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戏谑行为及其民事法律后果(上)

一、涉及戏谑行为的典型案例的案件简介

审判长认为,该案是要约承诺的一种形式,是按照契约自治和诚实信用原则,只要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合同即为有效。

二、戏谑行为的概念和特征应当如何表述

(一)戏谑行为的概念

(二)戏谑行为特征

1.戏谑行为系表意人故意为之,即意思与表示不一致是戏谑行为人故意造成的

此特征与其他偶然造成之意思表示瑕疵,比如错误等相区别。此种故意体现在意思表示上具体表现为:动机和表示的一致性;真实意思和表示的不一致性。分别来说:其一,动机是戏谑行为人欲对受领人表示非真实之意思的企图,也就是说对受领人表示戏谑行为是行为人故意的,符合本身动机之初衷。其二,戏谑行为人表达意思与内心真实意思不符也是故意的,并期望受领人可以认识到此系非诚意表示。

2.戏谑行为系意思与表示发生的不一致

不一致,指的是内在真实意思与表达意思的不一致。如果表意人所要表达的意思符合内心真实意思,那么就不是一个有瑕疵的意思表示,法律就不需要介入,因为私法内核是意思自治。只有发生表示与意思分离,才会产生法律评价的问题。此种不一致是发生在意思引导表示之时,对于意思表示来说“是致命的”,是法律给予其评价的前提。

3.戏谑行为系善意

如果没有像德国法那样严格区分戏谑行为和真意保留,那么戏谑行为是否为善意好像就没那么关键。但是,正是由于戏谑行为的善意性考虑,德国民法将其与相对恶意的真意保留相分离。

善意,指的是行为人动机上的善意,进一步说,就是体现在意思表示构成要素上目的意思的善意,所以,法律采取“意思主义”解释法律行为的有效性,去保护戏谑行为人的利益。现在有人批评《德国民法典》第118条对戏谑行为的评价,认为这样会削弱对相对人信赖利益的保护,所以,德国法理和实务开始加强了对相对人信赖利益的保护。但是《德国民法典》第118条的立法基础,即保护善良表意人的立场却永远不会改变。

4.戏谑行为系外观可以被相对人识破的行为

此特点使戏谑行为区别于欺诈行为。外观可被识破的程度也大大高于并区别于真意保留。法律豁免戏谑行为的法律后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表示行为的可识破性。如果这种可识破性可以用“度”来衡量的话,那么,应该建立在一个理性人客观的衡量之上。超过了理性人所识别的范围之外,那么就是超过了这个“度”,将被法律所排斥。戏谑行为的“度”完全是由表示行为体现出来的,并受表示的场合、习惯和诚信原则的约束。

5.戏谑行为系无效行为

无效指的是法律对其的评价,是从法效的角度讲的。如果从行为的动机上讲,戏谑行为至少满足了行为人一定的需要,比如客气、修辞、虚荣心满足、礼貌等等。虽然日本等国对戏谑行为规定与德国不同,没有直接排除戏谑行为的法律效果,[9]但是他们对真意保留强制有效的同时,都在后面的但书中对意思受领人明知的情况下,给予表意人豁免。例如《日本民法典》第93条后半款但书规定:“相对人已知或可知表意人真意时,该意思表示无效。”从这个角度说,这些国家和德国对戏谑行为效果的评价差别并不大,因为但书对真意保留例外的规定,其实就是对戏谑行为的承认。

三、戏谑行为的构成

我们认为,戏谑行为的构成须具备以下要件:

