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九州创展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印发《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的通知

附录A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方法

通过定量分析企业生产、加工、使用、存储的所有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其临界量的比值(Q),评估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以及环境风险受体敏感性(E),按照矩阵法对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以下简称环境风险)等级进行划分。环境风险等级划分为一般环境风险、较大环境风险和重大环境风险三级,分别用蓝色、黄色和红色标识。评估程序见图1。

分值

生产工艺

20分

安全生产控制(8分)

消防验收

2分

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价

安全生产许可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备案

水环境风险防控措施(40分)

截流措施

8分

事故排水收集措施

清净下水系统防控措施

雨水系统防控措施

生产废水系统防控措施

大气环境风险防控措施(12分)

毒性气体泄漏紧急处置装置

生产区域或厂界毒性气体泄漏监控预警系统

4分

环评及批复的其他环境风险防控措施落实情况

10分

废水排放去向

表2企业生产工艺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

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

M<25

M1类水平

25≤M<45

M2类水平

45≤M<60

M3类水平

M≥60

M4类水平

A.2.1生产工艺列表说明企业生产工艺及其特征:生产工艺名称,反应条件(包括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是否属于《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目录》或国家规定有淘汰期限的淘汰类落后生产工艺装备等。按照表3评估企业生产工艺情况。具有多套工艺单元的企业,对每套生产工艺分别评分并求和。企业生产工艺最高分值为20分,超过20分则按最高分计。表3中的化工工艺名录将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状况和有关规定适时调整。

表3企业生产工艺

涉及光气及光气化工艺、电解工艺(氯碱)、氯化工艺、硝化工艺、合成氨工艺、裂解(裂化)工艺、氟化工艺、加氢工艺、重氮化工艺、氧化工艺、过氧化工艺、胺基化工艺、磺化工艺、聚合工艺、烷基化工艺、新型煤化工工艺、电石生产工艺、偶氮化工艺

10/每套

其他高温或高压、涉及易燃易爆等物质的工艺过程1

5/每套

具有国家规定限期淘汰的工艺名录和设备2

不涉及以上危险工艺过程或国家规定的禁用工艺/设备

0

评估依据

消防验收意见为合格,且最近一次消防检查合格

消防验收意见不合格,或最近一次消防检查不合格

2

非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或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

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

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价;通过安全设施竣工验收,或无要求

未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价,或未通过安全设施竣工验收

无重大危险源,或所有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均已备案

有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未备案

A.2.3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从生产装置、储运系统、公用工程系统、辅助生产设施及环境保护设施等方面,列表说明每个涉及环境风险物质的环境风险单元及其环境风险防控措施的实施和日常管理情况。对照表5,列出每个风险单元所采取的水、大气等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包括:截流措施、事故排水收集措施、清净下水系统防控措施、雨排水系统防控措施、生产废水处理系统防控措施;毒性气体泄漏紧急处置装置和毒性气体泄漏监控预警措施;环评及批复的其他风险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等。按照表5评估企业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情况。若企业具有一套收集措施,兼具或部分兼具收集泄漏物、受污染的清净下水、雨水、消防水功能,应按表5对照相应功能要求分别评分。表5企业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

有任意一个环境风险单元的截流措施不符合上述任意一条要求的。

8

有任意一个环境风险单元的事故排水收集措施不符合上述任意一条要求的。

1)不涉及清净下水;或2)厂区内清净下水均进入废水处理系统;或清污分流,且清净下水系统具有下述所有措施:①具有收集受污染的清净下水、初期雨水和消防水功能的清净下水排放缓冲池(或雨水收集池),池内日常保持足够的事故排水缓冲容量;池内设有提升设施,能将所集物送至厂区内污水处理设施处理;且②具有清净下水系统(或排入雨水系统)的总排口监视及关闭设施,有专人负责在紧急情况下关闭清净下水总排口,防止受污染的雨水、清净下水、消防水和泄漏物进入外环境。

