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小课堂”第二十一期山东省人身保险业销售宣传行为负面清单

1.曲解或片面宣传已生效法律法规,如“保险公司不得破产”、“保险可避债避税”、“保险是不被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

2.宣传未生效的法律法规,如“遗产税将开征”;

3.捏造虚假政策信息或利用监管新政销售、炒停,如捏造“返还型健康险被叫停”、“部分重大疾病将被列为免责病种”、“监管文件要求,此类产品将停售”、“监管已发文,此类产品价格要上调”等。

二、关于公司股东、经营状况以及过往经营成果

1.在不符合实际的情况下,对公司过往业绩或保险产品作虚假或夸大表述,如使用“世界级”、“国家级”、“最高级”、“最有价值”、“最佳”、“最好”、“最强”、“最优”、“市场唯一”、“独一无二”、“史无前例”、“性价比最高”等极限词汇;

3.对外发布的公司信息不真实、不准确或与公司公开披露信息不一致,如合作项目、商业模式、战略规划、未来发展情况的不实描述、预期描述;

4.擅自利用学术机构、社团组织、专业人士等名义私自作推荐或片面比较,诱导消费。

三、关于印制、传播销售宣传培训资料

2.摆放、张贴、展示、放映、传播不符合规定的销售话术、宣传资料、培训课件;

四、关于招聘保险销售人员

1.以“某央企”、“某金融集团”、“某保险公司”等模糊主体招聘从业人员,承诺应聘人员签订劳动合同、有底薪、管理岗位,但实际上招聘的是无底薪的保险代理销售人员,签订的是保险代理合同;

五、关于同业诋毁

1.利用监管处罚信息、媒体负面报道、社会突发事件等,恶意贬低、诋毁其他保险公司、人员、产品、形象和信誉;

2.通过捏造、散布不实信息,恶意贬低、诋毁其他保险公司人员、产品、形象和信誉。通过恶意贬低、诋毁其他保险公司人员、产品、形象和信誉,诱导客户非正常退保、转保、投诉,破坏行业社会形象。

六、关于销售资质

1.接受未取得本公司《执业证》及代码(工号)的从业人员代理保险业务并向其发放佣金;

2.利用他人的执业证及人员代码(工号)“挂靠业务”、领取佣金;

3.假冒其他保险公司或金融机构销售人员进行销售,不出示本人《执业证》信息;

5.通过无合法资质的第三方平台、APP、“保险超市”等销售保险产品。

七、关于买保险赠礼品

1.以送实物、送礼金、送保险等方式诱导或误导销售,如“现场签单送好礼”、“赠送旅游名额”、“开户**元,即送好礼”、“额外赠送”、“附加险免单”、“送你一个*%的活期账户”、“买保险送礼品”、“买商品送保险”等;

2.以中奖、抽奖等方式诱导或误导销售,如“恭喜您,中奖了,现在买保险正是好机会”、“现在投保就有机会参加抽奖”等;

3.以保费打折、费用或佣金返还等方式诱导或误导销售,如使用“大红包”、“小红包”、“保费打折”、“价格特惠”、“即交即返”、“返还首期佣金”、“返利返佣”等用语。

八、关于赠送保险产品

1.赠送保险事项与监管要求不符,如赠送的险种不是意健险,赠送保险期间超过1年,每人每次赠送保险的纯风险保费超过100元;

2.赠送保险实际为附加万能险账户,如“买一赠一”、“买保险送复利账户”;

3.赠送保险次年需要重新购买,但未向消费者说清楚。

九、关于保险产品性质

1.混淆保险产品与其他金融理财产品,如使用“保本保息”、“保本高收益”、“复利滚存”、“年存**,固定返**”、“投资计划”、“最安全最稳健的理财产品”、“随用随取”、“开户”、“本金”、“利息”、“存入”、“储蓄”、“攒钱”、“取钱”、“返本”、“活期账户”等用语;

2.混淆保险产品的开发主体,如使用“银行和保险公司联合推出”、“银行推出”、“银行理财新业务”、“合作开发产品”、“银行存款”等用语。

十、关于保险产品责任与收益

1.未按合同条款说明保险责任,曲解或夸大保障范围,如“什么都能保”、“什么都能赔,花多少报多少”、“社保不报我全报”;

