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与法治的总结(精选5篇)

3课堂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居于主体地位

关键词: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效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担负着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及法律素质,将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因此,结合新课改研究提高“基础”课实效性这一问题对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对于适应形势发展,增强“基础”课时效性有着重要意义。

“基础”课实效性是指依据教学活动规律,结合学生思想发展变化情况,选取最恰当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将要传授的内容及时、准确的传递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困惑,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形成教学投入与教学结果产出的最佳比例。从概念中,我们不难发现,“基础”课实效性的提高要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而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研究提高“基础”课实效性这一问题将激励教师摆脱“基础”课教学照本宣科的模式,有助于教师根据“基础”课理论体系、教材体系的特点构建自己富有特色的教学体系,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使大学生自觉提高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素质,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从而保证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后继有人。

一、影响“基础”课实效性提高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授课内容枯燥

目前许多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把握上仍将灌输教育与填鸭式教学方法混为一谈。目前许多教师仍受着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学生只能听命配合的固有教学模式束缚。这种生硬灌输的教学方式,无视大学生的主体性,把道德片面、狭隘的理解为对人意识行为的限制,这易使“基础”课教学变得乏味,形成教师在台上讲的兴高采烈,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

“基础”课教学内容理论性很强,但绝不是只对概念、原理、原则的简单重复,而是需要结合大学生实际,研究大学生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解决大学生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目前许多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还停留在书本知识上,强调概念与概念的联系,理论到理论的演绎推理,忽视学生思想发展的实际需求。这种枯燥的内容讲授,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形成逆反心理。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课融合程度不够

众所周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两门课合一产生的。我们在道德与法的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道德观念在很大的程度上与法律观念是相重合的。法律是维系社会运转和发展的最底线道德要求,道德观的基本要求不仅是法律构成的基础,而且在很多层面上直接表现为具体的法律规范。在这一价值层次上,道德与法律一脉相承,法律精神与道德观念趋于融合。然而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或者放大了道德观念与法律观念的重合度,将法律规范要求与道德要求完全等同,或者过于强调道德与法律的区别,忽视了价值层次上道德与法律的一脉相承性。这种情况易导致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德与法的同质同向性,不能很好结合法律与道德的要求全面提升自己法律道德素质。

(三)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

目前,一些高校对“基础”课实践教学环节总体认识不深、重视不够,在教学计划、实践形式、经费保障等方面没有形成科学、统一的标准。

加之,“基础”课实践教学涉及场地、经费、后勤保障等多方面问题,协调难度大,相比课堂授课要复杂得多。因此,许多高校的“基础”课实践教学仅停留在号召和书面要求上,或者流于形式未见实效。这易使学生产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脱节,造成思想道德、法律知识水平与问题解决能力不相匹配的问题。

二、解决对策

(一)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1](P.41)因此,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师生间互动,使学生由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参与,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达到提高大学生“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教师可以采用专题式教学法,将教学内容按章节讲授转为按专题讲授。专题可以从爱国主义、道德领域、法治观教育、价值取向等方面切入,结合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以小见大的引导学生树立伟大人生目标,坚定他们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使“基础”课达到说理而不说教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对贴近大学生实际的案例加以筛选,选取那些大学生关心程度高、时代感强、涉及人物与大学生契合度大的案例让学生讨论,允许学生各抒己见,讲出自己真实的看法、观点,教师给予适时引导,这既能激发学生分析问题的潜能,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有利于增强“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导向性,提升“基础”课的时代感。方法是多样的,可以结合授课实际单独和综合应用启发式教学、专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互动参与式教学等教学方法,以切实提高“基础”课的实效性。

教师不能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实现对教材内容的超越,即教学内容的选取既要体现教材的主旨内容,又要根据学生的接受状况做好教学内容的转化。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对基础理论的研究,避免对理论知识的误解或教条式的搬用;要加强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的研究,及时将这些理论成果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和与时俱进性;要按照贴近社会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的要求,运用理论知识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增强“基础”课的实在感,使“基础”课论理而不空洞,从而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基础”课的吸引力。

(二)加快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融合

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是互相支持、相互促进的。因此,必须加快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融合,整合二者的教育内容,从而形成完整的、体系化的“基础”课教学。

