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刑:传统中国的良法善刑历史

作者:吕丽(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传统中国的祥刑追求”负责人,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法学院教授)

祥刑,最早语出《尚书·吕刑》,有曰“有邦有土,告而祥刑”“受王嘉师,监于兹祥刑”,后人多释其为“良法”“善刑”“善用刑”。祥刑是传统中国的一个独有概念,在君王上谕、臣工条奏、官箴书以及司法官的办案要略中多有表述,许多律学文献也以“祥刑”冠名,例如《古今图书集成》的《祥刑典》,《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祥刑集》,还有《祥刑要览》《祥刑古鉴》《祥刑经解》《祥刑遗范》等专门论著,而良吏的司法实践更是对祥刑孜孜以求。

祥刑是中华传统的礼治主义、仁恕精神、中庸之道、天下无讼等核心价值理念在刑事立法与司法场域中的重要体现,凝聚着几千年积累与传承下来的制刑与用刑的丰富经验、理性思辨与高超技艺。考察与研究祥刑,是揭示与展现中华刑法文化深厚内涵与特质的关键路径,也是当下良法善治建设中寻找中国基因、探求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的重要渠道。

隆礼慎刑:

祥刑之要义

刑而曰祥,首在于“敬刑而谨所及”,亦即敬畏与谦抑刑罚,尊崇与张扬德礼。隆礼慎刑是传统中国主流的刑法观。周公提出“彰明德教,慎用刑罚”,孔子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乐兴则刑罚中”,汉代倡导“德主刑辅”,唐律践履“德本刑用”,明代推行“明刑弼教”,邱濬《大学衍义补》把“慎刑宪”提升至“治国平天下之要”的高度,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的按语中强调“刑为盛世所不能废,而亦盛世所不尚”。

“刑罚为政教之用。”以德化之,以礼齐之,使人“绝恶远罪”,可谓善治;但当德礼不足以约束其恶行时,刑即成为最后的惩罚手段,刑法的“最后性”也成为良法善刑的要义之一。“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者之政胁之”,“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为贵矣。夫化之不变而后威之,威之不变而后胁之,胁之不变而后刑之”。依次为“化之”“威之”“胁之”“刑之”,可见“刑之”是穷尽了其他各种手段之后迫不得已的做法,所谓“夫至于刑者,则非王者之所贵也”。反之,若专任刑杀以为威断,则与祥刑之意相悖。从历代判例判牍可见,刑官对待死刑案件往往要经过“再四推鞫”,反复案验,“以求其死中之生”。罪疑从赦,只要“情有可原,即开生路”。经多次复审与复核,堪称“铁案”,无从“宽其一线”,方可拟判死刑。

“刑者辅治之法。”刑法在传统中国法律体系中处于辅助地位,具有附属性。从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到法律体系的独特设计,都体现出这种“以刑为辅,以礼为主”的特点。传统中国的法律体系大体分为三大门类,包括官礼、仪礼与律,这种分类与儒家思想中的“礼治”模式甚相契合。礼包括官礼和仪礼,即大经大法与礼仪法。以大经大法为核心,以礼仪法为羽翼,以刑事法为后盾,形成了一整套相辅相成、严整有序、有机统一的法律体系,数千年来发挥着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中国古人对刑法功能的二重性已有所认识,加之对于德礼政教功能的崇尚,因此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重刑主义倾向。

仁恕恤刑:

祥刑之内蕴

“刑,凶器也,谓之祥者,有慈良恻怛之意焉。”所谓“慈良恻怛之意”即儒家所推崇的仁恕精神。在中国传统道德中,仁恕被誉为“众德之总”,是为人、为政的目标与理想。《论语》曰,仁者“爱人”,“泛爱众”,“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恕之道的核心理念即爱人,推己及人,宽厚待人。陈顾远称仁恕精神是“中国固有法系之光芒”。

仁恕之道在传统法律场域中的运用被诠释为“钦恤”与“哀矜”的用刑之道。所谓“钦恤,仁也;哀矜,恕也”,“恕,故不喜刻而致深也;仁,故不加之罪而求其死也”。断狱理讼必“本之以钦恤,行之以哀矜”。

“钦恤”是仁道之体现。《尚书·舜典》:“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孔颖达疏云:“敬之哉敬之哉!惟此刑罚之事最须忧念之哉!忧念此刑恐有滥施,欲使得中也。”“钦”即“敬”,考虑到刑罚可能施之不当,用刑时要怀敬谨之心;“恤”为“忧”或“忧念”,即矜恤,矜疑宥过。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如《劝慎刑文》所言,治狱者应“以恻隐之仁,崇树胜因”。但“矜恤”并非“宽恤”,不能一味从宽。

