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防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三段来表述:即古代国防,近代国防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防。
一、古代国防
BC21世纪-1840鸦片战争,近四千年
(一)古代的兵制建设
兵制,即我们常说的军事制度,也称军制。是国家或政治集团组织、管理、维持、储备和发展军事力量的制度。
我国古代的兵制建设主要包括军事领导体制、武装力量体制和兵役制度等内容。
在军事领导体制上:
夏商周时期,一般由国王亲自掌握和指挥,没有专门的军事领导机构。
春秋末期,实行将相分权治国,以将为主组成军事指挥机构。
战国时期,将军开始独立统兵作战。
秦汉之后设立专门管理军事的机构,太尉为最高的军事行政长官。
隋朝设立三省六部制,设兵部专门主管军事。
宋朝则设置枢密院作为军事领导的最高机构,用文官担任主官,防止武官拥兵自重。枢密院有权调兵但无权指挥,将军有权指挥无权调兵。相互牵制。
在武装体制上:
秦之前武装力量结构单一,一个国家通常只有一只军队。秦之后,随着国家政治制度逐渐完善,生产力不断发展,根据任务不同,将军队区分为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三种,并对军队的编制体制、屯田戍边、兵役军赋、军队调动、军需补给、驿站通道、军械制造和配发等都做了具体规定,并以法律形式颁发执行。如唐代的《卫禁律》、《军防令》等。
在兵役制度上:
奴隶社会时期,兵民合一的民军制度。
封建社会时期,逐渐演变。秦汉时期的征兵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兵制,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宋的募兵制,明朝的卫所兵役制等。
详解:
1,商周时期的征兵与甲士制度。我国在商,周时已经有征兵制度.当时规定,每个部落成员在战争期间,都有当兵作战的义务.军队的核心是王家与贵族子弟,即"三族"与"多子族"所组成.基干力量是由平民组成的甲士.那时作战用战车,每辆车上有驾车,持干,戈和拿弓矢的作战人员三名.俗称"三甲士".在每辆战车的两侧与车后,随有步兵(徒兵)几十名,由奴隶充当.他们既是战斗员,又是侍候奴隶主的杂役.
2,战国时期的常备兵与常备兵考核制度。战国时期,各国相继变法,封建经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开始建立了郡县制,兵役制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当时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常备兵是军队的基干,他们都是应把经过考选而来.选时相当严格.以魏国为例:选拔武卒要求参加考选的人穿"三层之甲",拿一张要用上百斤力才能拉开的硬弓和装有五十支箭的箭囊,扛着文,头戴铁盔,腰佩剑,带三天粮食,在半天之内走完百里路.凡是中选的人,免除全家的赋税,徭役.
3,三国时代的世兵制度。东汉后期,由于军阀割据,坞堡林立,大批农民为军阀豪强所霸占,成为依附于他们的部曲(近于奴隶的私人部队).很多壮丁成了地主家兵,全国征兵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世兵"就是父子世代为兵.这种兵家户籍不属郡县,而由军府管理,称为"士家","军户".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只有得到放免才能取得平民的身份.
7,明的卫所制。明朝实行"卫所制".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一府设所,几府设卫.卫设指挥使,统兵士五千六百人.卫下有千户所(一千士兵),千户所下设百户所(一百士兵).兵士有军籍,世袭为军,平时屯田或驻防.遇有战争,朝廷命将,率领调自卫,所的士兵征战.卫所制有些象世兵制,又与唐代的府兵制相似.
