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于国内仲裁而言,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法定情形只有7种,包括
①当事人在合同中没有订有仲裁条款或者事后没有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的;
②裁决的事项不属于仲裁协议的范围或者仲裁机构无权仲裁的;
③仲裁庭的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违反法定程序的;
④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
⑤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⑥仲裁员在仲裁该案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的。
⑦人民法院认定执行该裁决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其中第五项适用法律确有错误,即属于本案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情形。
第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四十六条规定:“在诉讼中,个体工商户以营业执照上登记的业主为当事人。有字号的,应在法律文书中注明登记的字号。”值得注意的是最高院的司法解释是否属于上述不予执行的第五项中所称的法律。
一般来说,法律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狭义上讲,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广义上讲,法律泛指一切规范性文件,如有权机关所制订的“条例”、“规则”、“规定”、“决议”、“决定”、“办法”、“解释”等。上述不予执行的第五项中所称的法律应做广义的理解,包括一切规范性文件在内。
最高院民诉法意见之所以明确指出个体工商户以营业执照上登记的业主为当事人,不以字号为当事人,就是因为考虑到个体工商户自身经营的特殊性,以字号为当事人不足以使其承担应有的义务和责任,在执行实践中往往存在无法执行的状况。而本案仲裁裁决却直接将个体工商户字号为当事人,根本违反了最高院的规定,与民诉法的立意精神是相悖的。
第三,对仲裁裁决具有不予执行的法定情形时,即使被申请执行人未提出证据证明仲裁裁决有法定不予执行的情形时,人民法院发现仲裁机构作出的裁决确有错误时,也应当不予执行。因为法律已明确了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7种情形,因此只要符合法定情形,法院就不能将错就错而应依职权主动不予执行,这也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一种体现。
变更、追加被执行主体的适用范围
正是由于追加或变更执行主体在一定范围不利于当事人权利的保护,我国对追加或变更执行主体作了严格的规定,即在执行程序中执行机构只可以对事实比较清楚、法律关系比较简单明了的情形直接变更、追加被执行主体。
①法人或其他组织分立、合并或被撤销及其他终止的情形。分立、合并的,由权利义务由变更后的法人或其他组织承受;被撤销,依有关实体法的规定有权利义务承受人的,可变更或追加该权利义务人为被执行人;
②变更、追加无限责任承担主体的情形。此类情形主要是无法人资格的独资公司、个人合伙组织、合伙型联营企业及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等其他组织;
③变更、追加有限责任承担主体。此类情形主要有开办单位投资不实或抽逃资金、上级主管部门或开办单位无偿接受被执行人资产的;
④企业或其它组织名称变更的情形。
仲裁裁决申请不予执行与撤销的比较
但两者也有不同之处,其具体体现在:
(一)请求主体不同
(二)请求期限不同
当事人请求撤销仲裁裁决的,应当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6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出;而当事人申请不予执行仲裁裁决则是在执行程序中,对方当事人申请执行仲裁裁决之后,法院对是否执行作出裁定之前。
当事人申请撤销仲裁裁决,应当向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提出,而当事人申请不予执行仲裁裁决只能向申请执行人所提出执行申请的法院(包括被执行人所在地或财产所在地中院)提出。
(四)法律程序(是否能补救)不同
在撤销仲裁裁决的程序中,法院认为可以由仲裁庭重新仲裁的,应通知仲裁庭在一定期限内重新仲裁,重新仲裁之前中止撤销;而在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程序中,法院不可要求仲裁庭重新仲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知道,法院应主动审查,作出不予执行的裁定,当事人可以重新达成仲裁协议,并申请仲裁,也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而且被执行主体可以变更、追加。如果您还有其他不清楚的地方,请咨询律霸网的专业律师,他们会为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