“哀矜”是恕道之体现。又曰“哀敬”,语出《尚书·吕刑》:“哀敬折狱,明启刑书胥占,咸庶中正”,刑官听讼重在“得情”,但孔子强调“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邱濬亦曰:“哀者悲民之不幸,矜者怜民之无知,勿喜者勿喜己之有能也。”“哀矜”折狱即要求刑官“当视所治之人皆如己子”,本着“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精神折狱理刑,哀者悲民之不幸,矜者怜民之无知。此即苏轼所谓“刑赏忠厚之至论”。

中道用刑:

祥刑之准则与方略

祥刑之道的根本在于中道用刑(也称中刑)。中道,即中庸之道,是儒家处世之道的最高准则与智慧,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标志性的价值理念之一,倡导对“度”的合理把控,对“中正”“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执着追求,深刻影响着传统中国的制度设计与社会治理,也是良法善刑的基本准则与重要方略。中刑不是一味强调恕、宽、轻,也并非无原则地折中调和,而是有严格的尺度、标准与运用智慧。邱濬对此有经典概括:“盖民不幸犯于有司,所以罪之者皆彼所自取也,吾固无容心于其间,不偏于此亦不倚于彼,一惟其情实焉。既得其情,则权其罪之轻重而施以其刑。其刑上下,不惟无太过且无不及焉。夫是之谓中,夫是之谓祥刑。”

中刑要求刑官“中正”听断。所谓中正,即“中则听不偏,正则断合理”。也就是根据查明的法律事实,依法作出公正裁断。中正用刑“尽善而咸吉”的标准为“得情”与“平允”。唐代《考课令》中有“四善二十七最法”,其中“法官之最”的要求是“推鞫得情,处断平允”,此为刑官能获得的最高评价。

所谓“得情”即“推鞫得情”,是刑官在听讼环节的准则,要求做到“居中惟明”。“居中”亦即在两造之间,“不偏于此,亦不倚于彼”;“惟明”亦即明察案情,旨在获取“真相”;“一惟情实”,为后续断案提供可靠的事实依据。因此要求刑官兢兢业业,对案件详察细审,如宋代郑克《折狱龟鉴》所言“尽心矜谨”,做到“核其实”“审其疑”,以确保“无一之参错”,以打造“信谳”“铁案”。祥刑又称“详刑”,此之谓也。

所谓“平允”即“处断平允”,是司法官在断狱环节的准则,要求做到“得中惟平”。亦即罪刑之间“权其罪之轻重而施以其刑。其刑上下,不惟无太过且无不及焉”,做到刑罚得中,罚当其罪,情法两平。清代徐颖在《平刑节要》中告诫刑官,如果不本之以明,持之以公,参之以情法,加之以详慎,则不免枉纵出入而失之平允。

推崇“中刑”之道,奉行“推鞫得情,处断平允”的折狱理刑标准,对刑官而言,是树立司法权威的基础;对普通民众来说,是信任司法的起码条件;同时,明慎用刑而民无冤且民不怨,是判决能够被顺利执行的一种无形的社会力量。

期于无刑:

祥刑之目标

祥刑的首要目标是卫善安民。“刑者残忍之事,而先王谓之祥者,盖用之以安百姓也。百姓安则祥莫大焉。”刑法具有制裁功能,使犯罪者受到应有的惩罚,使受害者获得有效的保护。“刑本不祥之器”,属于“不得已”的“恶”,而之所以能称为祥刑,正如邱濬所言,“刑虽主于刑人,然刑奸宄所以扶善良,虽曰不祥,然所以为祥也,故刑曰祥刑”。

明刑弼教,有耻且格。刑法具有行为评价和教育功能。《尚书·吕刑》称:“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以教祗德”,言用刑不是目的,只是实行教化的手段,政刑规范人们的行为,德礼则规范人们的内心。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强调的是以德服人,主张只有“德化”和“礼教”才能启发人内心的良善,对犯罪感到耻辱而无奸邪之心,安分守己,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预防犯罪的办法。反之,单纯依靠刑罚制裁往往导致刑网过密,人无所措手足。司法中通过听讼断狱,“先教后刑”“寓教于判”,来推行德教,维护礼义,使民知善远罪。

天下无讼。“期于无刑”“天下无讼”是古代制刑的目的,更是用刑的终极追求,通过择良吏清官,敬慎用刑、中正用刑、慈祥仁恕用刑,以期达到刑清化洽、人心安定的社会效果,从而实现祥刑所追求的良法善刑的“大治”目标。

总而言之,传统中国祥刑观强调刑事法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惩罚,而在于社会的有效治理,在于“以民为本”底层逻辑的遵循;不在于刻板冰冷的约束制裁,而在于柔性温暖的教化救赎,在于刑措安民、“天下无讼”和谐秩序的构建。刑法之利剑不能轻易开启,应力求把刑罚的负面作用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刑事法即使是严格、严厉的行为规范,也应蕴含天理、人情于其中,彰显仁道、恕道之光芒。司法官既要恪守“援法断罪”、执法严明之职责,又不能做机械用法的律条“搬运工”,刻薄寡恩的“法条主义”者。司法的最高境界是“谨持法理,深察人情”,使天理、国法、人情保持动态的平衡,追求裁判的现实合理性,使国法权威性与司法公信力在民众心中真正树立起丰碑,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传统中国的祥刑理念及良法善刑的制度设计与实践探索,其特质与规律、经验与得失,值得当代思考与镜鉴。