首先,要坚持理论在法学教育中的指导地位。要在法律基础课的讲授过程中,渗透的基本理论。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法律基础课的讲授,渗透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使学生懂得虽然政治、哲学、宗教等各种社会因素对法的产生与发展也有作用,但追根溯源,“法的关系正象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2](P.82);要渗透阶级理论,使学生明白法并不是超阶级的,它是由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通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则,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与以往法律不同,社会主义法制,是真正反映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要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使学生理解法并不是超历史的,既不是永恒存在,也不是永久不变的,从而让学生明白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先进性、科学性,使其自觉接受法制教育,自觉遵守法律规范,成为一名懂法、守法、护法的合格公民。

其次,要在法律教育中强化道德意识。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再完善、法律条文在繁多,也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社会关系。同时,法律调整的滞后性也容易给别有企图的人产生可乘之机。因此,人们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其日常行为的善恶。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把“基础”课教学仅局限于法律知识的单一传授上,而应结合实际,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将“法”与“德”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向学生阐明有关法律规范的立法精神,解析其立法用意及与社会主义道德的深层次联系,使大学生既树立起法律权威意识,又克服“法律万能”的观念,推动学生追求法与德的双重规范。

(三)加强实践教学,实现理论实践双重提高

“基础”课价值体现方式就是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取得的成效。同时,实践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单一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厌倦情绪,为“基础”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首先,教师应充分挖掘校内实践教学潜力,通过聘请道德模范、先进典型等开展主题讲座,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聘请知名学者举办学术讲座,使学生紧跟理论发展步伐;支持学生成立理论研究小组,主题社团等学生组织,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能力;鼓励学生开展校园调查,了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应充分重视网络新兴媒体的作用,利用校园网组织学生展开网上讨论,交流实践经验,教师给予点评和总结,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让其深刻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使其自发形成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思想。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生观;道德素质;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思维

生活化思维是指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状况、思想特点与认知水平,以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事件为切入口,引导学生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思维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在课堂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生活化思维,让学生直接参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以使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时,能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培养生活化思维的重要性

1.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增强生活实践能力

3.培养创新学习能力

《道德与法治》设计了开放性思考的教学模块,多以生活中的问题为切入点,多样化、灵活化地对生活进行观察和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具备开放教学的意识,激励学生突破唯一答案的思维限制,对生活中的事物多多观察,大胆想象,积极探索,勇于发现,拓宽学生的生活化思维,提高其自学能力和水平,不甘于只了解课本上的知识,进一步去主动发现课堂外更加丰富的生活体验,积极探寻生活中的热点,甚至敢于标新立异、独树一帜,不断提升创新学习能力。

二、培养生活化思维的教学方法

1.创设教学情境,丰富生活体验

创设教学情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完备,对教材中某些专有名词和概念的理解不够到位。教师需要适时给学生设置一个恰当的、与生活相结合的情境,把学生引入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设身处地感受知识,形成深刻的记忆。例如在学习《让友谊之树常青》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最好的朋友是谁?两人是如何成为好朋友的?曾经发生过不愉快吗?发生了不愉快会主动去解决吗?你珍视两人的友谊吗等生活话题。这种利用生活中学生间交友问题来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主动投入知识的学习。学生聆听了其他同学对待友谊的看法和故事后,对友谊的认识会更加深刻。日后在自己和朋友交往中遇到类似问题时,也就会比较自如地运用教材的知识观点来解决实际问题。

2.多媒体教学,提升生活感悟

一方面,多媒体教学会产生强大的视听效果,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可以在瞬间牢牢抓住学生的眼球,帮助学生更直观地融入课堂,感悟生活。例如,在学习《生命可以永恒吗》这一课时,一位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了《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这一片段。精彩的剧情和强大的视听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教师抛出一系列问题: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说科学吗?生命真的可以永恒吗?如果生命不能永恒,为什么人们还要活着?这些问题的设置经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催化作用,很快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与思考,从而引导学生对生活和生命有更深刻的认识与探究。

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素材海量且易得,除了多媒体课件,还可以播放思想品德教育片、法治纪录片,以及学生感兴趣的影视资料。这些素材贴近生活,可以把比较深奥的教材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例如,在学习《感受生命的意义》时,在多媒体教室组织学生观看《当幸福来敲门》《阿甘正传》这两部电影的片段。电影中,两位主人公遭遇生活中一次次的挫折,但他们的乐观、坚强与百折不挠,给学生以极大的心灵触动,学生看后感触很深,在课堂上主动谈了自己遭遇挫折的心态与历程,探讨了有关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看法,并表示这堂课相比以往深刻有趣多了。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视听感受,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更加真切具体,增强了生活体验,提升了感悟力。

