踪凡:中国历史上的古籍整理工作七略典籍辑佚四库全书十三经注疏

古籍,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是指“书写或印刷于1911年以前、反映中国古代文化、具有古典装订形式的书籍”。有字的商周甲骨、青铜器、石刻等都不具备“古典装订形式”,也没有流通功能,因而不能算作古籍。最早的古籍形式应该是简帛,此后有纸写本、刻本、活字本、石印本等多种形态。所谓古籍整理,“是对原有的古籍作种种加工,而这些加工的目的是使古籍更便于今人以及后人阅读利用”。中国古代的古籍整理工作,主要有校勘、辑佚、辨伪、注释、评点、序跋、目录等方式,而以校勘、注释为核心。若以文献载体、制作方式而论,则可以划分为简帛时代、纸写本时代、印本(含刻本、活字本、石印本)时代。

简帛时代

据史料记载,周宣王时宋国大夫正考父曾经“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以《那》为首”。经过正考父的校勘,《诗经·商颂》十二篇的篇次得以纠正。春秋后期文化下移,九流百家兴起,诸家藏书丰富,各有著述,古籍整理工作亦逐渐兴起。简帛时代规模较大且影响深远的古籍整理工作,当推孔子校订“六经”和刘向父子对国家典籍的整理。

孔子名丘,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曾经对官府所收藏的重要文献《诗》《书》《礼》《乐》《易》《春秋》进行校勘整理,或删定篇目,或调整次序,或勘定文字,甚至直接笔削修改,进行哲学化的阐释,并用以教育弟子。《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后代儒家学者十分强调孔子“笔则笔,削则削”的工作,因而说孔子“作《春秋》”“作《易传》”,甚至说孔子“作‘六经’”。其实,孔子的工作是有文本基础的,这是中国最早的系统性的古籍整理,并不是空无依傍的创作。“六经”除了《乐经》已经失传,其余“五经”皆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也是中华文化的经典著作。

对古籍的注解与阐释,早在战国时期就开始了。孔子之后,“《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降至汉代,言说益夥,并且形成了传、记、说、故、训、解、解诂、章句等多种训诂方式。仅《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易》学著述,就已经多达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汉代经学昌盛,家法、师法谨严。其中古文经重视文字训诂,而今文经强调义理发挥,互相攻讦。东汉大儒郑玄打破今古文经学壁垒,遍注群经,集两汉经学之大成。其《毛诗传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被完整地保存于“十三经注疏”中,成为汉代文献注释的标志性成果。

纸写本时代

西汉人发明了纸张,较为粗糙,经过东汉蔡伦的改良而逐渐得以流行,出现了一段简帛与纸张混用的时期。东晋桓玄下令废除竹简,古代典籍才正式进入纸本时代。纸张成本低廉,书写容易,携带方便,大大促进了图书文献的生成、传播、整理和普及。纸写本时代的古籍整理,以文献注释的成就最高。

两汉时期的古籍注释,已经从儒家经典扩展到子书、史书和诗文,如高诱《淮南子注》、王逸《楚辞章句》、应劭《汉书集解音义》等。六朝至唐初,出现了所谓的“四大名注”,即南朝宋裴松之《三国志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南朝梁刘孝标《世说新语注》、唐李善《文选注》。当然,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唐初孔颖达领衔编撰的“五经正义”。

南朝梁萧统编纂《文选》三十卷,收录先秦至梁代诗文名篇七百余首,颇具鉴裁。隋唐之际形成“文选学”,对《文选》的研习、注释、模仿蔚然成风,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李善《文选注》六十卷、五臣《文选注》三十卷。前者征引富赡,内容广博;后者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唐中期至北宋,五臣注流行;两宋之际,李善注又受到青睐。在刻本时代,除了单独的李善注、五臣注之外,还出现了五臣-李善注、李善-五臣注之类的拼合本,风靡宋元明清四代。

印本(含刻本、活字本、石印本)时代

两宋时期,出现了许多致力于古籍整理与研究的学者,成果丰硕。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就是南宋朱熹的经典注释和岳珂的古籍整理与刊刻。

