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巩寒冰:刑事诉讼中事实与法律区分的传统逻辑与解释路径

还有疑问?马上发起在线咨询,专业律师快速回复你的问题

2021-06-2314:14:215652次查看

作者:巩寒冰,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讲师。

关键词:司法理性化功能立场审级制证据推理事实与法律

一、事实与法律区分的西方起源与发展

(一)最初的起源:英美法的传统与困境

(二)欧洲大陆“混淆的事实与法律”及其发展

二、我国事实与法律区分的

传统与反思

综上,如果认为《人民陪审员法》的颁布,使得事实与法律问题的区分具备了迫切的现实意义,那其实是忽视了这一问题存在的先前经验基础和其他配套制度。而这些潜在的因素已通过上述变量影响着我国司法实践中“事实与法律区分”的传统逻辑。笔者将从以下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并阐述其中存在的问题。

(一)区分审级权限及其合理性反思

(二)事实与法律的区分与审判人员权限区分及特殊处理

(三)结合域外研究的对照性反思

在实际操作层面,二者的区分具有很大的权力依赖性。那些能够依照经验直觉、习惯传统加以判定的事实与法律区分,便直接依经验或依习惯判定;而无法依经验、习惯判定的“区分难题”便交由决策者(法官或立法者)加以裁判。在域外司法实践中,具体个案中的区分问题多“离不开法官指示”正说明了这种情况,相当部分的学者也持有“所有难以区分的问题都是法律问题”的观点;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同样存在当经验价值判断与功能和实践需求相冲突时,将特定问题进行“视为”或“暂列”的权宜操作。《人民陪审员法》确立的区分标准也同样是以“法律问题”为参照的,而这种参照显然是立法或司法预先配置的产物,仍然是权力属性的。

此外,事实与法律的区分标准还体现相当的灵活性。其划分标准“并非一成不变”,甚至是处在“不断的互相转化”的状态中。“事实认定问题清单”制度在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引起的兴趣,正说明了事实与法律区分在实践层面灵活处置的特点。而根据目前实践情况来看,“问题清单”又确实是决策者(法院)制定的。因此就“什么是事实问题”,其具体内容是开放的、变动的,并且在目前的普遍做法中,是由法律决定的。

三、事实与法律区分的结构性原因

(一)“证据推理”与“狭义法律推理”的结构性差异

事实认定阶段的推理是依据证据的推理。事实认定者缺乏有关案件发生的直接知识,他们并非是案件目击者或知情人,只能通过控辩双方提交的证据了解案情,进行推论,由此形成关于真相的某种程度的内心确信。尤其在刑事案件中,事实认定在本质上是一个经验性推论的过程,建立在对“人和物一般行为模式的概括”之上。在这个意义上,就事实真相判断而言,陪审员与职业法官并不存在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的差异。

(二)“证明过程”与“裁判过程”价值取向与形成机制的差异

四、事实与法律区分的实用主义

分析:功能立场与分配主义

(一)二分法的功能性考量:推进司法的理性化进程

“事实与法律”的区分并非是抽象的理论问题,而是务实的功能性需求。要识别这种功能性,就需要回到“事实”源起的过程中。尽管前文述及“有关事实问题的研究最早源自法律语境”,但这种源起却非同步伴生。早期的法律体系,不以事实为取向,表现为法庭裁判下的争端解决并不以“事实”为基础。神明裁判通过某种抽象的仪式掩盖事实争议,共誓涤罪在很大程度上绑架了或者说混淆了“同外部事实相符”的真相信念与“对被告的可信性和自己誓言的纯洁性”的道德信念,而司法决斗的胜负结果更是“独立于认识上的真相观念”。可见在这些设计背后“并不存在认定事实的问题”。对此有学者指出,早期法庭的争端解决并不是证明的结果,而是裁判的结果,“它标志着争端的终结,而非对事实的认定”。由此可见,“事实”与“法律”的联系并非是天然存在的,“事实进入裁判”是法律发展到相对理性阶段的产物。

伴随着非基于事实的“裁判方式”被以理性调查和重要的证据筛选为标志的“理性证明”所取代,“认真对待事实”成为现代法庭裁判的“区别性特征”。尤其在刑事诉讼活动中,法律不能通过抛硬币、盟誓或者自认的方式裁决犯罪,而必须通过确实充分、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据体系以及符合理性、经验常识的推论链条,探寻并表述曾经发生的真相,依据事实做出裁判。事实信仰取代了历史上的神明敬畏、宗教信仰和道德审判,重塑了法律的精神内核。因此,“事实与法律区分”的原因首先是功能性的,它是司法理性化的功能性需求。“事实”作为与“法律”对应概念的出现,既是司法理性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司法理性化的内在动力。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英国法学家恩迪科特指出,区别事实与法律问题的“合理分析方法”应当是功能性的。

(二)二分法源于法律配置:辅助形成司法裁判

1.从“建构主义”到“分配主义”的解释路径

2.辅助形成司法裁判的路径考察及解释方案

这里的实用主义功能指向司法裁判的形成过程。司法裁判的困难在于“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的“割裂”。这两个阶段存在着思维推理、逻辑结构、价值取向的诸多不同。因此法律系统对“事实与法律区分”的“拟制”,不仅是对问题的简单分类,更是有针对性地探讨不同研究方法的引入、不同知识结构主体的利用、不同推理形式的运用。这种“拟制”是修补“割裂”,并形成最优裁判结论的功能价值的体现。

