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是当代伦理学与政治哲学的重要议题,也是现代伦理与政治生活的重要理念和要求。作为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中华文明蕴含着丰富的爱国基因和厚重的家国情怀。投身于民族复兴的时代伟业,我们更有必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接续爱国主义的道德传统,明晰爱国主义的道德基础,理解爱国主义的道德内涵。只有准确把握爱国主义的道德情感基础、道德认同基础以及道德德性基础,我们才能着力营造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浓厚社会氛围,充分激发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国热情,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
爱国主义的道德情感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爱国主义奠基于“爱国”这一“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所谓“爱国”,是一个人对其国家所具有的某种特殊的热爱、关心和忠诚。在行动上,这种情感表现为对国家的政治前途的关心,对国家的文化传统的珍视,对国家的主流价值的认同,对国家的根本利益的维护,甚至在必要的时候为之作出牺牲。
在人类社会的文明传统中,爱国既被理解为社会成员的一种自然情感,也被界定为社会成员的一种优良品质。对于中华儿女而言,当我们的文化传统为世界所敬仰,当我们的国旗在竞技场上冉冉升起,当我们的科学技术或工程装备在世界上取得领先时,我们的心中会不由自主地生发出一种骄傲和自豪的情感。同样,当我们的国家遭受灾难,当我们的同胞遭遇不公时,我们也会由衷地感到痛苦与义愤。作为一种天然自发的感性反应,热爱国家就像我们热爱自己的父母和家乡一样,常常表现得十分强烈真挚,从而在道德判断与政治决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爱国主义的道德认同基础
爱国主义奠基于自然情感,但爱国主义并不限于自然情感。作为一种伦理立场,它是人们在自然情感的基础上,对自己所处的政治共同体的某种特殊的接纳、认可与证成。也就是说,爱国主义的确立和维系,依赖于身处其中的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认同。而道德认同之所以是一种特殊的接纳与认可,根本上,是因为它是基于一定的道德实践和道德理由而产生的。
现代国家大多是民族国家,对国家的热爱与维护民族利益常常密不可分。因此,爱国主义所赖以建立的道德认同也往往转化为或落实为民族认同。在现代社会探讨爱国主义,必须坚持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相统一,必须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特别是对于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来说,爱国主义所召唤的民族认同,始终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是对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进来,尊重各国的历史特点、文化传统,尊重各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善于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增强中华文明生机活力。”因此,我们也要顾及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与文化传统,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爱国主义的道德德性基础
无论是对国家的依恋与热爱之情,还是对国家的价值与文化认同,最终都要沉淀或转化为政治共同体成员的内在德性,确保爱国主义立场的稳定与持存。对于一个国家的公民而言,爱国本身就是一种德性,需要有相应的公民德性作为支撑。
不仅如此,爱国主义还要求公民具备更多的德性。促进和维护政治共同体的整体利益是爱国主义的首要目标。因此,爱国主义鼓励公民积极关心和参与公共事务,努力提升自身的判断能力和法治精神,能够从政治共同体的整体利益出发,保证法律的确立和运行是对共同体普遍意志的表达。爱国主义还鼓励公民积极维护政治共同体的声誉和利益,特别是当国家根本利益和根本原则受到挑战和冲击时,能够挺身而出,激发出捍卫政治共同体的勇气和牺牲精神。
爱国主义不仅奠基于个体的情感和认同,更是取决于公民的德性与能力。真正的爱国者既在情感上热爱和认可祖国的文化与价值,又有相应的德性和能力去促进共同体的善。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的德性根基。既然人们总是从热爱家乡和亲人,逐步扩大到热爱国家和同胞,从认可熟悉的文化风俗,逐渐传递到认可整个文化和价值系统,那么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也要注重其中的层次性与递进性。从个体成员最为关切的人和事物出发,进而拓展到对整个文化传统的教育和现实事务的公共参与,让人们在实践中增强归属感,强化身份认同,从而激发爱国情感,塑造其爱国主义的立场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