(一)行为人的目的意思能够为受领人识破

戏谑行为的目的意思,主要做性质上分析,即是否为“善意”。戏谑行为区别于其他行为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其目的意思只有一个——被受领人识破。虽然戏谑行为人做出戏谑行为的动机多种多样(捉弄、玩笑或者出于礼貌),动机所影响的表达也千差万别,但是行为人表达之目的意思却只有“被受领人识破”,或者说是不被受领人误解真意。虽然戏谑行为是非诚意表示,但是这里“非诚意”是表意人希望相对人所认识到其内心建立在善良之上的缺乏法效之意愿。简言之,戏谑行为人预见相对人并不认为他有缔结法效的意图。戏谑行为与真意保留的区别,就在于缺乏欺骗意图(Taeuschungsabsicht),至多只是想作弄(捉弄)相对人。[10]在英语中善意的谎言被称为whitelie——苍白的谎言,这种谎言在宗教中是被上帝所原谅的。苍白的谎言没有说服力并可以被随时识破,所以与其说戏谑行为人欺骗受领人,倒不如说是开了一种玩笑,这是因为与其说是谎言,倒不如说是一种语言上的修辞手法——类似于夸张。正是由于戏谑行为人目的意思的善意,使得戏谑行为成为脱离真意保留的天梯,表意人从而得到法律上的豁免——归于无效。

如1991年德国最高法院的一项判例指出:“如果表意人一旦具备了民事交往应有的注意谨慎就应该或者能够认识到,他的表达根据诚信原则和交易习惯可以被理解成为意思表示,而受领人亦实际如此理解时,即使欠缺表示意识,该意思表示依然能够成立”。虽然表意人没有特定目的意思,但是如果他的行为在特定场合下已经造成了一个可以信赖的事实,那么表意人需对受领人形成的信赖利益损害予以赔偿。有人认为,缺乏表示目的之表意人承担的是无过错责任。[13]这是错误的。因为正是由于表意人没有尽到“应该注意的谨慎”,才使受领人基于此产生了信赖。

换句话说,正是诚信原则和交易习惯迫使表意人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从而使受领人对这些外形上成立但实质缺乏目的意思的法律行为产生了信赖。如果表意人没有过失,比如戏谑行为人尽到了合理的谨慎,那么该意思表示将不会产生法效,也就不会产生相对的信赖利益。信赖是以对方责任作为基础的,从这个意义讲,是一种过错责任。

(二)行为人的行为不具有效果意思

(三)行为人的表示行为并不反映其真意

表示行为是指行为人将内在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现于外部,并足以为外界所客观理解的行为要素。[20]这种表现方式可以是作为或不作为,举手投足或者特定场合下的沉默都可以成为表示行为。但是这种行为须有意思左右,而不是反射行动,所以如果身体的动作,非依自身的意思决定,自非意思表示。[21]

表示行为作为对外唯一的宣誓行为,在意思表示构成中可谓是一枝独秀。不管是“表示主义”[22]所坚持的把这种对外表示当作构成意思表示的唯一要素;还是“意思主义”[23]所强调的表示意识;或者晚近时候的“折衷主义”[24]所提倡的“致力于公平的均衡”,无不把表示行为作为意思表示的核心构成要素。对于戏谑行为来说,缺少目的意思的表示行为不是戏谑行为。因为,不管戏谑行为人用何种方式进行表达,其根本目的就是使受领人产生不相信为“真意”的效果。

可见,虽然戏谑行为没有承载任何效果意思,但是其目的意思还是比较明显的——即预期自己的行为可以使受领人认识到此非真意。所以没有表示意识的行为不能构成戏谑行为。正如萨维尼所言,因为意思是内心的,所以我们才需要借助一个信号使第三人能看到,显示意思所使用的信号就是表示。就其本质而言,“表示主义”和“意思主义”的分歧就是如何去评价表示行为。同样,各国对戏谑行为不同立法的根本区别也在于此。

有些学者认为所有的意思表示都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一种效力宣誓,否认内在意思作为要件衡量要素。[25]我们认为是值得商榷的。如果按照此中逻辑,那么在戏谑行为中,为对方所认知的情况下,如果法律依然强制其有效,那么这不仅否认了表意人的真实意思,而且也会否认私法的本质精神。正如霍姆斯所说“法律是经验而不是逻辑”。对于戏谑行为来说,表示行为并不是反映真意的表示,这是因为戏谑行为的表意人是缺乏真意的,这种缺乏并不是掩盖真意,而是没有产生法效真意。所以戏谑行为中表示行为承担着不被受领人误解的功能,此为其最大特点。相反,在真意保留中,表示行为所要对外表达的是被掩藏的“真意”,大多数情形下表意人做出真意保留表示是为了欺骗相对人,并使之相信其表示的就是真意,所以,行为人对相对人的欺骗是积极追求的。然而从内心意思上看,戏谑行为人做出缺乏真意的表示是善意的,并且期待相对人随时会识破,所以行为人对相对人被欺骗是排斥的。故戏谑行为人的表示行为不管采取什么形式,都必须完全避免相对人误认为真。如果戏谑行为被受领人误以为真,戏谑行为人必须及时予以说明,否则法律就会倾向于对善意相对人的保护——即发生和真意保留相同的效果。[26]

