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市司法局

2020年,中国第一部民法典成功编纂并颁行。民法典的顺利出台,带来了如何切实推动其实施的要求,其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是需要重视我国民法典实施与后续民商法发展的关系问题。笔者立足我国民法典特殊开放体系及其积极效应的视角,揭示出其实施与后续民商法的发展存在一种极具包容的关系,由此提出应当秉持开放性的实施立场。

传统民法典形式封闭模式对后续私法发展的限制效应

(一)传统民法典的技术特点:高度系统化与外在体系封闭

民法典作为成文法制定的最高形式,借助形式逻辑思维下的概念化表达和体系方法,搭建层次分明、结构规整、内容完备、体系融洽的法典,这种立法技术上的形式化,首先体现为高度系统的形式化,其次体现为外在体系封闭的形式化。

(二)传统民法典的体制特点:居于主权国家法律体系的高位阶

民法典的高位阶配置,首先体现为其制定过程,即民法典一旦制定不会随意修订或重新制定。其次体现为成为其他民事法律渊源的上位依据,具有统领下位民事单行法律效力的作用。民法典的高位阶配置,再次体现为其规定本国民事立法中最基础的制度,从而成为最为基础的民法。

(三)传统民法典特点对后续私法发展的影响

我国民法典的特殊开放体系特点及其主要体现

(一)民法典编纂背景及特殊开放体系的形成

我国民法典编纂在时代背景下,应当及时对已经不适应现实情况的规定进行修改完善,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体现为三个特色要求:首先是时代特色的要求。民法典编纂着眼于全球视角,抓住新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机遇,注意避免因新技术迅猛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变化所引发的各种个人风险;其次是中国特色的要求和实践特色的要求。我国民法典编纂,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方面必须维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体制的独特性以及兼顾改革实践的发展阶段性和循序渐进性,另一方面在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继续破除体制机制的发展障碍,更加有力地催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力。

(二)民法典特殊开放体系的主要体现

第一,民法典宣示目的和原则,彰显其内在价值体系。民法典在立法技术上承继了民法通则采取的宣示目的、原则等价值彰显的特点,并予以适时的发展,其对目的和原则宣示共同组成民法典的内在体系,为各分编规则的确立和适用提供重要的内在价值依据。

第二,民法典融入功能化设计,体现相当程度的体系解构色彩。民法典重视功能化设计的原因,来自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角度提出的编纂民法典的要求。其中“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创新适应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产权保护制度”等提法,对于民法典提出了应当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功能表达,为此铸成了多处具有中国特色的功能化制度设计。

第三,民法典引入动态规则设计,弥补单一静态形式化规则设计的不足。首先,对土地等重要资源配置,多数物权呈现具有要素化构造特点的制度设计。其次,合同编也有许多非统一化要素的规则设计样式,例如一般规定中针对违约后果的违约方和非违约方复杂关系的规则设计,体现一种关于责任配置的动态原理。

我国民法典特殊开放体系对后续民商法立法的积极效应

(一)民法典的开放体系为后续立法预留较大弹性空间

我国民法典实施不得以体系化具有所谓确定性排斥后续民商事立法,相反必须正视民法典的体系化存在较大的立法发展余地。首先,民法典的弹性规范为具体化的后续立法提供了较大空间。其次,民法典对后续制定新法也提供了比较大的余地。从立法原理上说,民法典作为全国人大制定的上位法,对后续的作为下位的民商事立法提出了不得抵触的要求。最后,民法典采取特殊开放架构,导致在立法空白领域,后续立法障碍相对较小,只要不存在抵触,如果有必要则通常可以进行补充立法。

民法典特殊开放体系对后续法律适用的积极效应

(一)民法典背景下适用解释的方法论转向:从文本论走向融合论

(二)民法典背景下法律补充的功能演化:更加积极的创制效应

民法典对于法律漏洞可以适用类推、目的论扩张或限缩等。在超越法律计划外的漏洞情况下,法律补充一般更为谨慎,须坚守由整体法秩序及其法律原则所划定的界限。此外,民法典实施以来,最高人民法院频频发布司法解释和指导性案例,前所未有调动了法律适用的释法、“造法”功能,把民法典编纂中难以确定的大量的学术界、司法界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法条”,起到了积极助推民商法发展的作用,支持我国民法典实践与变化发展的社会实际密接,实现弹性发展。