3.开展课外活动,强化生活实践

教师可以以某个课堂知识点为切入点,设计开放式的课外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贴近生活,获取生活实践经验,强化生活能力。在课外活动中,要经常鼓励学生独立自主思考,积极探寻问题解决方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如让学生开展小调查活动,收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等。当然,也可以尝试做一些有创新的实践性活动。例如《爱在家人间》一课给出的探究活动是“和一位家人尝试一起完成任务”,据此,可以为学生设置四种任务――完成一项家务活、做一次心灵对话、探讨一则生活要闻、周末一起出游。明确的任务目标,让每位学生与家人都能在家庭生活中进行实践操作。活动结束,学生纷纷表示与家人间多了一份理解与关爱,彼此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总之,生活化思维的培养就是把教材中抽象、深奥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融合在一起,把生活变成学习的主要阵地,消除学习的距离感,让课堂知识变得更加简单直观,很好地实现课堂学习与生活的融合,焕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张志杰.浅析隐形德育思想在初中班主任专业化发展中的作用[J].中华少年,2016,(35).

[2]孟召贤.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注重开发课外课程资源[J].学周刊,2016,(35).

大学生法制教育是指对高等院校的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进行的法律基本知识的教育。而大学生法制教育与普通公民的法制教育相比,大学生更侧重于理论教育,对于普通公民进行的法制教育主要是法律条文的教育,而对于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则不能简单的进行法律条文教育,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富,大学生不会像中小学生一样简单的服从家长和学校,而是对许多社会现象进行独立的思考,他们不仅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不再是对法律单一的认识和接受,而是更多的探讨和论证,法律为什么会这样规定会给我带来什么这些都成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特点。当然对于非法学专业学生而言,不可能学习所有的法律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基本法律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大学生如果想更多的了解某一门法律课程,则可以通过其自学能力得以解决,所以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心应该是提高法律意识和树立法律信仰。

二、现代学校的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地位

我们认为,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对建立法治国家、造就法治人才和培养守法公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根本环节,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学校的系统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基本的法律意识。首先,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是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律信仰的基本途径。所谓法律信仰,就是人们对法律的无限信服和崇拜,并以之为行为的最高准则。“一个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生成相当重要,它是一个国家法治化的关键性要素”。正因为如此,伯尔曼的至理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才会广为流传,成为所有崇尚法治的一条真理。

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的一种认同和依归,其实质是追求法律至上,只有法律信仰才可能守法。中国几千年的专制传统,却没有民主法治的文化遗产,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演绎下来的中国现代文化,不可避免的存在重人治轻法治的封建残余,如果再不强化法制教育,法治精神就无从谈起,法律信仰更是空中楼阁。现代教育的系统性、规模性和科学性有组织性等显著特点,使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在培育受教育者的法治信仰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通过学校的法制教育,向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具有法律信仰和法治精神的社会成员,就能使整个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环境,为最实现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是教育青少年知法、守法,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青少年犯罪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从数量上看,青少年刑事犯罪逐年上升。

总结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共同犯罪、结伙作案多,带有“黑帮”性质的团伙犯罪亦有增加趋势;突发性犯罪多,作案动机、目的比较单纯,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严重犯罪多,作案手段比较野蛮和凶残,往往不计后果。这些很多都是因为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较差而导致的严重后果。一些青少年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无事生非加上法制观念极其缺乏等,其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而学校利用其自身的优势,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的放矢的施加法制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其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能够有效地遏制青少年犯罪。

三、大学生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法制教育的欠缺使大学生缺乏正确的认知

现在很多高校重视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道德和法制教育。我国从1987年就在高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程,而后又于1998年设置“两课”,以及后来的05年课改后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后面简称《基础》),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多都流于形式。尤其05年课改以后,道德与法律结合,压缩了原有的课程内容,并且很多老师原来要么是学德育的要么是学法律的,其上课也根据自己的专业能力将该课程上成单一的德育课或者法律课程,没有起到应有地效果。另外一些高校内部本身存在不少问题。有些班主任或辅导员责任心不强,缺乏对学生必要地关心和了解,以至于学生不良行为的发展,甚至沦丧到违法犯罪。另外由于学校管理不严,规章制度不落实,对大学生迟到旷课,考试作弊和打架斗殴等违规违纪行为未能及时的处理和有效控制,这无疑助长了学生的侥幸心理和反叛心理,使一些不正之风愈演愈烈。

