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20世纪30年代有关中国古代经济方法论的歧见

试析20世纪30年代有关中国古代经济方法论的歧见

钟祥财

[内容提要]20世纪30年代中期,学术界出现了关于中国古代经济方法论的歧见。本文认为,马寅初在当时对中国古代经济方法论的定位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但他据此提出的全体主义方法和统制经济主张值得商榷;唐庆增对中国古代经济方法论的判断不无偏颇之处,但他坚持的个人主义方法却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分析反思这一歧见,不仅对研究中国经济思想的现代演进有重要价值,而且对选择中国未来经济走向有警示意义。

关键词:20世纪30年代经济方法论歧见

详细论证中国古代经济的方法特征,需撰专文。然而,在展开本文的分析之前对此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又是必要的。

中国古代经济的思想和政策是全体主义的?还是个人主义的?这可以从它的目标取向、政策体制和历史影响等角度加以考察。

如果说马寅初对中国古代经济的方法论判断是基本准确的,那么他作出这一判断的目的,或者说他希望以此证明的观点则是值得商榷的。

由此可见,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学术界出现的关于中国传统经济方法的歧见,实际上是国内外经济思潮变迁的一个缩影,一种折射。它反映了20世纪中国经济思想发展过程中的若干重要特点。

首先,由于中国具有专制集权的思想传统和体制特征,当自由竞争的现代经济出现剧烈波动时,人们就比较容易接受全体主义的经济方法。而且这种思想方法的倒退往往又与对社会理想的追求结合在一起。史料表明,先秦时期的和谐理念及经济主张以个体差异性为基础,承认人的自利本性,希望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自由竞争,达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目标。而西汉以后的大同构想则相反,它们秉承全体主义的信念。在其论述中,人是具有同样欲望、禀赋和勤奋程度的社会群体,因而拥有同等获得财富分配的权力。农民起义军所高举的“均贫富”旗帜也是基于这一诉求。他们把个人与全体等同起来,断言只要群体是以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的,这个群体中的个人就会像为自己工作一样为群体工作。于是,社会经济就可以按照一个由人们主观设定的机制运行,一般社会成员可以在预先计划好的位置,以人人相同的数量和质量从事生产。这样,私有制就可以取消,只要有公认为品德优秀、智慧高超的管理者就行。正是这种全体主义的观念特征,使大同构想成为家长式管理体制和统制经济的先行思想资料。

本文认为,马寅初在20世纪30年代关于中国古代经济方法论的定位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但他据此提出的全体主义方法和统制经济主张值得商榷;唐庆增对中国古代经济方法论的判断不无偏颇之处,但他坚持的个人主义方法却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分析反思这一歧见,不仅对研究中国经济思想的现代演进有重要价值,而且对选择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有警示意义。

AnAnalysistotheDifferentViewsontheMethodofChineseAncientEconomyinthe1930s

ByXiangcaiZhong

(InstituteofEconomics,ShanghaiAcademyofSocialSciences,Shanghai,200020)

Abstract:Inmiddleofthe1930s,thereweredifferentviewsonthemethodofChineseancienteconomyinacademia.ToanalyseandrethinkthistheoreticalsatiationnotonlyhasimportantvalueforstudyingmoderndevelopmentofChineseeconomicthoughtbutalsohaswarningsignificanceforchoosingeconomictrendinfutureofChina.

THE END
1.古今中国法律对经济的影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府智库这种现象到 20 世纪初期才得到改善,出现了专门的针对商业的法律!由于一直没有专门的针对经济行为的法律条文出现,所以古代中国的经济行为大多是比较混乱的,从事经济行为的人的行为不规范,很多条文界限不明,并且相对的惩罚和赔偿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二) 农本思想入法制约经济发展http://www.sass.cn/109001/21540.aspx
2.中国古代经济法制之研究中国古代经济法制之研究梁凤荣 我国古代经济法制是中华法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历代相承,不断增益发展。从法律形式上看,古代经济法律不仅存在于历代综合性法典,而且还大量散见于帝王诏旨、单行法令,以及各种条例之中。如对其内容类别之,本文将其归纳为农业经济管理、手工业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赋役管理以及对外贸易https://wap.cnki.net/lunwen-2001013661.html
3.中国金融法治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经济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曾经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孕育了许多值得珍视的经济法律制度。文章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通过溯源中国古代经济法,探寻“以农为本”的中国古代经济法的历史由来,揭示中国古代经济法不同于西方近现代经济法的本质属性和根本特征,以纠正“中国古代并无经济法”的长期认知https://cfr.swupl.edu.cn/xsdt/3b563a51d28447c3a16866b3208a2645.htm
4.《权利与冤抑》读书笔记——从明清土地法看中国古代民事法秩序在中国古代,虽然不乏与土地相关的法律,但无论是“废井田、开阡陌”,还是“均田制”、“摊丁入亩”,其着重点都是税收,目的也都是如何更有效地保障国家的农业税收入。在民事领域反倒留下了比较大的自治空间,这就让中国古代以土地法为核心的民事规范有很浓重的“惯例”色彩,而非是一套抽象、稳定的成文法。寺田浩https://zhuanlan.zhihu.com/p/38592504
5.中国古今名书大观F192 中国古代经济文选(全2册) F202 论中日经济提携 F198 马寅初经济论文选集(上、下) F203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 F199 马寅初选集 F200 怎样研究中国经济 F201 中国国防经济建设 F209 上海工人生活程度的一个研究 F208 生产建设论 F204 经济科学论丛 F205 中国经济原论(一名《中国半 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形态研究》)http://www.yuntu.io/book/7739035002981
6.土地赋税制度与人身依附关系三秦汉时期中国古代的土地所有关系 封建主义的发展最重要的特征是土地所有关系的改变。因为土地的所有,是封建社会经济构成的最根本基础,土地所有关系的改变,意味着封建社会经济的全盘推移,土地管理机构及经营制度的转变,也会影响到社会关系和政治的转变。 秦以前 中国的土地经过了一系列的历史发展阶段,太古之初,中国的土地人人得而https://www.douban.com/note/785980537/
7.头条文章古代中国经济 30、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1、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一直为后世沿用。 32、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https://card.weibo.com/article/m/show/id/2309404701213278208007
8.辞海3、辞海·经济分册 4、辞海·政治法律分册 5、辞海·军事分册 6、辞海·国际分册 7、辞海·民族分册 8、辞海·宗教分册 9、辞海·历史分册(中国古代·、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10、辞海·地理分册(中国地理、 历史地理、世界地理) 11、辞海·文学分册 12、辞海·艺术分册 13、辞海·语言文字https://baike.sogou.com/v128854.htm
9.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超全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 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http://www.gaokao.com/e/20181212/5c10ab52d6faf.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