结论:兼容发展观的实施论

在我国民法典实施上,应当自觉秉持一种兼容发展视野的实施立场。首先,应当将实施置身于自身独特体系设计的语境中,充分理解民法典的特殊开放体系及其意义。其次,在坚持与后续民商法的发展存在包容关系的前提下,以更加积极的方式实施民法典,使得我国民商法实践可以融入民法典实施中,不断得到现代化的提升,进行特色性、实践性、时代性的演化。当然,运用上述发展机制,也要避免因不当或过度滥求发展而产生不应有的偏离,进而毁坏民法典作为具有基本法律地位应有的最低稳定性。

THE END
1.民法典的构成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法律体系中,民法典是指一系列规定了私人关系和个人权利、义务的法律。它包括了多部具体的法律,每一部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以下是民法典所包括的一些主要内容。 民事总则 这部分规定了基本原则,包括公平、正义、诚实信用以及合理利用财产等。这些原则为整个民法典提供了基础框架,对于后续各个方面的具体规定起https://www.3svb9bc3.cn/xue-shu-huo-dong/350898.html
2.法律硕士联考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物的分类一、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在学习民事法律关系时,我们首先要明确它的三个基本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 主体:简单来说,就是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客体:是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可以是物、行为、智力成果等。 内容:指的是权利和义务的具体内容。 https://www.jianshu.com/p/6f39888a008f
3.民事法律关系要素(精选6篇)这种分类的意义在于:单一的民事法律关系较为简单;复合的民事法律关系较为复杂,区分二者,有助于正确适用民法规范。 篇3:民事法律关系要素 关键词: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协同化,转型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中的协同化是指在民事诉讼的过程中,在充分确保当事人之间平等诉讼地位的基础上,确保法官中立的同时,充分发挥法官在职权范https://www.360wenmi.com/f/filen5t3h8nq.html
4.司考民法钟秀勇名师讲义:民事法律关系一、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 民事法律关系可按不同标准分类如下:①财产法律关系和人身法律关系(分类标准:是否直接具有财产内容)。②绝对民事法律关系和相对民事法律关系(分类标准:义务主体是否特定)。③单一民事法律关系和复合民事法律关系(分类标准:是否只有一组权利义务关系)。④调整性民事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民事法律关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962276.html
5.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都有哪些律师普法4、根据形成和实现的特点,民事法律关系可分为权利性民事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民事法。 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是指构成民事法律关系的必要因素或条件。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为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因为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成立民事法律关系,其中任何一个发生变化,民事法律关系也就发生变化。 https://www.110ask.com/tuwen/7251670080294755821.html
6.梁慧星《民法总论》笔记(民法总论)书评(二)近代民法模式 由欧洲大陆法确立,表现为:1.抽象的人格,平等的权利能力;2.私的所有:所有制是资义社会根基,也是辉煌成果,拥有对抗一切人的绝对性;3.私法自治:司法上的法律关系之创设,纯依私人的自由意思;4.自己责任:自由之行使致他人遭受损坏或不利益的情形,承担民事责任。(三)现代民法模式1.具体的人格2.私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773953/
7.民法学笔记汇总整理(重点版)民法学知识点总结二、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 1、民事法律关系是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 2、民事法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3、民事法律关系具有平等性。 4、民事法律关系具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 第二节: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https://blog.csdn.net/qq_67692062/article/details/130914650
8.考点解读1.3:教育法律关系资讯摘要教育法律关系的含义;分类;构成要素 第三节 教育法律关系 一、教育法律关系的含义 教育法律关系是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在教育领域内,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因为有相应的法律规定,故皆属于法律关系。 https://v.233.com/news/detail/1879
9.2024考研大纲:中央民族大学2024年考研自命题科目813法学综合三、 民事法律关系 (一) 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二) 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三) 民事法律事实 (四) 民事权利 (五) 民事义务 四、自然人 (一)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二)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三) 监护制度 (四) 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 五、法人 https://www.kaoyanying.com/dagang/156804.html
10.民法教学大纲第三章 民事法律关系(4学时) 第一节 民事法律关系概述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 三、民事法律关系理论的意义 第二节 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一、民事法律关系要素的构成及其意义 二、民事法律关系主体 三、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四、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第三节 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与消灭 https://law.sicnu.edu.cn/p/60/?StId=st_app_news_i_x15115214794606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