涉及清净下水,有任意一个环境风险单元的清净下水系统防控措施但不符合上述2)要求的。

雨排水系统防控措施

厂区内雨水均进入废水处理系统;或雨污分流,且雨排水系统具有下述所有措施:①具有收集初期雨水的收集池或雨水监控池;池出水管上设置切断阀,正常情况下阀门关闭,防止受污染的水外排;池内设有提升设施,能将所集物送至厂区内污水处理设施处理;且②具有雨水系统外排总排口(含泄洪渠)监视及关闭设施,有专人负责在紧急情况下关闭雨水排口(含与清净下水共用一套排水系统情况),防止雨水、消防水和泄漏物进入外环境;③如果有排洪沟,排洪沟不通过生产区和罐区,具有防止泄漏物和受污染的消防水流入区域排洪沟的措施。

不符合上述要求的。

生产废水处理系统防控措施

1)无生产废水产生或外排;或2)有废水产生或外排时:①受污染的循环冷却水、雨水、消防水等排入生产污水系统或独立处理系统;且②生产废水排放前设监控池,能够将不合格废水送废水处理设施重新处理;且③如企业受污染的清净下水或雨水进入废水处理系统处理,则废水处理系统应设置事故水缓冲设施;④具有生产废水总排口监视及关闭设施,有专人负责启闭,确保泄漏物、受污染的消防水、不合格废水不排出厂外。

涉及废水产生或外排,但不符合上述2)中任意一条要求的。

1)不涉及有毒有害气体的;或2)根据实际情况,具有针对有毒有害气体(如硫化氢、氰化氢、氯化氢、光气、氯气、氨气、苯等)的泄漏紧急处置措施。

不具备有毒有害气体泄漏紧急处置装置的。

毒性气体泄漏监控预警措施

1)不涉及有毒有害气体的;或2)根据实际情况,具有针对有毒有害气体(如硫化氢、氰化氢、氯化氢、光气、氯气、氨气、苯等)设置生产区域或厂界泄漏监控预警措施。

不具备生产区域或厂界有毒有害气体泄漏监控预警措施的。

4

环评及批复的其他风险防控措施落实情况

按环评及批复文件的要求落实的其他建设环境风险防控设施的。

未落实环评及批复文件中其他环境风险防控设施要求的。

10

A.2.4雨排水、清净下水、生产废水排放去向列表说明企业雨排水、清净下水、经处理后的生产废水排放去向、受纳水体名称、受纳水体汇入河流及所属水系,受纳水体的年平均流速流量和最大流速流量等。按照表6评估各类水的排放去向。

表6企业雨排水、清净下水、生产废水排放去向

不产生废水或废水处理后100%回用

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或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厂(如工业园区的废水处理厂)

7

进入其它单位

其他(包括回喷、回灌、回用等)

直接进入海域或江河、湖、库等水环境

进入城市下水道再入江河湖库或进入城市下水道再入沿海海域

直接进入污灌农田或进入地渗或蒸发地

环境风险受体情况

类型1(E1)

类型2(E2)

●企业雨水排口、清净下水排口、污水排口下游10公里范围内有如下一类或多类环境风险受体的:水产养殖区;天然渔场;耕地、基本农田保护区;富营养化水域;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天然林;海滨风景游览区;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海洋生物生存区域;或●企业周边5公里范围内居住区、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机构人口总数大于1万人,小于5万人;或企业周边500米范围内人口总数大于500人,小于1000人;●企业位于溶岩地貌、泄洪区、泥石流多发等地区;

类型3(E3)

●企业下游10公里范围无上述类型1和类型2包括的环境风险受体;或●企业周边5公里范围内居住区、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机构人口总数小于1万人,或企业周边500米范围内人口总数小于500人。

A.4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划分根据企业周边环境风险受体的3种类型,按照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生产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矩阵,确定企业环境风险等级。企业周边环境风险受体属于类型1时,按表8确定环境风险等级。

表8类型1(E1)——企业环境风险分级

生产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

1≤Q<10

较大环境风险

重大环境风险

10≤Q<100

100≤Q

............................................................................................................................................................

