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垃圾分类工作,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机关事务部门作为机关大院垃圾分类工作的管理部门,积极动员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率先行动、自觉参与、从我做起,使机关大院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逐步形成示范效应。但在推进过程中仍存在垃圾分类观念没有深入人心、治理缺少方法手段、工作缺乏有效制度等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就如何做好机关大院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做一些思考和探讨,希望对往后更好地开展这项工作有所参考。
一、机关大院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状
以黄岩区机关大院为例,今年来,黄岩区机关事务管理局按照《浙江省市、县(市、区)行政机关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要求,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积极发挥机关单位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有力推进机关大院垃圾分类工作顺利开展。
(一)提高思想认识,发挥主体作用
该局将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加强组织领导,抓好协调配合,形成了齐抓共管、各尽其责的工作格局。
(二)做好宣传教育,培养分类意识
该局集中开展“倡导绿色生活、反对铺张浪费,实施垃圾分类、促进资源回收”的宣传教育,引导机关干部崇尚自然简约的生活方式,增强生态道德意识。在机关食堂、电梯、走廊等地张贴垃圾分类海报20余张,向行政大楼内各单位工作人员发放《黄岩区垃圾分类指导手册》1300余份,同时充分利用电子显示屏、宣传展板、公文网、短信等宣传工具,加强对垃圾分类工作的宣传介绍,普及垃圾分类知识。
从源头抓起、建章立制,建立健全机关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建立了局垃圾分类督导员和志愿者队伍,每日中午在机关食堂安排2人次的志愿者,指导区政府的机关干部职工对餐厨垃圾进行分类,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从源头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养成主动分类、自觉投放的行为习惯,在党政机关形成垃圾分类“人人有责、人人尽力、人人作为”的良好氛围。
(三)创新回收方式,落实目标任务
为把垃圾分类工作落到实处,该局积极推进机关食堂餐厨垃圾就地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设备建设工作,按照“总体规划、分布推进、突出重点、逐项深入”的基本思路,努力开启餐厨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新模式。
今年5月,在区政府机关食堂建成使用全市首个智能化餐厨垃圾处理设施,从源头上解决餐厨垃圾处置难问题。该设备由上海艺迈实业有限公司和同济大学联合研发,通过八大自动化系统及生物发酵技术,使餐厨垃圾自动上料分选破碎、油污分离及生物发酵,有效将餐厨垃圾及时就地资源化处理,避免运输中的腐败和环境污染,实现“一站式”消纳。设备实行一键式操作,收集的垃圾进入设备后全部由电脑控制,公司云平台可全过程实现监控和操作,无需额外人工,餐厨废弃物经过该装备后,会精分成三类:废渣、废水以及废油。运行以来,该设备每日可处理餐厨垃圾2吨左右,平均每吨餐厨垃圾可缩量85%,在经过堆肥处理后能够生成150kg的有机肥或有机土,并可提炼出用于生产洗涤用品或工业用油原料的废油约20kg,实现垃圾变废为宝,促进资源绿色再利用。同时区级机关带头开展餐厨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理实践,向社会层面释放出了非常积极的信号,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二、垃圾分类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意识问题
垃圾分类不同于传统的“随手扔”式的垃圾排放方式,可以说是对人们生活习惯的一种颠覆,不仅需要垃圾分类处理设施的支持,更需要对垃圾分类知识的认知。因此,培养垃圾分类的习惯,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现阶段大多数干部职工对垃圾分类的内容和标准不是很了解,垃圾错分混投问题较明显,如机关食堂内不少干部职工将使用过的餐巾纸等其他垃圾混入可回收物桶等,亟需进一步加强宣传培训,更准确掌握垃圾分类内容和要求。
(二)管理问题
(三)法律法规问题
实际上法律法规的约束力是和人们的意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将合理的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明确下来形成政策法规,大家自然会在潜意识中去遵守,从而有利于增强干部职工的垃圾分类意识。从“限塑令”颁布以后取得的成效来看,法律可以调整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进而指引、教育人们,其约束对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有积极促进作用。综观发达国家,也是通过法律、法规来保障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