2.以历史较高收益或保险合同未确定利益承诺保证收益,如“保底2.5%,现在5%”、“年收益5.5%,稳赚不赔”、“有保底,结算高”、“保证收益5%”、“收益率不低于4.5%”

3.夸大保单质押贷款(含保单借款)功能,以保单质押贷款为噱头诱导客户购买保险,未如实介绍还款周期及借款金额计算方法,如“随用随取”;

4.使用比率性指标把本公司保险产品收益与其他保险公司产品或银行、国债等其他金融产品收益进行简单、片面的比较,如“分红远远高出银行同期利率”、“分红高,还有保障,这样的产品哪里去找啊”、“分红加生存金,合起来比银行利息高”、“结算利率远高于*年期国债利率”、“我的工资放这里,比存银行都划算”;

5.未严格按照高、中、低三档进行红利演示,片面强调高收益,未介绍分红险红利分配的不确定性、万能险最低保证利率之上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投连险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及初始费用扣除情况;

十一、关于炒停与限购

1.基层机构、销售团队或销售人员擅自宣称产品停售;

3.炒停期间宣称该产品是最好的,新产品推出后宣称新产品更好;

4.以产品停售为由进行宣传销售,使用“停售”、“下线”、“退市”、“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仅此一天”、“最后*天”、“抓住最后机遇”、“今天不买,明天就涨价”、“领导审批才能买”等用语。

5.以限时限量购买为由进行宣传销售,使用“秒杀”、“全国疯抢”、“限时限量”、“抢购”、“特供”、“只卖*个亿”、“卖完即止”、“刷押金占名额”、“先刷押金,我替你垫交保费”等用语。

十二、关于隐瞒事项

违规情形示例:

1.出单前未向投保人提供保险条款;

2.未在投保前就责任免除、免赔额、赔付范围、赔付比例、赔付限额或保险金额、豁免保费(增加)等事项进行提示说明或提供准确信息(增加);

5.未向消费者介绍保险期间、缴费期限、宽限期、保费组成、每年缴费日、缴费方式、现金价值及费用扣除情况;

6.未向消费者介绍不按期缴费可能导致保单失效的后果,如失效期出险不承担保险责任、附加险需要二次核保,失效超过两年保单可能永久失效等;

7.未向消费者介绍二次投保可能需要面临加费或再次核保,或隐瞒短期医疗险停售后的不可续保风险,如“保证续保”、“可保到99岁”;

8.未向消费者介绍保单贷款的限额或不正确介绍保单贷款的限额,未向消费者介绍生存金领取条件;

9.投保时销售人员诱导消费者不如实填写职业类别,如填写为低风险类别;

10.投保时向消费者介绍保险可“随存随取”,实际上中途退保有损失;介绍保险任何事故都能赔,与合同约定的保险责任范围不符。

十三、关于不当引导

1.诱导投保人不如实填写健康问卷,如使用“生病不用告知,这样对你有好处”、“有病也能赔,我帮你搞定”、“你看起来挺健康的,全部选没有就行”、“想不起来了就填否”、“我来帮你勾选”等用语;

3.诱导投保人敷衍应付录音录像,如只挑个别环节录,未体现投保人阅读条款或销售人员向投保人讲解的过程等;

4.销售人员出于个人利益,诱导、唆使投保人为购买新的保险产品终止原保险合同;

5.销售人员出于个人利益,弄虚作假,忽悠投保人说可以将其在A公司购买的保单转移到B公司,其实是该销售人员跳槽到B公司后将投保人的保单退保又重新在B公司投保。(新增内容)

十四、关于代签名、代抄录、代回访、代体验

2.销售人员本人或教唆他人代替投保人抄录新型人身保险产品风险提示语句、代替投保人接受保险公司各类回访、代替客户进行体检等;

十五、关于违规使用客户信息

3.擅自发布或转发涉及保险消费者个人隐私的信息。

十六、其他违规情形

1.销售地下保单;

3.长险短卖、期交趸做;

4.未经批准,在小范围“饭局式产说会”上介绍保险产品给不特定客户;

5.向客户宣传非保险理财产品;

6.过度宣传商业保险功能、贬低社会保险;