企业周边环境风险受体属于类型2时,按表9确定环境风险等级。

表9类型2(E2)——企业环境风险分级表

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Q)

一般环境风险

企业周边环境风险受体属于类型3时,按表10确定环境风险等级。

表10类型3(E3)——企业环境风险分级表

A.5级别表征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可表示为“级别(Q值代码+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代码+环境风险受体类型代码)”,例如:Q值范围为1≤Q<10,环境风险受体为类型1,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为M3类的企业突发环境事件环境风险等级可表示为“重大(Q1M3E1)”。

附录B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

物质名称

CAS号

临界量(吨)

备注

第一部分

1

甲醛

50-00-0

0.5

四氯化碳

56-23-5

7.5

3

1,1-二甲基肼

57-14-7

乙醚

60-29-7

5

甲基肼

60-34-4

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

6

苯胺

62-53-3

敌敌畏

62-73-7

2.5

甲醇

67-56-1

500*

9

异丙醇

67-63-0

丙酮

67-64-1

11

三氯甲烷

67-66-3

12

丁醇

71-36-3

13

71-43-2

14

天然气

74-82-8

15

溴甲烷

74-83-9

16

乙烯

74-85-1

17

乙炔

74-86-2

18

氯甲烷

74-87-3

19

碘甲烷

74-88-4

20

甲胺

74-89-5

21

氰化氢

74-90-8

22

甲硫醇

74-93-1

23

丙烷

74-98-6

24

氯乙烯

75-01-4

25

乙胺

75-04-7

26

乙腈

75-05-8

27

乙醛

75-07-0

28

乙硫醇

75-08-1

29

二氯甲烷

75-09-2

30

二硫化碳

75-15-0

31

二甲基硫醚

75-18-3

32

环丙烷

75-19-4

33

环氧乙烷

75-21-8

34

异丁烷

75-28-5

35

异丙基氯

75-29-6

36

异丙胺

75-31-0

37

1,1-二氯乙烯

75-35-4

38

光气

75-44-5

0.25

39

三甲胺

75-50-3

40

丙烯亚胺

75-55-8

41

环氧丙烷

75-56-9

42

2-氨基异丁烷

75-64-9

43

三甲基氯硅烷

75-77-4

44

二甲基二氯硅烷

75-78-5

45

甲基三氯硅烷

75-79-6

46

丙酮氰醇

75-86-5

47

三氯硝基甲烷

76-06-2

48

硫酸二甲酯

77-78-1

49

四乙基铅

78-00-2

50

异丁腈

78-82-0

51

二氯丙烷

78-87-5

52

三氯乙烯

79-01-6

53

乙酸甲酯

79-20-9

54

过氧乙酸

79-21-0

55

氯甲酸甲酯

79-22-1

56

三氟氯乙烯

79-38-9

57

甲基丙烯酸甲酯

80-62-6

58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84-74-2

59

甲苯-2,6-二异氰酸酯

91-08-7

60

91-20-3

61

联苯胺

92-87-5

62

1,2-二氯苯

95-50-1

63

3,4-二氯甲苯

95-75-0

64

氯乙酸甲酯

96-34-4

65

硝基苯

98-95-3

66

2,6-二氯-4-硝基苯胺

99-30-9

67

4-硝基苯胺

100-01-6

68

乙苯

100-41-4

69

苯乙烯

100-42-5

70

N-甲基苯胺

100-61-8

71

1,4-二氯苯

106-46-7

72

对苯醌

106-51-4

73

环氧氯丙烷

106-89-8

74

丁烷

106-97-8

75

1-丁烯

106-98-9

76

1,3-丁二烯

106-99-0

77

2-丁烯

107-01-7

78

丙烯醛

107-02-8

79

3-氯丙烯

107-05-1

80

1,2-二氯乙烷

107-06-2

81

2-氯乙醇

107-07-3

82

3-氨基丙烯(烯丙胺)

