对我国面临的安全挑战和维护安全的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2014年4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概念,对新形势下的国家安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理论概述。
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
总体国家安全观突出了“大安全”理念,包括国家安全含义的全面性、国家安全布局的系统性、国家安全效果的可持续性,其鲜明特征就在于“总体”二字上。
问: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要义是什么?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有哪些要求?
答: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安全理论的重大创新,是新形势下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维护和塑造中国特色大国安全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是一个内容丰富、开放包容、不断发展的思想体系,其核心要义可以概括为五大要素、五对关系。
五大要素就是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
五对关系就是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
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关键是要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二是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的有机统一;三是坚持立足于防,又有效处置风险;四是坚持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五是坚持科学统筹。
问:国家安全体系如何构成?
答: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的国家安全观虽然保持着比较强的延续性,但是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因而有较大的变化。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20世纪70年代末,这一阶段是以军事安全为核心的国家安全观;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这一阶段是以综合安全为核心的国家安全观;20世纪90年代初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之前,这一阶段形成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内容的新国家安全观;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标志着中国国家安全观的日臻成熟和完善。总之,只要国家利益拓展到哪里,国家安全边界就会跟进到哪里。
目前,国家安全体系涵盖16种安全。其中,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3个为传统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海外利益安全、生物安全10个为非传统安全。此外,还有太空安全、极地安全、深海安全为新型安全。
问: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宗旨是什么?
答: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以人民的安全为宗旨。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动员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力量,夯实国家安全的社会基础,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为人民创造良好生存发展条件和安定生产生活环境,不仅要使人民群众免于外敌侵略、恐怖袭击的威胁和危害,还要使国民免于本国黑恶势力、非法权力的威胁和危害,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
问:总体国家安全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有何关系?
答:总体国家安全观捍卫了“两个理念”的时代目标。两个理念即国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将重视内部安全和外部安全相统一置于“五对关系”之首,体现了捍卫两个理念的时代目标的决心和意志,蕴含整体、联系、协调的丰富哲学思维。
当今世界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营造安定积极的国内国际环境、呼吁共建共享的共同安全意志,是践行理念之前提。这准确反映了全面系统的国家安全理念,亦是对传统安全理念的飞跃。
问:十九届五中全会为何强调统筹发展与安全?
答: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注重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就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工作部署,对在复杂环境下更好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前进道路上,我们既要善于运用发展成果夯实国家安全的实力基础,又要善于塑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实现发展和安全互为条件、彼此支撑。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
问:为何要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
答:2020年,新冠肺炎病毒全球肆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同时也让“生物安全”这个概念成为焦点话题。2020年2月14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要尽快推动出台生物安全法,加快构建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
2020年10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该法于2021年4月15日起施行。
生物安全法作为生物安全领域基础性、系统性、综合性、统领性法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在生物安全领域的重要体现。这是一部高质量的良法,填补了我国国家法律制度体系的空白,进一步夯实了国家生物安全体系的基础。
问: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基石有哪些?
答:主要分为综合性立法和领域专门立法,综合性立法主要是国家安全法。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安全法并颁布施行。这是一部具有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的重要法律,是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中起统领作用的基本法律。
领域专门立法包括反间谍法、国家情报法、反分裂国家法、国防法、反洗钱法、反垄断法、突发事件应对法、反恐怖主义法、网络安全法、环境保护法、核安全法等,诸多法律条文作为国家安全的基石,守护着我们的国家安全。
问:为何要设立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答: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该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国家安全法第十四条规定:每年4月15日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今年的4月15日是第六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活动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一是有利于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教育活动,有利于人们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加深对总体国家安全的认识和理解,没有安全就谈不上发展。
二是有利于增强机关单位和社会公众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意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指导思想,将国家安全的内涵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领域,突出强调了维护国家安全不仅仅是专门机关的任务,而是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的义务和职责。开展“4·15”宣传活动,旨在让机关单位和社会公众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和职责,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意识,更好地履行权利、义务和职责。
三是有利于提高国家安全法律法规普及的效果。开展“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活动,可以聚力、集中、全面地向社会公众传播国家安全方面的知识,创新形式,提高宣传教育的实效。
问:维护国家安全我们应该怎么做?
答:国家安全法第七十七条规定,公民和组织应当履行下列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一是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关于国家安全的有关规定;二是及时报告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线索;三是如实提供所知悉的涉及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证据;四是为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便利条件或者其他协助;五是向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和有关军事机关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协助;六是保守所知悉的国家秘密;七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有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不得向危害国家安全的个人或者组织提供任何资助或者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