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机关大院生活垃圾分类的思考及建议

近年来,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垃圾分类工作,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机关事务部门作为机关大院垃圾分类工作的管理部门,积极动员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率先行动、自觉参与、从我做起,使机关大院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逐步形成示范效应。但在推进过程中仍存在垃圾分类观念没有深入人心、治理缺少方法手段、工作缺乏有效制度等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就如何做好机关大院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做一些思考和探讨,希望对往后更好地开展这项工作有所参考。

一、机关大院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状

以黄岩区机关大院为例,今年来,黄岩区机关事务管理局按照《浙江省市、县(市、区)行政机关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要求,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积极发挥机关单位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有力推进机关大院垃圾分类工作顺利开展。

(一)提高思想认识,发挥主体作用

该局将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加强组织领导,抓好协调配合,形成了齐抓共管、各尽其责的工作格局。

(二)做好宣传教育,培养分类意识

该局集中开展“倡导绿色生活、反对铺张浪费,实施垃圾分类、促进资源回收”的宣传教育,引导机关干部崇尚自然简约的生活方式,增强生态道德意识。在机关食堂、电梯、走廊等地张贴垃圾分类海报20余张,向行政大楼内各单位工作人员发放《黄岩区垃圾分类指导手册》1300余份,同时充分利用电子显示屏、宣传展板、公文网、短信等宣传工具,加强对垃圾分类工作的宣传介绍,普及垃圾分类知识。

从源头抓起、建章立制,建立健全机关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建立了局垃圾分类督导员和志愿者队伍,每日中午在机关食堂安排2人次的志愿者,指导区政府的机关干部职工对餐厨垃圾进行分类,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从源头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养成主动分类、自觉投放的行为习惯,在党政机关形成垃圾分类“人人有责、人人尽力、人人作为”的良好氛围。

(三)创新回收方式,落实目标任务

为把垃圾分类工作落到实处,该局积极推进机关食堂餐厨垃圾就地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设备建设工作,按照“总体规划、分布推进、突出重点、逐项深入”的基本思路,努力开启餐厨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新模式。

今年5月,在区政府机关食堂建成使用全市首个智能化餐厨垃圾处理设施,从源头上解决餐厨垃圾处置难问题。该设备由上海艺迈实业有限公司和同济大学联合研发,通过八大自动化系统及生物发酵技术,使餐厨垃圾自动上料分选破碎、油污分离及生物发酵,有效将餐厨垃圾及时就地资源化处理,避免运输中的腐败和环境污染,实现“一站式”消纳。设备实行一键式操作,收集的垃圾进入设备后全部由电脑控制,公司云平台可全过程实现监控和操作,无需额外人工,餐厨废弃物经过该装备后,会精分成三类:废渣、废水以及废油。运行以来,该设备每日可处理餐厨垃圾2吨左右,平均每吨餐厨垃圾可缩量85%,在经过堆肥处理后能够生成150kg的有机肥或有机土,并可提炼出用于生产洗涤用品或工业用油原料的废油约20kg,实现垃圾变废为宝,促进资源绿色再利用。同时区级机关带头开展餐厨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理实践,向社会层面释放出了非常积极的信号,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二、垃圾分类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意识问题

垃圾分类不同于传统的“随手扔”式的垃圾排放方式,可以说是对人们生活习惯的一种颠覆,不仅需要垃圾分类处理设施的支持,更需要对垃圾分类知识的认知。因此,培养垃圾分类的习惯,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现阶段大多数干部职工对垃圾分类的内容和标准不是很了解,垃圾错分混投问题较明显,如机关食堂内不少干部职工将使用过的餐巾纸等其他垃圾混入可回收物桶等,亟需进一步加强宣传培训,更准确掌握垃圾分类内容和要求。

(二)管理问题

(三)法律法规问题

实际上法律法规的约束力是和人们的意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将合理的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明确下来形成政策法规,大家自然会在潜意识中去遵守,从而有利于增强干部职工的垃圾分类意识。从“限塑令”颁布以后取得的成效来看,法律可以调整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进而指引、教育人们,其约束对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有积极促进作用。综观发达国家,也是通过法律、法规来保障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的实现。

THE END
1.法律法规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法律法规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和义务,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这些法律法规可以分为几个主要类别,每个类别都有其特定的作用和范围。 首先,从顶层结构来看,我们有宪法。宪法是最高的法律,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国家机构以及基本权利与义务等。这一层次最为核心,是整个法律体系的基础。https://www.qtleqzhor.cn/nong-ye-zong-he/400023.html
2.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从原则到实践的探究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从原则到实践的探究 一、法律法规的定义与作用 法律法规是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实现公平正义和社会进步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它们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确保各方权利和义务得到保障。 二、不同类型的法律法规 基本 法律: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基本系统,包括宪法、国籍法等。 https://www.cjan6a6c.cn/ke-yan-xiang-mu/454920.html
3.孟涛:党内法规体系的形成与完善党的制度建设逻辑决定了党内法规体系的基本功能和制度内容,影响着党内法规的结构体例和规范形态;法律体系建构逻辑塑造了党内法规体系的结构体例和规范形态,服务于党内法规体系的基本功能与制度内容。当前,党内法规体系的框架结构已经形成,可从纵向的阶层体系与横向的部门分类两个维度加以认识。为推动党内法规体系走向完善,http://fzzfyjy.cupl.edu.cn/info/1035/15797.htm
4.无讼阅读换个方式,打造你的专属法律法规数据库(内附福利)严格限制准入门槛,并非所有跟法律法规沾边的东西都值得被收录。一些对法律法规的解读及指导案例等,应单独归类,而不与法规混淆。确保这个笔记本的所有内容都是可以直接作为文件起草的直接依据。一旦准入标准放宽,后期检索成本也必然提升。 3.2 分类体系 轻分类、重搜索是我一贯推崇的原则,不要一开始就试图将所有法律法规https://victory.itslaw.com/victory/api/v1/articles/article/92813370-2277-4c34-b8ab-841141d7c9dd?downloadLink=2
5.《中图法》法律文献分类体系刍议《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法律文献分类体系虽几经修订,并被基本大类似有不妥仍存有不少问题与缺陷主要表现在, 广泛应用,但就其科学性而言, :基本大类的数目,也可由某些内容性质相近或历来关系密切的学科构成,就这一意义讲, 《中图法》与"政治"列为一基本大类似无不可。但由于"政治"和http://iolaw.cssn.cn/tsgzytsgyw/200610/t20061023_4598907.shtml
6.05年10月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总结(一)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渊源主要包括:(8种) ①宪法;②法律;③行政法规;④政府规章、地方性法规;⑤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⑥特别行政区制定的法律和法规;⑦经济特区制定的法规;⑧军事法规等等. 三、法律的分类:1.按照不同的标准或角度可分为(5类法): http://www.dadeedu.com/html/dade_855.html
7.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试题分析考试大纲教材目录)(3)熟悉信息安全知识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4)掌握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知识、方法和工具; (5)了解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知识; (6)了解信息系统服务管理的相关知识; (7)熟悉系统集成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 (8)熟悉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职业道德要求; (9)熟练阅读和正确理解相关领域的英文资料。 https://blog.csdn.net/Hardworking666/article/details/122832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