(二)社会不良现象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冲击

现实生活中很多不良现象对大学生思想造成了不小的冲击,金钱与权力凌驾于法制之上;权钱交易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而遵纪守法、热心助人的人没有得到褒奖甚至还受到诬赖误解;还有一些以低俗下流挣人眼球,甚至还以次成为名人,这一切都让大学生迷惘、彷徨,导致一些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认知产生错觉,甚至导致其不能明辨是非。另外社会上对一些现象的误读,也使大学生无所适从,很多学生对违法犯罪认识片面,就像药家鑫一样,认为交通事故中撞人不如撞死,怕受害人难缠进而犯罪。相信权力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拿钱买命,无法无天。有这些思想的人还不在少数,这些都是舆论媒体的片面报道对大学生所产生的一些误导,而这些误导有些却引导着大学生行为。最后网络深深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其中一些低俗、下流、污秽不堪的东西冲击着大学生地视野,这些极具刺激和诱惑力的东西很容易让大学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甚至毁掉自己,近来大学生犯罪其中很多都和网络有关。

(三)家庭教育的欠缺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石,是传播道德规范的重要场所。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部分家长要么过分溺爱孩子,要么对孩子过于严厉。过分溺爱的孩子会使孩子过分自我、缺乏磨砺、缺乏同情心和责任心。而过于严厉会使孩子形成冷酷自卑的心理。部分家长自身素质低下,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了不良影响。

四、新时期大学生法制教育构建

(一)充分有效地利用《基础》课程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二)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三)课堂教学与社会化教育相融合

法制教育不能离开社会这个大环境,而教育者必须学会利用社会这个大课堂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法制教育。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主流媒体,把握一切有利机会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改变传统“课堂说教”式教学,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实践活动中,感受为什么要遵守纪律及如何遵守这些规范。如何在社会上保障自己的权利不受侵害,如何才能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当然主流媒体也要积极地引导,褒扬楷模,批判错误。对社会道德模范大力褒扬广泛宣传,而对于少数的不法分子进行大力的批判,以警示社会公众。这对于正处于身心重要发展阶段的大学生,给他们现实有力的道德和法制教育。

一、从教学思想上重视责任教育

“深刻的自我责任意识是一切一切的根基,它构成了人的生存的意义。”[1]教师应当在教学思想上重视责任教育,要充分认识责任教育在“基础”课中的地位,充分认识当前大学生亟待增强责任意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基础”课的总体教学目标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对应到教材内容上包括绪论共八个章节。教材从第一章“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第二章“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做忠诚的爱国者”,第三章“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第四章“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到第五章、第六章领会法律精神,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最后到第七章遵守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等,整个七章始终贯穿着责任教育的内容,具体涵盖了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职业责任、情感责任、环境责任、法律责任等各种类型的责任教育,可见其在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另外,结合当前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淡漠,“重权利、轻义务”的思想比较普遍的现象,“基础”课更加应该有针对性地强化责任教育,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THE END
1.电子课本2023年秋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最新版电子教材微2023年秋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最新版电子教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https://www.163.com/dy/article/IDLQPB1P0536VP2A.html
2.道德与法治的论文模板(10篇)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道德与法治的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篇1 二、大学生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遵循的原则 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二者的结合教育应该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https://www.haofabiao.com/haowen/39318.html
3.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南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由中南大学组织开设,授课教师为刘伟、曹清燕、周湘莲等5位老师2023秋 开课时间:2023-07-27 至2024-01-2359122人已报名 试学已结束 课程介绍 本课程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https://www.xuetangx.com/course/CSU03051001157/16906090
4.《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版)》课程标准《思想道德与法治》是2005年全国高校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中新增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这门课程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一起构成了面对所有高职高专学生开设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它既有思想性、理论性、也更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实践性特点,是一门综合性基础学科。 https://www.wlcbyz.org.cn/detail/6066.html
5.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年版)普通高等教育教材网前辅文绪论 担当复兴大任 成就时代新人 一、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二、新时代呼唤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第一章 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 第一节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 一、正确认识人的本质 二、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三、人生观与世界观、价值观 第二节 正http://www.hep.com.cn/mgcjiaocai/show/9b6fc0cd-71e6-4a6a-ad8c-84f9a1960e0d
6.《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版)起止日期:2022-09-01至2023-07-08 教学进度:预报名进行中已结束 学时:54学时 课程简介: 这门课程将带你走进一个思考、思维、思辨的世界。本课程作为教育部规定的全国高校学生的必修课,同学们将在老师的组织下,通过案例分析、探究讨论、情境体验、仪式教育等方式,对人生、理想信念、道德修养、法治思维等问题进行思https://xueyinonline.com/detail/225258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