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预言家展望民法典:2018年分则各编加紧编纂界面新闻·中国

“按照立法计划,2017年通过《民法总则》到通过民法典分则,至少会有三年的过渡期,”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国民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孟强介绍:“可以说,2018年既是《民法总则》施行以来得到适用,依据《民法总则》做出裁判案件的关键年份,也是分则各编加紧编纂的一年。”

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同年10月1日起,这部作为法典总则编的《民法总则》正式实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5年后,中国民事法律制度从此开启“民法典时代”。

夙愿:制定一部民法典

一直以来,制定一部民法典都是中国民法学者的夙愿,也是立法者追求的目标。建国后,民法起草编纂工作曾四次——于1954年、1962年、1979年和1998年启动民法典的起草工作。但受历史条件所限,民法典的制定始终未能完成。

改革开放后,立法机关曾提出,民法典起草工作应先制定单行法,单行法完善后再制定民法典。直到1986年4月12日,被誉为中国“权利宣言书”的《民法通则》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才填补了我国民事基本法立法空白,我国没有民法的历史才正式终结,经济合同法、继承法、婚姻法等单行法也相继出台,十届全国人大以来,又先后制定了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等。

《民法总则》的参与编纂者孙宪忠也发现,《民法通则》的156个条文仅有十来个条文还在用,“大量的法律过时了”。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编纂民法典”,为民法典制定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第五次民法典编纂随后启动,并且明确了“两步走”思路,即第一步,编纂民法典总则即民法总则,在民法典中起统率性、纲领性作用;第二步,编纂民法典各分编,争取到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院长季卫东曾指出,采取先公布《民法通则》、分别制定民事单行法,待条件成熟后再编纂统一民法典的渐进主义策略,是因为社会体制一直处于变革之中,法律关系难以确定。

而在法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看来,之前几次民法起草失败,最根本的还是经济方面的原因,根源在于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没有民法典方面的需求。他还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需要一部系统完善的民法典。与此同时,我国的法治建设和学者的理论研究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为民法典的制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民法总则》开启的民法典时代

“《民法总则》的颁行正式开启了民法典编纂的进程。”参与制定了《民法总则》的王利明说,《民法总则》是民法典的总纲,纲举目张,整个民商事立法都应当在民法总则的统辖下具体展开。

在编纂民法典的统一的思路之下,《民法总则》以“提取公因式”方式规定民事权利主客体及其得丧变更。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国民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孟强对界面新闻介绍,“提取公因式”是大陆法系制定民法典的通行做法,将分则各个部分单行法中抽出共通的东西放到总则编中去,规定民法的基本规则。

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民法总则》主要起草人之一杨立新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民法总则》有十大突破,如规定非法人组织是独立的民事主体;改革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制度,特别强调意思表示在民事法律行为中的核心地位;规定个人信息权受法律保护,有关组织和个人对所有信息保护的义务;规定网络虚拟财产可以作为民事权利客体;满足大数据时代权利要求,规定数据作为客体;法律规定胎儿的利益受到法律保护,清算中的法人和设立中的法人,具有部分权利能力;规定了成年监护制度,特别是规定了成年监护中的意定监护制度;规定绿色原则;规定习惯为民法法源;还有把诉讼时效从两年改到三年,有利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从这些制度突破中,王利明总结道,《民法总则》具有本土性和时代性。如《民法总则》第10条关于“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的规定,确立了“有法律依法律,没有法律要依习惯”的原则,而习惯包括符合善良风俗的风俗习惯和一些乡规民约等。“对于这些习惯我们都应当高度尊重,这是民法重要的渊源。”王利明说。

除了本土性以外,王利明还指出,《民法通则》的理念、规则、制度,反映了时代特征,体现了时代精神。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现的盗取、贩卖他人信息以及“人肉搜索”等行为,都严重侵害了人格权,而《民法总则》第109条强调了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民法总则》第111条还涉及了对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

如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议题。《民法总则》第9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这也是首次将绿色原则确定为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王利明指出,“《民法总则》第9条规定的绿色原则,与第132条规定了禁止权利滥用规则相互呼应,回应了现代社会突出的环境问题。这既传承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也体现了中共十八大以来的新发展理念”。

不过在孟强看来,《民法总则》出台后仍有遗憾,“法学界对《民法总则》有个看法是创新仍然不足。”他说。

“这也是为什么为什么2017年颁布《民法总则》以后,不会让大家觉得有重大突破的感觉。”孟强说。

“学者可能考虑的是法条的严谨,但立法机关则要完全消除救助人的后顾之忧,他们考虑的就是社会效果,考虑的是人民性。”孟强分析。

《民法总则》施行后:未完待续

按照此前公布的立法计划,在《民法总则》通过之后,民法典各分编拟于2018年整体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争取于2020年将民法典各分编一并提请审议通过,从而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按照立法计划,2017年通过《民法总则》到通过民法典分则,至少会有三年的过渡期,”孟强介绍,“可以说,2018年既是《民法总则》施行以来得到适用,依据《民法总则》做出裁判案件的关键年份,也是分则各编加紧编纂的一年。”

孟强透露,目前,全国人大、法工委和民法室已经做出了《合同编》草案、《侵权责任编》草案、《物权编》草案和《人格权编》草案,但这些草案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例如与《民法总则》的不少条文出现了立法重复,对此,很多学者也提出了批评意见。