107-11-9

83

丙腈

107-12-0

84

丙烯腈

107-13-1

85

乙二胺

107-15-3

86

2-丙烯-1-醇

107-18-6

87

乙烯基甲醚

107-25-5

88

氯甲基甲醚

107-30-2

89

甲酸甲酯

107-31-3

90

醋酸乙烯

108-05-4

91

异丙基氯甲酸酯

108-23-6

92

三聚氯氰

108-77-0

93

甲苯

108-88-3

94

氯苯

108-90-7

95

环己胺

108-91-8

96

环己酮

108-94-1

97

苯酚

108-95-2

98

醋酸正丙酯

109-60-4

99

氯甲酸正丙酯

109-61-5

100

亚硝酸乙酯

109-95-5

101

呋喃

110-00-9

102

正己烷

110-54-3

103

环己烷

110-82-7

104

哌啶

110-89-4

105

己二腈

111-69-3

106

正辛醇

111-87-5

107

丙烯

115-07-1

108

二甲醚

115-10-6

109

异丁烯

115-11-7

110

四氟乙烯

116-14-3

111

六氯苯

118-74-1

112

2,4,6-三硝基甲苯

118-96-7

113

2,4-二氯苯酚

120-83-2

114

2,4-二硝基甲苯

121-14-2

115

反式-丁烯醛

123-73-9

116

二甲胺

124-40-3

117

甲基丙烯腈

126-98-7

118

2-氯-1,3-丁二烯

126-99-8

119

四氯乙烯

127-18-4

120

苯乙腈

140-29-4

121

丙烯酸丁酯

141-32-2

122

丁酰氯

141-75-3

123

乙酸乙酯

141-78-6

124

2,4,6-三溴苯胺

147-82-0

125

乙撑亚胺

151-56-4

126

乙拌磷

298-04-4

127

302-01-2

128

氟乙酸甲酯

453-18-9

129

丙二烯

463-49-0

130

乙烯酮

463-51-4

131

羰基硫

463-58-1

132

1,3-戊二烯

504-60-9

133

溴化氰

506-68-3

134

氯化氰

506-77-4

135

四硝基甲烷

509-14-8

136

硫氰酸甲酯

556-64-9

137

2-氯丙烯

557-98-2

138

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

584-84-9

139

1-氯丙烯

590-21-6

140

氰酸钾

590-28-3

141

过氯甲基硫醇

594-42-3

142

三氟溴乙烯

598-73-2

143

反式-2-丁烯

624-64-6

144

异氰酸甲酯

624-83-9

145

一氧化碳

630-08-0

146

乙烯基乙炔

689-97-4

147

丙烯酰氯

814-68-6

148

氧化镉

1306-19-0

149

五氧化二磷

1314-56-3

150

甲基萘

1321-94-4

151

三氧化二砷

1327-53-3

152

二甲苯

1330-20-7

153

甲基叔丁基醚

1634-04-4

154

二氯异氰尿酸钠

2893-78-9

155

环氧溴丙烷

3132-64-7

156

碳酸镍

3333-67-3

157

氯酸钾

3811-04-9

100*

158

二氯硅烷

4109-96-0

159

丁烯醛

4170-30-3

160

硝酸铵

6484-52-2

161

7439-97-6

162

7440-38-2

163

二氧化硫

7446-09-5

164

三氧化硫

7446-11-9

165

四氯化钛

7550-45-0

166

过氯酰氟

7616-94-6

167

三氟化硼

7637-7-2

168

氯化氢

7647-01-0

169

磷酸

7664-38-2

170

氟化氢

7664-39-3

171

7664-41-7

172

硝酸

7697-37-2

173

氯化镍

7718-54-9

174

亚硫酰氯

7719-09-7

175

三氯化磷

7719-12-2

176

7726-95-6

177

铬酸