(四)行为人的表示行为不超过自己应负的谨慎义务

构成戏谑行为,行为人的表示行为必须不得超过自己应负的谨慎义务。这是因为,法律否认戏谑行为的法律效果,虽然保护了表意人的利益,但很可能会侵犯到相对人的信赖利益,所以,对戏谑行为应给予更为严格的标准。

戏谑行为人谨慎义务的具体内容是:

1.场合的注意

当行为人身处按照诚信原则和交易习惯需要尽到足够谨慎义务的场合时,戏谑行为就不会得到法律的承认,而会被按照“表示主义”被强制有效。前述德国1991年的那项判例指出,表意人应具有民事交往的注意谨慎义务,他的表达根据诚信原则和交易习惯可以被理解成意思表示,而在受领人也实际如此理解时,意思表示成立。正如庞德所言,法律实现自行为、关系与环境而生的合理期望。[27]比如,在一个拍卖会,A试图与朋友开玩笑,随便高喊出超高的价格,结果法律责令其行为有效,虽然A事后可以主张行使撤销权,但是仍需对受领人赔偿信赖利益。这是因为,“个人因私法自治而享有自由,同时个人也负有责任,作为享有这种自由的平衡”。[28]私法给予戏谑行为以无效来保护意思表示之自由,同时也给予戏谑行为人相应谨慎义务去平衡这种自由。基于拍卖会这样一个特定的场所,根据诚信原则和交易习惯,理性人都应具备相应的谨慎义务。如果违反了这种应有谨慎,那么行为人就不能使其行为表达完成使相对人知晓为戏谑行为的功能。善意受领人在戏谑行为人未尽谨慎义务的情况下,对所谓戏谑行为缺乏认识,而受领人根据交易习惯和行为人外观表达,以理性人的思维去相信这样一个事实,那么他的信赖利益就是值得保护的。

2.适度的注意

戏谑行为人出于善意的夸张、礼貌或者欺骗,表达时所渴望和期待的是受领人会随时识破真意,私法将以一个理性人认知水平去衡量戏谑行为人的表示行为。这种理性人的衡量水平就是私法上的“度”。如果戏谑行为超出了作为一个正常理性人的理解范围,那么受领人对这种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就会与行为人预期的判断产生偏差,此时的法效就会变的微妙起来:要么,转化成真意保留;要么,转化成欺诈。正如梅迪库斯所言,谁知道并且愿意其意思表示应被他人作无保留解释,谁就必须承认其意思表示对自己产生效力。[29]适度的注意表现在具体表示行为上,有以下几种:(1)反复行为的谨慎义务。俗语道,三人成虎。如果戏谑行为反复地针对同一标的实施于相同受领人,那么相对人对此产生之信赖和戏谑行为人的可责性会逐渐升高,最后法律评价也会发生转化。(2)及时之注意。戏谑行为人一旦发现受领人有相信其行为时,应及时加以解释,否则,行为人善良本意将遭到怀疑。行为人及时说明的义务,应属于诚信的范畴。

(3)习惯之注意。戏谑行为行使手段,必须与正常手段加以区别,比如,在经过剪辑娱乐节目中的夸口可以被认为是戏谑行为,但在现场直播新闻类节目中的夸口,就有可能增加受领人相信程度,可能会导致本意的迷失。又如,语言表达比书信更能使受领人相信这是一个戏谑行为。

注释:

[3]黄立.民法总则[M].台北:元照出版社,2005.p275

[4][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M].邵建东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p447

[5]黄立.民法总则[M].台北:元照出版社,2005.p278

[6]史尚宽.民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p379

[7]参见《德国民法典》第116条、《日本民法典》第96条。

[8]龙卫球.民法总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p485

[9]日本等国立法将戏谑行为归于真意保留,一并给予规制。

[10]黄立.民法总则[M].台北:元照出版社,2005.p279

[11]张述祖,沉德立.基础心理学[M].广州:科学教育出版社,1987.p191

[12][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M].王晓晔,邵建东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p503