南宋理学家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独立出来,与《论语》《孟子》合并,撰写《四书章句集注》二十六卷。该书摒弃唐代孔颖达等“五经正义”注疏烦琐的弊端,代之以清通简要、义理深刻的风格,成为南宋理学的代表性著作。明清以后的科举考试命题,大抵出自“四书”“五经”,而“四书”题皆以朱熹此书为准绳,影响巨大而深远。

岳飞之孙岳珂是南宋著名官员、藏书家。他设立相台家塾,对“九经”“三传”等儒家典籍进行系统性整理和刊刻。与陆德明不同,岳珂使用版刻书籍(而不是写本)进行校勘。他以家塾所藏各种旧刻,“并兴国于氏、建余仁仲,凡二十本;又以越中旧本注疏、建本有音释注疏、蜀注疏,合二十三本。专属本经名士,反复参订,始命良工入梓”。态度极为认真,搜罗版本空前齐备,并且延聘专家进行校理,于书本、字画、注文、音释、句读、脱简、考异等,皆罗列条目,详审而精确,后世推为善本。中国古代的校勘学、版本学、刊刻学,自此确立。

元明两代的古籍整理相对萧条,成果不多,但也出现了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凌稚隆《史记评林》、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毛晋《六十种曲》等重要成果。降至清代,文字狱严酷,古籍整理却进入了鼎盛时期。经部如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陈奂《诗毛氏传疏》、焦循《孟子正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郝懿行《尔雅义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史部如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赵翼《廿二史札记》、王先谦《汉书补注》,子部如郭庆藩《庄子集释》、孙诒让《墨子间诂》、俞樾《诸子平议》,集部如王夫之《楚辞通释》、王琦《李太白集注》、仇兆鳌《杜诗详注》、彭定求《全唐诗》、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丛书如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等,荦荦大观。

印本流行的时代,写钞本形态也没有完全退出,有时还会发挥巨大作用。清代乾隆年间由纪昀主持,耗时十余年编成的大型文献丛书《四库全书》,因卷帙太大,未曾刊刻,只是抄写了七套,分藏于“北四阁”和“南三阁”,如今尚存文渊阁本、文溯阁本、文津阁本、文澜阁本,凡四套。《四库全书》的编纂,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是中国传统古籍的一次规模空前的清点、整理和总结。陆续参与其事的官员、学者竟有三百余人,他们从一万多种图书中选择大约三千五百种,进行细致的校勘、整理,并撰写提要。纪昀汇总各书提要并加以润色、修改,而成《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包括四库著录书提要三千四百余篇,四库存目书提要六千七百余篇,并且各部、各类之前都有部类概说,体大思精,纲举目张,是中国古代官修目录的集大成之作。