7738-94-5

178

氯酸钠

7775-09-9

179

铬酸钠

7775-11-3

180

砷酸氢二钠

7778-43-0

181

7782-41-4

182

7782-50-5

183

硫化氢

7783-06-4

184

硒化氢

7783-07-5

185

硫酸铵

7783-20-2

186

二氟化氧

7783-41-7

187

四氟化硫

7783-60-0

188

三氯化砷

7784-34-1

189

砷化氢

7784-42-1

190

硫酸镍

7786-81-4

191

铬酸钾

7789-00-6

192

氯磺酸

7790-94-5

193

高氯酸铵

7790-98-9

194

一氧化二氯

7791-21-1

195

磷化氢

7803-51-2

196

锑化氢

7803-52-3

197

硅烷

7803-62-5

198

发烟硫酸

8014-95-7

199

一氯化硫

10025-67-9

200

三氯硅烷

10025-78-2

201

氧氯化磷

10025-87-3

202

四氯化硅

203

溴化氢

10035-10-6

204

七水合砷酸氢二钠

10048-95-0

0.22

205

二氧化氯

10049-04-4

206

一氧化氮

10102-43-9

207

二氧化氮

10102-44-0

208

氯化镉

10108-64-2

209

硫酸镉

10124-36-4

210

三氯化硼

10294-34-5

211

白磷

12185-10-3

212

羰基镍

13463-39-3

213

五羰基铁

13463-40-6

214

硫酸镍铵

15699-18-0

215

硫氢化钠

16721-80-5

216

氟硅酸

16961-83-4

217

乙硼烷

19287-45-7

218

戊硼烷

19624-22-7

219

四氧化锇

20816-12-0

220

丁烯

25167-67-3

221

硝基氯苯

25167-93-5

222

二苯基亚甲基二异氰酸酯(MDI)

26447-40-5

223

甲苯二异氰酸酯

26471-62-5

224

乙酰甲胺磷

30560-19-1

225

63705-05-5

226

石油气

68476-85-7

227

煤气(CO,CO和H2,CH4的混合物等)

/

228

铜及其化合物(以铜离子计)

229

锑及其化合物(以锑计)

230

铊及其化合物(以铊计)

231

钼及其化合物(以钼计)

232

钒及其化合物(以钒计)

233

锰及其化合物(以锰计)

234

油类物质(矿物油类,如石油、汽油、柴油等;生物柴油等)

2500**

235

剧毒化学物质

236

有毒化学物质

237

CODCr浓度≥10000mg/L的有机废液

238

NH3-N浓度≥2000mg/L的废液

第二部分

239

1,2,3-三氯代苯

87-61-6

240

1,2,4-三氯代苯

120-82-1

241

1,2,4,5-四氯代苯

95-94-3

242

1,2-二硝基苯

528-29-0

243

1,3-二硝基苯

99-65-0

244

1-氯-2,4-二硝基苯

97-00-7

245

5-叔丁基-2,4,6-三硝基间二甲苯

81-15-2

246

五氯硝基苯

82-68-8

247

2-甲基苯胺

95-53-4

248

2-氯苯胺

95-51-2

249

壬基酚

25154-52-3

250

支链-4-壬基酚

84852-15-3

251

六氯-1,3-丁二烯

87-68-3

252

萤蒽

206-44-0

253

精蒽

120-12-7

254

粗蒽

255

一氯丙酮

78-95-5

256

全氟辛基磺酸

1763-23-1

257

全氟辛基磺酸铵

29081-56-9

258

全氟辛基磺酸二癸二甲基铵

251099-16-8

259

全氟辛基磺酸二乙醇铵

70225-14-8

260

全氟辛基磺酸钾

2795-39-3

261

全氟辛基磺酸锂

29457-72-5

262

全氟辛基磺酸四乙基铵

56773-42-3

263

全氟辛基磺酰氟

307-35-7

264

六溴环十二烷(HBCDD)

25637-99-4;3194-55-6(134237-50-6;134237-51-7;134237-52-8)