[13]张晓东.论意思表示的构建[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14]王泽鉴.民法总则[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p337

[15][美]艾伦?沃森.民法法系的演变及形成[M].李静冰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p33

[16][德]卡尔?拉伦兹.德国民法原理:总则[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p301

[17]龙卫球.民法总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p451

[18][意]彼得罗.彭梵德.罗马法教科书[M].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p69

[20]董安生.民事法律行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p169

[21]黄立.民法总则[M].台北:元照出版社,2005.p232

[22]该说主要从保护第三人的信赖和交易安全的角度去设计法律的。任何表达行为都会含有相应的外观意思,因此都会产生对相对人的信赖问题。

[23]该说认为“一切脱离意思表示自由主义的态度都是贬低法律行为的价值的”(恩那彻鲁斯《法律行为论》,1889年版),此说完全是建立在表意人的内心意思之上,强调意思的真实性。

[24]该说是以意思表示为主或以表示主义为主,兼顾其他,体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公平。

[25]黄立.民法总则[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p232

[26][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M].王晓晔,邵建东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p497

[27][美]本杰明?卡多佐.法律的成长——法律科学的悖论[M].董炯,彭冰译.北京:法制出版社,2002.p57

[28][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M].邵建东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p564

[29][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M].邵建东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p444

THE END
1.民事法律行为的四种基本形式律师普法准民事法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的联系:①二者都是当事人的表示行为。②二者都需要有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且只有做出表示才具有法律后果。准民事法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别:民事法律行为在法律上的效果是由行为人意思表示的内容发生;准民事法律行为的效果则依法律的直接规定而当然发生。 https://www.110ask.com/tuwen/9886069382069914588.html
2.民法必考知识点之民事法律行为之三:效力体系按照上述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生效要件的讨论,凡同时具备所有生效要件者,即为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反之,凡欠缺某个或者某些生效要件者,即为效力有瑕疵的民事法律行为,根据瑕疵的类型,又具体分为三种: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这样,就组成民事法律行为的四种法定效力类型。 https://www.yoojia.com/ask/17-12178079976305454741.html
3.第三章民事法律行为思维导图模板事实行为;非意思表示行为(事实引起的法律后果,源自于法律的直接规定)例如侵权、拾得遗失物、先占、加工 民事法律行为;意思表示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基本要素的行为)。例如合同婚姻收养 民事法律事实与非民事法律事实的区分 磋商意向与签约意向 磋商意向 约定双方于未来“磋商”某一合同;不具有法律意义,不是法律事实 签约意向https://www.zhixi.com/tpl/461d9b572353edade28964f9fc3c3afc
4.开学季教师应知安全法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是只能独立实施与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的能力。既言限制,意味着这种行为能力并不完全,就限制的范围而言,只能独立实施与年龄及智力相适应的行为,否则须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由法定代理人代理。 《民法通则》对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规定分两类。对年满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即认定其为限制民事行为http://www.ycxbhgjzx.com/e/wap/show.php?classid=10&id=597
5.2020年考研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基次试题及答案解析甲有徇私枉法行为,构成徇私枉法罪,同时甲也有受贿的行为构成受贿罪。所以甲构成两罪。 但是法律规定行为人因接受他人贿赂而枉法的,既构成了徇私枉法罪或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又构成受贿罪,应按其中的处罚较重的罪定罪处罚,而不适用数罪并罚。所以甲处罚的时候择一重罪处罚就能够了。乙是受贿罪的共犯。 15、某组http://fashuo.tianrenedu.com.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3&id=417
6.浅析承担责任之监护人的诉讼地位2、从程序上讲,《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第三款规定:“当事人必须依法行使诉讼权利,遵守诉讼秩序,履行发生法律效率的判决书、裁定书和调解书。”从这里可以看出,人民法院的裁判只对案件的当事人具有拘束力。相反,如果不是案件的当事人,即不受人民法院裁判的拘束,无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义务。所以应将无民事行为能力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5/09/id/1770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