中国历史上的古籍整理,既有体现国家意志的官方行为,如西汉刘向父子校勘、整理国家图书,唐代孔颖达等撰写“五经正义”,清代纪昀等编纂《四库全书》等;也有反映个人兴趣的私人校理、注释与阐发,如孔子整理“六经”并用于教育子弟,宋代岳珂校勘、刻梓“九经三传”,清代学者对古代经典著作的辑佚、辨伪、注释、评点、考证等。古籍整理的方式多样,涉及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辑佚学、辨伪学、出版学等诸多学科领域,为现当代的古籍整理、古代文化的研究和传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THE END
1.“中国古代的一部独具一格的百科全书”,今天要怎么读《诗经》被一代又一代读者反复吟诵,具有突出的审美价值,同时也为海外读者打开了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苏联汉学家费德林就曾高度评价《诗经》,说它“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独具一格的百科全书”。 自孔子以来,对《诗经》的研读与阐释历久不衰,两千多年积累下来的成果,已经成为我们今天学习和研究《诗经》不可或缺的宝贵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826708
2.以物述史三次起稿,三次命名,这份文件为何如此重要?10月27日,在李维汉主持下,共同纲领形成第一稿,命名为《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纲领草稿》。该文稿除简短的序言外,分为10部分,共46条,其中很多内容反映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新民主主义的建国思想,大都为后来各个稿本所采纳。 11月,经过各方面的修改,《中国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1ODg0MDM0NA==&mid=2247580483&idx=2&sn=51952cf469b51b9a366562c8b8995886&chksm=fc239434cb541d22a4993c43c09e3c78cf633114091b1f85f6fffe9f0cef089bbfe0fa682b64&scene=27
3.《宋刑统》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印颁行的法典。()《宋刑统》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印颁行的法典。( ) A. 正确 B. 错误 题目标签:法典如何将EXCEL生成题库手机刷题 如何制作自己的在线小题库 > 手机使用 分享 反馈 收藏 举报 参考答案: A 复制 纠错 举一反三 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实现我市城乡教育统筹的重要力量。正确57、教师https://www.shuashuati.com/ti/e5ba08840b8f4c7f90859c22adf04709.html?fm=bdbds44f1169db2629e76087a3c388846807d
4.《宋刑统》:北宋及历史上首部刊印颁行的法典看看头条《宋刑统》:北宋及历史上首部刊印颁行的法典,宋朝沿用该立法模式,颁布了《宋刑统》,并由大理寺刻板印刷发行全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刻板印行的法典。 《宋刑统》和唐律一样也是十二篇,除https://kan.china.com/article/996686_2.html
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法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法典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法典是。 A : 《开皇律》 B : 《大明律》 C : 《宋刑统》 D : 《开元律》https://jixun.iqihang.com/zixun/shiti/202383539.html
6.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法典是()单项选择题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法典是( ) A.《永徽律疏》 B.《宋刑统》 C.《元典章》 D.《大清律例》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延伸阅读http://www.ppkao.com/shiti/bb56e4365b5d4944a4a4efb0b9258576/
7.20022012年司法考试法制史历年真题解析——单项选择题选项B错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齐律》在法典体例(将刑名和法例律合为名例律)、法律形式和法律内容(如“重罪十条”等)上均有重大发展变化,在中国古代法律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对后世的立法影响深远。 选项C错误。《宋刑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刊印颁行的法典,在具体编纂上,其以传统刑律为主,同时将有https://www.lawpa.cn/changshi/880448.html
8.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著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是 开始区分律和令的是 以下确定封建制法典十二篇体例的是 下列不属于我国四大传说故事的是 在我国长江流域发现的母系氏族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是 最早期的佛教印刷品是将佛像雕刻在 最具有代表性的唐代人物绘画的主要题材 我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是 中国古代https://wenda.so.com/q/1679556443217417
9.《宋刑统》:北宋及历史上首部刊印颁行的法典《大中刑律统类》的立法模式为后世效法,五代至宋,“刑统”取代“律”,成为主要的法典,如《同光刑律统类》《大周刑统》。 宋朝沿用该立法模式,颁布了《宋刑统》,并由大理寺刻板印刷发行全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刻板印行的法典。 《宋刑统》和唐律一样也是十二篇,除了个别要避讳的字外,内容和唐律基本一致http://www.littlewriter.org/mobile/news/index/id/5679.html
10.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综合测试题(二)16、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约法》 C、《资政新篇》 D、《天朝田亩制度》 17、标志中国延续两千余年封建帝制覆灭的历史事件是( ) A、武昌起义爆发 B、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http://marx.yzu.edu.cn/gangyao/info/1111/1082.htm
11.现今中国民法典编纂借鉴德国民法典的几点思考一、现代中国民法与德国民法的历史关联 当代德国法学家拉德布鲁赫在谈到德国法对罗马法的继受时认为,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历史进程”,“即一个伟大的民族为了一个外国的、异国语言的、千年之久的法典而放弃了她的祖国的法律”〔1〕(P.60)。当他说这些话的时候,也许还不知道,另一个伟大的、历史更悠久的民族正https://china.findlaw.cn/info/minshang/minfa/minfalunwen/368305.html
12.论日本历史上的三次法律移植该部法典成为日本法制史上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民法典(是为“旧民法典”,也叫“保阿索那特民法典”)。近代民法的三大原则——所有权的绝对性、契约自由、过失责任在“旧民法典”中得到明确的贯彻,财产及财产交易在各方面都受到充分的保护。⑽“旧民法典”的编别体例采取的自然是《法国民法典》的体例格式,但在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140317.html
13.法学到战国时期,魏国执政李悝在各诸侯国法律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完整的封建社会的法典《法经》。这部《法经》虽早已失传,但在一些历史著作中载有其篇目。《法经》开创了中华法系独树一帜的立法先河,确立了中国封建社会法典的基本体系,以后的《秦律》、《九章律》、《曹魏律》、《泰始律》、《开皇律》、https://baike.sogou.com/v821232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