(二)古代国防工程、军事技术
城池,建设最早,始于商代。数量众多。规模不断扩大。因此,城池的攻守为作战的主要样式之一。
长城,是城池建设的延伸和发展。春秋时期开始,秦为防御北方匈奴的南侵,于BC214开始将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为一体,成为今天长城的雏形。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全长12700公里。
海防。明朝开始,逐渐修建了以卫城、新城为骨干,水陆寨、营垒、墩、台、烽堠等相结合的海防工程体系,为抗击倭寇起到了重要作用。
古代军事技术走在世界前列。BC8世纪,发明火药并用于军事。在世界上最早制成了突火枪,最早制成并在战斗中使用金属炸弹。最早制成各种“火箭”。
火药是中国人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药的研究始于古代炼丹术。
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隋代时,诞生了硝石、硫磺和木炭三元体系火药。黑色火药在唐代(9世纪末)时候正式出现。火药是由古代炼丹家发明的,从战国至汉初,帝王贵族们沉醉做神仙并长生不老的幻想,驱使一些方士与道士炼"仙丹",在炼制过程中逐渐发明了火药的配方。
古代炼丹
唐代炼丹家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首创了硫磺伏火法,用硫磺、硝石,研成粉末,再加皂角子(含炭素)。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又创状火矶法,用硝石、硫磺及马兜铃(含炭素)一起烧炼。这两种配方,都是把三种药料混合起来,已经初步具备火药所含的成分。
火药的最初使用并非在军事上,而是在宋代诸军马戏的杂技演出,以及木偶戏中的烟火杂技——药发傀儡。宋代演出“抱锣”、“硬鬼”、“哑艺剧”等杂技节目,都运用刚刚兴起的火药制品“爆仗”和“吐火”等,以制造神秘气氛。宋人同时也以火药表演幻术,如喷出烟火云雾以遁人、变物等,以收神奇迷离之效。
我国发明了火药首先运用于制造烟火,不久后就将其运用与军事,并发明了世界第一根火箭。大炮和火枪在宋代中国火药的军事运用已经相当成熟,使得中国的科技遥遥领先于世界。
(三)古代国防的兴衰
总体规律:以唐为界,之前是逐步发展,不断强盛。之后,逐步衰落,以至于一触即溃,不可收拾。
二、近代国防
1840-1949,又分为清末与民国两个阶段
(一)清末
1、在国防体制和武装力量变革方面
清朝的军队主要有八旗兵和绿营兵两种,这二者都有定额,大致八旗兵有二十余万,绿营兵有六十余万。
八旗兵
八旗是清朝特有的制度,早在入关以前,已有满洲、蒙古、汉军各八旗,实际是二十四旗;但习惯上仍称之为八旗。清朝定都北京后,把八旗兵分成为京营和驻防两大部分,人数大约各占一半,即各有十余万人。京营保护皇帝和拱卫京师。保护皇帝的叫作郎卫,即侍卫和亲军。侍卫都是由上三旗子弟才武出众者组成,担任“随侍宿卫”,分为一等侍卫(正三品)、二等侍卫(正四品)、三等侍卫(正五品)、蓝翎侍卫(五、六品),共有五百余人。
凡侍卫事务由领侍卫内大臣及御前大臣掌管,御前大臣权位尤重。亲军由满洲、蒙古八旗内挑选,共为一千七百余人,都由领侍卫内大臣统领。拱卫京师的叫作兵卫,计有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军营、火器营、健锐营、虎枪营等,分别防守紫禁城、内外城及京郊地方。
八旗兵在北京以外分驻各地,称为驻防,驻在全国各重镇要地,设有专官统辖。各驻防地的旗兵都是满洲、蒙古、汉军合以为营,组成佐领若干。驻防地设官,最重要的地方设将军,较次要之地设都统或副都统,再次要之地设城守尉或防守尉。
绿营兵
绿营兵又称绿旗兵,采用绿色旗帜,是清兵入关后改编和新招的汉人部队。绿营兵配合八旗兵驻守北京和各省。在北京的称巡捕营,隶属于步军统领(或称九门提督,正二品)。在各省的,其最高组织为标,由总督统辖的称“督标”,由巡抚统辖的称“抚标”,由提督统辖的称“提标”,由总兵统辖的称“镇标”,由八旗驻防将军统辖的称“军标”,由河道总督统辖的称“河标”,由漕运总督统辖的称“漕标”。
标下设协,由副将统领。协下设营,由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分别统领。营下设汛,由千总、把总、外委分别统领。实际各省绿营的独立组织就是提标、镇标,提督实为地方的最高武职官,为从一品。总兵的地位略低于提督,为正二品。总兵之下,则是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外委等官。清朝把八旗兵和绿营兵交错分布在京师和各省重镇要地,在全国构成军事控制网,既便于防御和镇压人民的反抗,又便于八旗兵监督和控制绿营兵。
八旗兵、绿营兵皆已腐败。
湘军、淮军逐步兴起,成为清朝的常备军。
创办了中国近代海军,组织北洋、南洋、福建三大水师。效仿西欧,开始编练新军并筹建了一批军事学堂。
废除世兵制和募兵制,开始实行常备军和后备军制度。
2、在国防工业建设方面
开始引进近代军事技术,建立近代军事工业。著名的有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金陵机器制造局、天津机器局和湖北枪炮厂。
3、在国防观念和国防外交政策的变革方面