《民法总则》颁布后,陆续有法学学者提出厘清《民法总则》与其它现行法之间的关系就成了当务之急。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李宇就曾在《法学》2017年第10期撰文指出,在本法(指《民法总则》)施行之后至民法典编纂完成之前的过渡期内,诸法并存、新法旧法交错的局面前所未有,这既对司法实务构成巨大挑战,也为重新审视、通盘检讨现行法体系提出了强制性要求。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谢鸿飞也提出,《民法总则》施行后,“新的一般法”和“旧的特别法”的适用关系也亟须解决。据谢鸿飞分析,《民法总则》与其他单行法、特别法中的关系中,存在一类替代型的关系,即规定的实质内容与其他法律不同,包括构成要件和法律效力的差异。这就涉及“新的一般法”和“旧的特别法”的关系,《民法总则》第11条虽然肯定了民事特别法优先于《民法总则》的适用,也是《立法法》第92条也同样规定特别法要优于一般法,但《立法法》第92条还规定,在新法和旧法发生冲突时,新法优于旧法。

在新的一般法和旧的特别法发生冲突时,应如何适用法律?

“我国《立法法》第94条规定,对同一事项,法律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但在法律实践中,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法律冲突的情形鲜见。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不太可能裁决时,这一问题首先可以通过法律解释处理。而在《民法总则》施行后,最高法院及时作出司法解释是最现实的路径。”谢鸿飞说。

此外,孟强还指出,而《民法总则》施行以后,其中的创新制度,比如成年监护制度、绿色原则、见义勇为免责条款、英雄烈士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等等,规定得还太抽象,在案件中怎么去适用,一定会有一个探索的过程。

对于这些问题,杨立新则更为乐观,他对界面新闻表示,现在正是积累问题的时期,比如,有些条文规定得还比较原则,到一定程度可以再做司法解释加以解决,法律的冲突也会慢慢暴露出来。

“我估计,2020年以前,最高法院也不会对《民法总则》做司法解释,《民法总则》放到民法典时,有些条文还需要再调整。现在主要还是积累经验、发现问题,为两年以后的民法典做准备。”

THE END
1.民法典的前世今生北大法律信息网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民法总则》。这意味着中国民法典编纂迈出了最关键和最重要的一步,为整座民法典大厦的落成奠定了基石。在民法典各编中,《民法总则》作为民法典的开篇之作,统领全部分则。 2018年8月27日,民法典各分编草案初次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其中包括六编https://www.chinalawinfo.com/Feature/FeatureDisplay1.aspx?featureId=743%20
2.民法典草案: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法治表达此次起草民法典草案,已有初具完整体系的单行民法和200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民法草案作基础,只有人格权编草案是新起草的。按照民法典总则和分则的立法体例,分‘两步走’,先制定民法总则,再编纂民法典各分编,是科学的立法决策。”“在民法典编纂的历史上,有的民法典是合体起草的,有的是分体审议的。比如,我国民国https://news.sina.cn/gov/2020-05-21/detail-iircuyvi4283916.d.html
3.一起来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目录第一编总则 第一章基本规定 第二章自?然?人 第一节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第二节监护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kyMDQwMzM5Nw==&mid=2247511117&idx=2&sn=8f2061f7a6065ac43cef83420b2d13bb&chksm=c19180e7f6e609f1692840bfea567e0f3adf08f80b15eb506b8e7ecaa87ee83a86913b368a9f&scene=27
4.欧洲民法典草案及其对我国民法典制定的借鉴意义法信欧盟经济一体化导致在私法领域需要实现交易规则的一体化.为此,欧洲民法典研究所与欧盟现行私法研究所共同起草了一部"欧洲民法典草案(共同框架建议草案)".该草案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具体内容上都颇有特色.我国应从该法典民商合一的方法、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融合的方法等多个方面借鉴其有益经验. 关键词: 欧洲民法典https://www.faxin.cn/lib/Flwx/FlqkContent.aspx?gid=F78208
5.民法典分析范文12篇(全文)至2004年5月, 厦门大学徐国栋教授主编的《绿色民法典草案》中也将旅游合同在法典草案第八分编债法分则的第二十八章用专章予以了规定。该章共十三条, 主要规定了旅游合同的定义、旅游给付人的责任划分、旅游者请求允许第三人顶替自己参加旅游的权利、旅游举办人的主要义务、合同的解除、旅游者损害赔偿请求权的除斥期间https://www.99xueshu.com/w/ikeyy788qlzb.html
6.民法典编纂制定进程将加速—新京报2002年民法典草案存分歧 1998年1月,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王汉斌邀请民法学者王家福、江平等一起座谈民法典起草事宜,一致认为起草民法典的条件已经成熟。当时,专门成立了民法起草研究工作小组,负责研究编纂民法典草案。2002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民法典草案。 https://www.bjnews.com.cn/news/2014/10/29/339227.html
7.民法典各分编(草案):“典”出中国方案8月27日,民法典各分编(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连同已经生效实施的民法总则,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支柱性法律——民法典,初次完整亮相。总则提纲挈领11章206条,分编纲举目张6编73章1034条,我国的民事法律经过60多年的创制更新,终于让人们闻到了“典”的味道。 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8/09/id/3482089.shtml
8.无讼阅读实务干货民法典合同编(草案)与合同法逐条对照表民法典合同编 (2020年草案) 23章/428条29章/526条 总则 第一章 一般规定 第二章 合同的订立 第三章 合同的效力 第四章 合同的履行 第五章 合同的变更和转让 第六章 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 第七章 违约责任 第八章其他规定 分则 第九章 买卖合同 https://victory.itslaw.com/victory/api/v1/articles/article/f20f0fde-b217-41cf-8fd0-4d620c58eb58
9.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17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2018年8月民法典分则编纂工作全面展开,2019年12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民法典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https://zujuan.xkw.com/thematiclist/16pt4348ct12607n367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