265

氰化钾

151-50-8

266

氰化钠

143-33-9

267

氰化镍钾

14220-17-8

268

氰化银钾

506-61-6

269

氰化亚铜

544-92-3

270

砷酸

7778-39-4

271

五氧化二砷

1303-28-2

272

亚砷酸钠

7784-46-5

273

硝酸钴

10141-05-6

274

硝酸镍

13138-45-9;14216-75-2

275

氯化汞

7487-94-7

276

氯化铵汞

10124-48-8

277

硝酸汞

10045-94-0

278

乙酸汞

1600-27-7

279

氧化汞

21908-53-2

280

溴化亚汞

10031-18-2

281

乙酸苯汞

62-38-4

282

硝酸苯汞

55-68-5

283

重铬酸铵

7789-9-5

284

重铬酸钾

7778-50-9

285

重铬酸钠

10588-01-9

286

三氧化铬[无水]

1333-82-0

287

四甲基铅

75-74-1

288

乙酸铅

301-04-2

289

硅酸铅

10099-76-0;11120-22-2

290

氟化铅

7783-46-2

291

四氧化三铅

1314-41-6

292

一氧化铅

1317-36-8

293

硫酸铅[含游离酸>3%]

7446-14-2

294

硝酸铅

10099-74-8

295

二丁基二(十二酸)锡

77-58-7

296

二丁基氧化锡

818-08-6

297

二氧化硒

7446-8-4

298

硒化镉

1306-24-7

299

硒化铅

12069-00-0

300

氟硼酸镉

14486-19-2

301

碲化镉

1306-25-8

302

1,1'-二甲基-4,4-联吡啶阳离子及其混合物

4685-14-7

303

O-O-二甲基-S-[1,2-双(乙氧基甲酰)乙基]二硫代磷酸酯

121-75-5

304

双(N,N-二甲基甲硫酰)二硫化物

137-26-8

305

双(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锌

137-30-4

306

N-(2,6-二乙基苯基)-N-甲氧基甲基-氯乙酰胺

15972-60-8

307

N-(2-乙基-6-甲基苯基)-N-乙氧基甲基-氯乙酰胺

34256-82-1

308

(1,4,5,6,7,7-六氯-8,9,10-三降冰片-5-烯-2,3-亚基双亚甲基)亚硫酸酯

115-29-7

309

(RS)-α-氰基-3-苯氧基苄基(SR)-3-(2,2-二氯乙烯基)-2,2-二甲基环丙烷羧酸酯

52315-07-8

310

三苯基氢氧化锡

76-87-9

说明:本表共规定了310种(类)化学物质及其临界量,说明如下:1、关于分类第一部分共238种(其中有12种属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见备注栏),以物质的化学文摘号(CAS)由小到大排序。序号235和236分别是剧毒化学物质和有毒化学物质,剧毒化学物质是根据《化学品毒性鉴定技术规范》附录1-C“急性毒性分级标准”鉴定为剧毒的物质,有毒化学物质是根据“急性毒性分级标准”鉴定为高毒、中等毒或低毒的化学物质。第二部分全部为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共72种。2、关于临界量*代表该种物质临界量确定参考了GB18218-2009。**代表该种物质临界量确定参考了欧盟《塞维索指令》。3、本清单中的化学物质将根据需要适时调整。

附录C企业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实行标准对照表

标准

6.2.18事故存液池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设有事故存液池的罐组应设导液管(沟),使溢漏液体能顺利地流出罐组并自流入存液池内;2事故存液池距防火堤的距离不应小于7m;3事故存液池和导液沟距明火地点不应小于30m;4事故存液池应有排水设施。3)《石油化工污水处理设计规范》(GB50747-2012)9事故排水处理9.0.1事故排水中的物料应回收。9.0.2事故排水宜送污水处理场处理,当不能进入污水处理场时,应妥善处置。9.0.3能进行生物处理的事故排水,应限流进入污水生物处理系统。9.0.4事故排水的监测项目应根据物料种类确定。9.0.5处理事故排水时,应根据物料挥发性、毒性等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7.3.1含可燃液体的污水及被严重污染的雨水应排入生产污水管道,但可燃气体的凝结液和下列水不得直接排入生产污水管道:1与排水点管道中的污水混合后,温度超过40℃的水;2混合时产生化学反应能引起火灾或爆炸的污水。

