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法律为准绳,以道德为基石”对廉政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党内学习时强调:“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廉政中国正是秉承这一精神,将“以法律为准绳,以道德为基石”作为整个平台的指导思想展开。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有着五千年中华文明深厚的文化底蕴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廉政文化建设以时政融合民族传统文化文明成果的方式展开,不仅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践行,亦将为凸显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贡献出更为积极的廉政文化建设成果。

(一)传统文化经典中的礼法观念,反映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内在关系

我们谈到的法,在传统国学经典分类里,属于礼的范畴。礼,指的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共同接受的合于上善自然精神的现实作为规则和人事秩序。《春秋左传桓公二年》:“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礼,在这里很清楚地标明为法规政令。《礼经礼运》:“故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礼,规则、秩序。《尔雅释诂》:“典、彝、法、则、刑、范、矩、戛、庸、恒、律、职、秩,常也”。常,常规、常理、法理、律令、秩序。由此看到,在任何时期的社会生活及行政关系中,法律与秩序是国家与民众存在与生存的根本保证,总的来说也就是公众认同的公平与正义的准绳。

(二)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社会治理中尊崇为“德政”

德,凸显思想和意识形态的现实作为,这在传统国学经典里有很明确的定义。《尚书周书立正》:“文王惟克厥宅心,乃克立兹常有事司牧人。以克俊有德”。“不敢替厥义德,率惟谋从容德,以并受此丕丕基”。“自一话一言,我则末惟成德之彦,以乂我受民”。德,由内及外,表露出的现实情态,有德、义德、容德,描述的是能够凸显各种思想内涵的现实作为。《尚书周书立正》:“王若曰:“公明保予冲子,公称丕显德”。《诗经周颂闵予小子之什敬之》:“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显德,讲的是已经表露出来的优秀个人修养与高尚的现实作为。

德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以古鉴今,任何时候以公平正义的法律为准绳,以崇高美好的道德为基石,都是建设一个繁荣富庶的国家、构成美好和谐社会所必需。

(三)立根务本就是要“以法律为准绳,以道德为基石”

传统国学经典《论语学而》有“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句子。“君子务本”指的是君子恪守遵循仁义礼秩而作为,“本立而道生”讲的是因为恪守仁义礼秩的原则行事。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9月11日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立根固本,就是要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只有在立根固本上下足了功夫,才会有强大的免疫力和抵抗力”。由此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立根固本”就是共产党人的经世之准绳、基石。“立根”指的是共产党人必须恪守的秉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是共产党人自我约束与勉励之“准绳”,“固本”是对“立根”的践行,属于共产党人的德操范畴,是共产党人自我修养之“基石”,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下足功夫“立根固本”,则是对全体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笃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与德的最殷切的寄望与引领,也是全体共产党人必须恪守与践行的准绳与基石。

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展廉政文化建设

习总书记曾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廉政文化的建设就是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遵循“以法律为准绳,以道德为基石”的原则来展开,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致力于和谐社会的清正廉明,反腐倡廉、服务人民,把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立根固本”的共产党人的法与德践行在无我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准绳与基石之上,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里做出积极贡献。

(一)结合对国学经典创新性学习,丰富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内容

以传统国学经典辅助廉政校园建设,丰富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内容,是新时代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一种文化创新方向,也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践行,亦将为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带来更多的勃勃生机。

以此为索引,廉政文化建设工作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到更多的养分,在明确严肃性、严谨逻辑性、增加趣味性、注重普及性等方面亦可以从传统国学经典中获得更多的理论辅益。

(二)完善学院法规制度体系建设

此外,还应立足新形势、新任务,加强学校法规制度的配套、完善,形成具有时代内涵、学校教育新特点、涵盖面广、可操作性强的先进制度文化,在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中凸显“以法律为准绳,以道德为基石”的新时代廉政文化建设的思想内涵。