陆防——海防——全面国防。东方朝贡体系解体。虽然不乏英勇抗击侵略者英雄儿女,但无改大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值得一提的战争是清军在陕甘总督左宗棠率领下,收复新疆之战。
清军收复新疆之战
清军收复新疆之战,是晚清钦差大臣左宗棠统帅清军,消灭侵占新疆的阿古柏势力、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战争。
1865年(同治四年),阿古柏入侵新疆,后建立“哲德沙尔汗国”,盘踞新疆大部。1871年(同治十年),沙俄复侵占新疆伊犁。经过海防塞防之争后,1875年(光绪元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他提出了“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等方针,进行了充分准备。
1876年(光绪二年)4月,清军在肃州(今酒泉)誓师,湘军将领刘锦棠总理行营营务,率军进疆,不久收复古牧地、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地。1877年(光绪三年)4月,清军兵分三路进军南疆,半月之内连下达坂、托克逊、吐鲁番三城,南疆门户洞开。5月,阿古柏暴卒。10月起,清军先收复南疆东四城,又趁敌内部变乱,挥兵急进西四城,阿古柏之子伯克·胡里率残部逃入俄境。1878年1月2日(光绪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清军收复和田,取得收复新疆之战的最终胜利。
清军的胜利,粉碎了英、俄吞并新疆的阴谋。以清军兵威为后盾,曾纪泽于1881年(光绪七年)成功与沙俄议定《伊犁条约》,次年清政府收回伊犁。1884年(光绪十年)新疆设省,刘锦棠成为首任甘肃新疆巡抚。
(二)民国时期的国防
民国初期,中国的军队主要是北方的北洋军和南方的革命军。
袁世凯在总统府设立军事处,作为军队的最高领导机构。成立参谋部,掌管全国的国防事宜。内阁中设立海军部、陆军部,负责海陆军政事务。1912年,公布了陆军官制,将过去清朝新军中的编制名称如镇、协、标、营、队改为师、旅、团、营、连。正式采用军衔制。奠定了我国现代军制的基础。
袁世凯之后,中国军队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北洋军,分裂演化为直、皖、奉三系。二是进步党和西南军阀。三是中华革命党武装。各军阀之间连年混战,何谈抵御外侮。
北伐战争之后,蒋介石在形式上完成了中国的统一。1933年,分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兵役法》,宣布废除募兵制,开始实行征兵制。国共第二次合作,取得抗日战争胜利。
平型关大捷(又称平型关战斗、平型关伏击战),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在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平型关附近,为了配合第二战区的友军作战,阻挡日军攻势,由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伏击战,八路军在平型关取得首战大捷。与日本号称“钢军”的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及辎重车队浴血死拼取得的首战胜利,有力配合了阎锡山负责的第二战区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迟滞了日军的战略进攻,打乱了敌人沿平绥铁路右翼迂回华北的计划,是八路军出师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全国抗战以来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防
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49-1953
完成了三大任务:一是解放了全国大陆和除台、澎、金、马之外的全部沿海岛屿,肃清残余,平息匪患,建立边海防。二是取得抗美援朝胜利。三是建立健全统一的军事领导机构和军事制度。建立了全军的领导机关和各级军事领导机构,加强对全国武装力量的领导;建立了海军、空军和各军兵种部队,逐步开始由单一陆军向诸军兵种全面建设过渡。建立了100余所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统一了编制体制;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
(二)第二阶段,1953-1965
1953年召开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这次会议确定了我国国防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防御帝国主义侵略,保卫社会主义建设,保卫亚洲和世界和平。制定了积极防御战略方针。提出了实现国防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措施。加强国防工程建设。实行义务兵、军衔、军官薪金三大制度。大办军事院校等。有力促进了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体系。