此外,需要强调的是,当经过对“事实困境”的修正努力,最终“待证事实”仍处于真伪不明时,则转而需要通过“证明责任规则”进行最终裁决。对此,尽管有学者指出,证明责任规则的适用,是“事实问题”区别于“法律问题”的重要表现,但依据前述逻辑,当事实真伪不明时,也就意味着通过证据进行推理、认定的活动发生了中断,这是“事实问题”的边界,需要依据“证明责任”进行裁判。此时,裁判过程在性质上同神明裁判并无本质区别。因为此时的裁判与“事实之真相”无关,属于“法律问题”的范畴。

五、结论

事实与法律区分的原因首先是功能性的,它是司法理性化的功能性需求,也是司法理性化的内在动力。一方面,法律以事实为取向,而事实以真相为取向,事实及其蕴含的真相价值对现代法律体系而言,具有根基性意义,最终通过事实我们认知法律。另一方面,法律是对事实的抽象概括,其源于事实,最终又要以裁判的形式,运用于事实,“事实”在法律语境中获得重新表达。

事实与法律区分是法律配置的产物。特定事实引发的法律评价是法律意志的“建构主义”表达过程。法律体系在解决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争议时,会秉持“分配主义”的清晰思路。两分法分别对应裁判主体和审判级别的差异,以此强化理性主体和职能机构的功能性优势,并在应对“法律困境”和“事实困境”中体现差异化裁判思路的功能价值。

THE END
1.侠义的法律是指什么这些文件虽然也是法律渊源的一部分,但它们的制定主体、效力范围和制定程序与狭义的法律有所不同。 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狭义的法律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国家实现法治的基础。其他规范性文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充或细化法律规定,但不能与狭义的法律相抵触,否则将被视为无效。 请注意,狭义的法律与广义的https://ailegal.baidu.com/legalarticle/qadetail?id=8d5a36a353edaa000503
2.法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法律指的是律师普法法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法律指的是 普法内容 广义上的法律(指法),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规章和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还包括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狭义上的法律,仅指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并颁布,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总称。https://www.110ask.com/tuwen/15263325816861655063.html
3.“法律”一词在使用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下面属于狭义上使用的是D. 法律与道德的调整内容是一致的 扫码下载作业帮搜索答疑一搜即得 答案解析 查看更多优质解析 解答一 举报 B. 全国人大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查看解答 相似问题 “法律”一词在使用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下面属于狭义上使用的是 在我国.广义的法律和狭义的法律分别是指什么?具体怎么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f51d97a85612288c117d84a0bfc54341.html
4.法律法规和规章有什么区别?于都县信息公开(1)法律有广义、狭义两种理解。广义上讲,法律泛指一切规范性文件;狭义上讲,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2)法规,在法律体系中,主要指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法规及经济特区法规等。 (3)规章,是指有规章制定权的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决定并以法定方式对外公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https://www.yudu.gov.cn/ydxxxgk/c100257mgru/202103/12949faf5a844510bfa470ebd6dbfd6f.shtml
5.标准答案(7/10)“法律”一词在使用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下面【标准答案】(7/10)、“法律”一词在使用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下面属于狭义上使用的是( )。(3分)标签:习题答案 题目:(7/10)、“法律”一词在使用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下面属于狭义上使用的是( )。(3分) A、法理学 B、法律与道德的调整内容是一致的 C、全国人大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D、法学专业 标准https://m.rwtext.com/31141.html
6.法律解释与法律漏洞的填补(二)广义的法律解释 广义的法律解释不仅包括狭义的法律解释还包括法律补充。法律补充分为价值补充和法律漏洞补充两个部分。 1、价值补充 价值补充是指对不确定的法律概念及概括条款而言的一种解释方法。价值补充作为广义的法律解释存在的前提是法律是有价值目的取向的。也就是说“人类在这里利用规范追求某些目的,而这些https://www.fwsir.com/yanjiang/html/yanjiang_20071108001017_67325.html
7.狭义的法律是指()单项选择题 狭义的法律是指() A.宪法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 C.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 D.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点击查看答案http://www.ppkao.com/wangke/daan/bad35c2f8c24413bbbe0ee483be0c457
8.函授法学考试真题2、一切社会的法都可以有 作用与社会作用之分 3、每一法律规范由行为模式和 两个部分构成。 4、原始社会调整人们的行为规则是 5、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法学可以分为 和应用法学。 6、狭义的法律是由 制定的。 7、“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是古代思想家 https://chengkao.eol.cn/hanshoubenke/2020070817394.html
9.狭义的法律效力分为:多选题 狭义的法律效力分为: A 对人的效力 B 对事的效力 C 空间效力 D 时间效力 --- 正确答案:ACD --- [华图教育题目解析]:解析:法的效力范围,即指法对何种人,在何种空间范围、时间范围内有效,从而发挥法的约束力和强制力由此,法的效力范围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法的对象效力范围、法的空间效力范围、https://m.foshan.huatu.com/tiku/2260468.html
10.中国房地产估价师摘要:本文较全面介绍了资产评估法出台的背景,较客观评价了该法的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较前瞻性地指出了要防止和避免其施行后可能出现的以下问题:一是狭义与广义的资产评估概念混用而引起更大混乱,二是将估价与评估混淆而要承担过多过大的法律责任,三是法定评估业务不具体而造成评估机构和人员违法,四是因评估委托不合https://www.cirea.org.cn/content/6130
11.科学网—法律与道德的精准定义法律与道德的精准定义 目前,社会科学领域许多的基本概念都没有一个简洁、清晰而精准的定义,社会科学的许多概念都是把“功能”当作“本质”来定义,把“非本质属性”当作“本质属性”来定义,把“局部特性”当作“整体特性”来定义,从而导致社会科学存在大量的争论与歧义,理论界许多的争论与歧义都起源于概念定义的模糊性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568-1182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