THE END
1.唐律的慎刑思想及其传承唐律的慎刑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人道主义的精神、公平正义的理念,虽然距今已有千余年时间,但仍具有当代价值,可以经过转化与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元素,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例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应对犯罪,从“镇压和宽大相结合”到“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再到宽严相https://qinfeng.gov.cn/info/1064/232288.htm
2.我国古代法律文化主要内容特点及影响我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决定了其法律文化的包容性,也使之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广泛吸收不同民族的法律文化,却能保持其基本特质。这种特质产生的凝聚力,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当然,对它的稳定性特点不宜过分强调,当形势变化时还应遵循"法与时转,制与世宜"的历史观,否则就会像晚清以后那样,http://clsjp.chinalaw.org.cn/portal/article/index/id/228.html
3.中国古代法律制度12篇(全文)中国古代法律制度 第1篇 一、结婚之原则 《礼记·婚义》云: “婚礼者, 将合二姓之好, 上以事宗庙, 下以继后事也。”这句话清晰明白地道出我国古代婚姻的真谛: 其一, 婚姻是两个家族的事, 而非个人之事。其二, 婚姻的目的在于祭祀祖先和繁衍后代。正因如此, 我国古代婚姻的缔结有诸多原则限制。以下是结婚https://www.99xueshu.com/w/ikeyb03144rm.html
4.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精选6篇)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特征、缺陷及现实影响 内容提要: 在中国现时法渊源中,只有成文法规范,没有判例。然而成文法的局限性,导致在一部成文法典颁布后不久,又要针对该法的空白和漏洞发布法律解释,但仅凭法律解释,是不能解决成文法所固有缺陷的。纵观我国历史,判例也曾经是法律的渊源,成为中国古代法制的特点也是其优点https://www.360wenmi.com/f/file2ja1s3r2.html
5.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及其形成基础中国古代政治有三大特点:王权专制、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和官僚政治,而法律必然是与这样的政治结构相适应的。王权专制的中央集权在法律制度的反映就是君为臣纲,法律体现了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权力。而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与传统的中国家庭结构是类似的,表现为家国一体,所以自然而然地礼法融合成为了法律的要求,社会中的不https://www.fx361.com/page/2019/0822/5455947.shtml
6.?薛刚凌:中国特色行政法典的编纂研究——以公共行政整体型特征自秦始皇统一中国,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组织结构和组织机制,包括行政区划、三省六部和科举制等,并以行政官职为分类标准,统辖所有公共事务,按照下级服从上级的伦理组织机制,进行整体决策和实施运行,并因此形成大一统的公法秩序。在相当程度上,行政法体系是我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核心,其他法律部门以此展开,民法要服从公法秩序,http://fzzfyjy.cupl.edu.cn/info/1035/15034.htm
7.2020敏行法硕法制史简答题素材汇总1预测考点3:简述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 (1)古代法的起源与宗法等级制度紧密结合,具有明显的宗法伦理性质 各级宗主与大小贵族利用家族或宗族血缘关系,维护整个国家与社会尊卑、贵贱的宗法等级秩序,使象征国家政权的王权与族权高度统一,呈现出家国一体的格局。 因此,中国古代法在形成时兼有国法和宗法的双重性质,既适用于占统治https://www.douban.com/note/741872531/
8.我国古代刑法"比附类推"制度的发展与"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的最终比附类推的法律原则在我国历史悠久且根深蒂固,正如杨鸿烈所言: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自我们中国人——生养于农耕的宗法社会的人看来,自然是“相处若忘”、“习与俱化”很不宜觉察。该制度在我国历代的发展过程中,虽然立法者对其适用的条件越来越严格,但是“无律文则无刑罪”的原则,即“罪刑法定”原则是中国古代刑法https://www.faxin.cn/lib/Flwx/FlqkContent.aspx?gid=F264623&libid=040101
9.法学作为以法律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其核心就在对于秩序与公正的研究,是秩序与公正之学[1]。 在中国,法学思想最早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哲学思想,法学在中国先秦时代被称为“刑名之学”,从汉代开始有“律学”的名称。在西方,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Ulpianus)对“法学”(古代拉丁语中的Jurisprudentia)一词的定义是:人和神https://baike.sogou.com/v82123233.htm
10.浅谈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特点浅谈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特点 中国司法制度的发展不同于西方,特别是进入封建社会后,在思想领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强调“无讼”,诉讼过多是官吏德化不足和缺乏政绩的表现,加之诸法合一,程序与实体不分,使程序制度一直未得到重视,很不发达。而且在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者眼中,法律只不过是治理社会的一种工具,其终极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8/11/id/33291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