(三)第三阶段,1965-1978
军队保持了稳定,顶住了霸权主义的压力
(四)第四阶段,1978年-
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1985年5月23日召开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将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从过去的“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正常建设的轨道上来。
1993年,中央军委确立了“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1995年提出“两个转变”,即由应付一般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向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转变;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的战略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的强军目标。实施军队改革,开启强军兴军新征程。
四、国防历史的启示
(一)经济强盛是国防发展的基础
(二)政治昌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
(三)军备建设是国防巩固的重要手段
(四)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
附:左宗棠小传(源于网络)
道光十二年(1832),二十一岁的左宗棠中第十八名举人,这是左宗棠在科举考试中所获取的最后一个功名,也是最高功名。尔后,他连续三次赴京参加会试,均名落孙山,再没有碰到乡试时的好运气。从此,他绝意科举,讵料太平天国的鼙鼓,却使他按照上述乡试礼经文所提供的路线图,走上了与历代中兴将帅相似的立功树业的人生道路。
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并称,曾、胡、李均是翰林出身,惟左宗棠为举人,但他封侯拜相,所取得的勋绩超过胡林翼,也不比曾国藩、李鸿章逊色,这在清代汉员中是非常罕见的,因此李鸿章戏称他为破天荒相公。那他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这不得不从他早年的读书经历谈起。曾国藩是中兴名臣中最有学问的一位,但他自述是点翰林之后才开始读书,研究圣贤之学的,那时已到而立之年。而左宗棠年未弱冠、尚无丝毫功名的时候,就认识到“读书当为经世之学”,喜欢读有关事功之学的书。十八岁时,他就购买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一书,“喜其所载山川险要,战守机宜,了如指掌”。同时他又参阅顾炎武《郡国利病书》、齐道南《水道提纲》诸书,“于可见之施行者,另编存录之”。当时的士人大多眼里只有科举,一心一意习章句、博科名,见左宗棠在那些无用之书上花工夫,莫不窃笑。可是他毫不介意,乐此不疲地走自己的路。其实这是一条前程未卜的路,如果在承平时代,非但派不上用场,反而可能致其一生碌碌无为,老死户牖之下。然而,命运却十分眷顾左宗棠,后来清王朝接踵而至的各种内忧外患,使其所学派上用场,成就了其后半生非同寻常的勋业。
道光十年(1830年),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丁母忧回到长沙。他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倡导经世之学的官员之一,曾延请魏源为他编辑《皇朝经世文编》一书。年轻的左宗棠遂慕名经常前往拜访讨教。贺见他好读书,又无钱买,就倾其所藏官私图史,供其借阅。每次借书时,贺必亲自爬上爬下取书,一点不嫌麻烦;还书时,必详细询问左宗棠读书所得,相互讨论,无稍倦厌。他对左宗棠的善待和诱掖,使以舆地之学作为治学门径的左宗棠不知不觉地汇入了正在兴起的嘉道经世思潮之中。
当时有心经世之学的人都很爱才、惜才,贺长龄也不例外,他对左抱有很高的期许,曾提醒左宗棠说:“天下方有乏才之叹,幸无苟且小就,自限其成。”此话,左宗棠听进去了,受益终身,以至于五十年后,已贵为二等侯、大学士、陕甘总督的他每每想起,“犹耿耿于怀,不能自释”。有人就此将他与曾国藩对比,认为“左文襄佐骆文忠,仅一幕职而得行其志,似愈于曾文正之为相;奉命出征,发谋出虑,朝廷亦从不牵制,此老一生际遇,文正不如也”(裴景福:《河海昆仑录》,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6页)。
左宗棠天性刚峻忮刻,锋颖凛凛,气凌曾国藩、胡林翼之上,也不屑与李鸿章为伍,但他有霸才,以忠介自励,故其一生能够大行其志,无往不利。他以戎幕起家,在军中谢世,可谓以百战军功成中兴名臣的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