1)不涉及清净下水;或2)厂区内清净下水均进入废水处理系统;或清污分流,且清净下水系统具有下述所有措施:①具有收集受污染的清净下水、初期雨水和消防水功能的清净下水排放缓冲池(或雨水收集池),池内日常保持足够的事故排水缓冲容量;池内设有提升设施,能将所集物送至厂区内污水处理设施处理;且②具有清净下水系统(或排入雨水系统)的总排口监视及关闭设施,有专人负责在紧急情况下关闭清净下水总排口,防止受污染的雨水、清净下水、消防水和泄漏物进入外环境。

2)《石油化工污水处理设计规范》(GB50747-2012)3.3.2污水处理系统划分应遵循清污分流、污污分治的原则。《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GB50483-2009)6.2.4所有生产装置、作业场所的墙壁、地面等的冲洗水以及受污染的雨水,均应汇集入生产废水系统并进行处理。6.2.5未受污染的雨水、地面冲洗水等,宜排入雨水系统。《石油化工企业给水排水系统设计规范》(SH3015-2003)4.2.2工厂内未受污染的雨水、锅炉排污水、脱盐水站的酸碱中和水、清水池的放空和溢流应排入雨水或清净废水系统。4.2.3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排污直接排入清净废水系统。当确定有污染时,应排入生产污水系统。4.2.4生产装置区、罐区、装卸油区内污染的雨水应排入生产污水系统或独立的处理系统。

厂区内雨水均进入废水处理系统;或雨污分流,且雨排水系统具有下述所有措施:①具有收集初期雨水的收集池或雨水监控池;池出水管上设置切断阀,正常情况下阀门关闭,防止受污染的水外排;池内设有提升设施,能将所集物送至厂区内污水处理设施处理;且②具有雨水系统外排总排口(含泄洪渠)监视及关闭设施,有专人负责在紧急情况下关闭雨水排口(含与清净下水共用一套排水系统情况),防止雨水、消防水和泄漏物进入外环境;③如果有排洪沟,排洪沟不通过生产区和罐区,具有防止泄漏物和受污染的消防水流入区域排洪沟的措施。

①②《事故状态下水体污染的预防与控制技术要求》(Q/SY1190-2013)5.4二级预防与控制体系5.4.1控制要求5.4.1.1无法利用装置围堰、罐组防火堤控制事故液时,应关闭雨水系统的出口阀门、拦污坝上闸板,切断防漫流设施与外界的通道,将事故液排入中间事故缓冲设施。5.4.1.2如果未设置中间事故缓冲设施,直接排入末端事故缓冲设施。③《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4.1.7当区域排洪沟通过厂区时:1不宜通过生产区;2应采取防止泄漏的可燃液体和受污染的消防水流入区域排洪沟的措施。4.2.4液化烃罐组或可燃液体罐组不宜紧靠排洪沟布置。

1)无生产废水产生或外排;或2)有废水产生或外排时:①受污染的循环冷却水、雨水、消防水等排入生产污水系统或独立处理系统;且②生产废水排放前设监控池,能够将不合格废水送废水处理设施重新处理;且③如企业受污染的清净下水或雨水进入废水处理系统处理,则废水处理系统应设置事故水缓冲设施;④具有生产废水总排口监视及关闭设施,有专人负责启闭,确保泄漏物、受污染的消防水、不合格废水不排出厂外。