我们坚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萃取建设廉政中国的养分并以此辅助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展开极具历史意义,既有益于新时代的廉政建设,又有益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更能够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THE END
1.唐律的慎刑思想及其传承唐律的慎刑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人道主义的精神、公平正义的理念,虽然距今已有千余年时间,但仍具有当代价值,可以经过转化与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元素,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例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应对犯罪,从“镇压和宽大相结合”到“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再到宽严相https://qinfeng.gov.cn/info/1064/232288.htm
2.我国古代法律文化主要内容特点及影响我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决定了其法律文化的包容性,也使之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广泛吸收不同民族的法律文化,却能保持其基本特质。这种特质产生的凝聚力,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当然,对它的稳定性特点不宜过分强调,当形势变化时还应遵循"法与时转,制与世宜"的历史观,否则就会像晚清以后那样,http://clsjp.chinalaw.org.cn/portal/article/index/id/228.html
3.中国古代法律制度12篇(全文)中国古代法律制度 第1篇 一、结婚之原则 《礼记·婚义》云: “婚礼者, 将合二姓之好, 上以事宗庙, 下以继后事也。”这句话清晰明白地道出我国古代婚姻的真谛: 其一, 婚姻是两个家族的事, 而非个人之事。其二, 婚姻的目的在于祭祀祖先和繁衍后代。正因如此, 我国古代婚姻的缔结有诸多原则限制。以下是结婚https://www.99xueshu.com/w/ikeyb03144rm.html
4.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精选6篇)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特征、缺陷及现实影响 内容提要: 在中国现时法渊源中,只有成文法规范,没有判例。然而成文法的局限性,导致在一部成文法典颁布后不久,又要针对该法的空白和漏洞发布法律解释,但仅凭法律解释,是不能解决成文法所固有缺陷的。纵观我国历史,判例也曾经是法律的渊源,成为中国古代法制的特点也是其优点https://www.360wenmi.com/f/file2ja1s3r2.html
5.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及其形成基础中国古代政治有三大特点:王权专制、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和官僚政治,而法律必然是与这样的政治结构相适应的。王权专制的中央集权在法律制度的反映就是君为臣纲,法律体现了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权力。而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与传统的中国家庭结构是类似的,表现为家国一体,所以自然而然地礼法融合成为了法律的要求,社会中的不https://www.fx361.com/page/2019/0822/5455947.shtml
6.?薛刚凌:中国特色行政法典的编纂研究——以公共行政整体型特征自秦始皇统一中国,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组织结构和组织机制,包括行政区划、三省六部和科举制等,并以行政官职为分类标准,统辖所有公共事务,按照下级服从上级的伦理组织机制,进行整体决策和实施运行,并因此形成大一统的公法秩序。在相当程度上,行政法体系是我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核心,其他法律部门以此展开,民法要服从公法秩序,http://fzzfyjy.cupl.edu.cn/info/1035/15034.htm
7.2020敏行法硕法制史简答题素材汇总1预测考点3:简述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 (1)古代法的起源与宗法等级制度紧密结合,具有明显的宗法伦理性质 各级宗主与大小贵族利用家族或宗族血缘关系,维护整个国家与社会尊卑、贵贱的宗法等级秩序,使象征国家政权的王权与族权高度统一,呈现出家国一体的格局。 因此,中国古代法在形成时兼有国法和宗法的双重性质,既适用于占统治https://www.douban.com/note/741872531/
8.我国古代刑法"比附类推"制度的发展与"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的最终比附类推的法律原则在我国历史悠久且根深蒂固,正如杨鸿烈所言: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自我们中国人——生养于农耕的宗法社会的人看来,自然是“相处若忘”、“习与俱化”很不宜觉察。该制度在我国历代的发展过程中,虽然立法者对其适用的条件越来越严格,但是“无律文则无刑罪”的原则,即“罪刑法定”原则是中国古代刑法https://www.faxin.cn/lib/Flwx/FlqkContent.aspx?gid=F264623&libid=040101
9.法学作为以法律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其核心就在对于秩序与公正的研究,是秩序与公正之学[1]。 在中国,法学思想最早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哲学思想,法学在中国先秦时代被称为“刑名之学”,从汉代开始有“律学”的名称。在西方,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Ulpianus)对“法学”(古代拉丁语中的Jurisprudentia)一词的定义是:人和神https://baike.sogou.com/v82123233.htm
10.浅谈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特点浅谈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特点 中国司法制度的发展不同于西方,特别是进入封建社会后,在思想领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强调“无讼”,诉讼过多是官吏德化不足和缺乏政绩的表现,加之诸法合一,程序与实体不分,使程序制度一直未得到重视,很不发达。而且在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者眼中,法律只不过是治理社会的一种工具,其终极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8/11/id/33291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