1)不涉及有毒有害气体的;或2)根据实际情况,具有针对有毒有害气体(如硫化氢、氰化氢、氯化氢、光气、氯气、氨气、苯等)的泄漏紧急处置措施。

1)不涉及有毒有害气体的;或2)根据实际情况,具有针对有毒有害气体(如硫化氢、氰化氢、氯化氢、光气、氯气、氨气、苯等)设置生产区域或厂界泄漏监控预警系统。

附录D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报告编制大纲1前言2总则2.1编制原则2.2编制依据包括:政策法规、技术指南、标准规范、其他文件3资料准备与环境风险识别3.1企业基本信息3.2企业周边环境风险受体情况3.3涉及环境风险物质情况3.4生产工艺3.5安全生产管理3.6现有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情况3.7现有应急物资与装备、救援队伍情况4突发环境事件及其后果分析4.1突发环境事件情景分析4.2突发环境事件情景源强分析4.3释放环境风险物质的扩散途径、涉及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应急资源情况分析4.4突发环境事件危害后果分析5现有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措施差距分析6完善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措施的实施计划7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8附图企业地理位置图、厂区平面布置图、周边环境风险受体分布图,企业雨水、清净下水收集、排放管网图、污水收集、排放管网图以及所有排水最终去向图.

客服热线:028-83186179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锦城大道奥克斯广场B座1805

THE END
1.江苏省交通运输厅门户网站质量安全监督增强法律法规和党纪政纪草案还对事故发生单位及其有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事故调查组成员、有关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的责任,作了明确规定。 (二)生产安全事故划分等级 根据《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我国生产安全事故等级划分为四个等级: 1、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http://jtyst.jiangsu.gov.cn/art/2014/7/25/art_41473_1946718.html
2.关于发布《证券公司反洗钱客户风险等级划分标准指引(试行)》的通知第一条 为提高证券公司反洗钱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健全相关客户风险等级划分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中国证券业协会会员反洗钱工作指引》等规定,制定本指引。 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1.asp?id=293838
3.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定级评估标准3、依据的法律法规和文件 4、引用的标准和规范 5、术语 6、博物馆等级及标志 7、博物馆等级划分条件 8、评分细则 9、申请书 1、前言 本标准的制定旨在加强博物馆质量管理,促进博物馆履行保护、诠释和推广人类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职责,提高博物馆社会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https://cgm.haut.edu.cn/info/1103/1657.htm
4.网络安全法中的网络安全规定和措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是如何划分网络安全级别的?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是中国为了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保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保障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促进信息化健康发展而设立的一项法律制度。该制度通过对网络安全等级的划分,明确不同等级网络的安全保护要求,从而实现对网络安全的有效监管。 https://blog.csdn.net/gmqqcsdn/article/details/139340583
5.村民文化范文12篇(全文)一、中国社会的一个新的关注点——村民自治中的政治文化资源 我认为村民自治就是在党的大政方针的领导下和乡镇人民政府的指导下,村民群众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认真思考并积极实施党的方针政策,实行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服务自己。简单说,自治就是由村民群众自己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政治文化是从一定思想文化https://www.99xueshu.com/w/ikey1dbdbii5.html
6.事故等级怎么划分的,法律的规定是什么事故等级怎么划分的?事故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四个等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https://law.iask.sina.com.cn/jx/sh/10fBe5LrbOgz.html
7.2024公路等级划分,公路等级划分及代号汽车热闻功能型等级主要根据交通量划分,考虑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流量。在中国大陆,公路分为五个等级: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和四级公路。这种分级体系中,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属于高等级,二级公路属于中等等级,而三级和四级公路则属于低等级。 法律分析:公路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 三级公路、四级https://www.saifu888.com/qcnews/26867.html
8.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报告(精选6篇)其次,商业银行以信息科技风险评价体系中的控制有效性四级评价指标作为事件,调查其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的控制情况。由于控制有效性属于收益类指标,故风险事件的发生频率从大到小依次分为五个等级,即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及很差。 最终,结合前两步得到的固有风险得分及控制有效性得分,结合中国银监会给定的指标权重https://www.360wenmi.com/f/filel305r9i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