7.不得参与非法集资、民间借贷、传销等行为。

8、政府、司法机关、金融监管机关等规定的其他违法、违规行为。

THE END
1.民法典买卖合同课件.pptx民法典对买卖合同调整范围买卖合同的成立需要满足以下要件: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成立要件依法成立的买卖合同,自成立时生效。除非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否则买卖合同一旦成立即对双方当事人产生法律约束力。效力买卖合同成立要件及效力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69266613.html
2.第八章民事法律行为民法总论课件,二、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一)单方法律行为、双方法律行为与多方法律行为,或者:单方法律行为与多方法律行为(包括契约和共同行为),(二)有偿法律行为与无偿法律行为,(三)诺成法律行为与实践法律行为,(四)要式法律行为与不要式法律行为,(五)主法律行为和从法律行为,(六)独立法律行为和辅助法律行为,(七)物权行为http://m.zhuangpeitu.com/article/253332156.html
3.5.1民事权利与民事义务公开课经管文库(原现金交专题二十八 全品听课手册99页 民事权利与民事义务 读默(教师灵活确定)1.国际组织的主要特征2.联合国https://bbs.pinggu.org/thread-13133642-1-1.html
4.思想政治第一单元《第一框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课件X;民事法律关系三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李某某摔伤案裁判结果;典型义;案例启示;;平等;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小结;第一课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 第一框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 答疑;(1)民法典第五十七条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第一百https://m.book118.com/html/2024/1212/5141201300012011.shtm
5.法律行为要件与民事行为能力解析51CTO学堂本次讨论的核心在于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和生效要件,以及自然人和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成立要件包括当事人、意思表示和内容,而生效要件则涉及行为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的真实性以及是否违反法律或公序良俗。通过一个六岁小朋友想要用房子换玩具的例子,说明了成立要件https://edu.51cto.com/video/69650.html
6.法理学导论要点(中国政法大学)9篇(全文)26、法律的时间效力:是指法在何时开始生效,何时终止效力,以及法律对其颁布实施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有溯及力的问题。生效方式包括公布之日起生效;具体规定本法的生效时间;比照其他法律;自试行之日起生效;到达之日起生效。废止方式包括:新法取代旧法;新法宣布之日旧法失效;有效期届满;宣布废止;历史任务完成自行失效。https://www.99xueshu.com/w/filehicf9mbb.html
7.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经济法doc大学课件预览第八条 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 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 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 第二章 合同的订立 第九条 当事人订立合同,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 民事行为能力。当事人依法可以委托代理人订立合同。 http://read.cucdc.com/cw/84279/101541.html
8.《民法学教程》课件表达当事人的真实意愿合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主体资格形式要件参与民事法律行为的当事人必须具某些重要的民事法律行为需要遵守备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特定的形式要求,如法定书面形式等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生效条件效力分类12民事法律行为需满足成立要分为有效、无效和可撤销三件后才能生效发挥法律效力种不同的法律效力https://www.yxfsz.com/view/1866029191302057986
9.第一章经济法基喘济法课件照法律规定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形式有效要件实质有效要件 4.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法 律行为 (2)附期限的法律行为 这是指在法律行为中指明一定的期限,把期限的到来作为法律行为生效或终止的依据。(1)附条件 的法律行为 这是指在法律行为中指定一定的条件,把该条件的成就http://www.360doc.com/document/24/0627/16/79930059_1127287783.shtml
10.《行政法学》课件第六章几种具体行政行为介绍第六章:几种具体行政行为介绍 ?一、具体行政行为的概念 ?指行政主体为实现行政管理目标和任务,应行政相 对人申请或依职权依法处理涉及行政相对人的权利 义务的行政行为 ?二、行政征收 ? (一)概念、特征 ?行政主体根据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 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向行政管理相对人 强制地、无偿https://doc.mbalib.com/view/3d2269a19b7c32ff1324f532fc1db948.html
11.合同法依法成立生效的合同具有如下法律特征: (一)合同是平等主体间所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 (二)合同以发生一定民事后果为目的 应当说明的是,《合同法》第2条第2款规定:“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此项规定的立法意图并不在于界定民事合同的内涵,限定民事合同的外延,而是在于限制《合同法https://www.zikao365.com/demo/flb/three/c504187/
12.厦门国家会计学院远程视频教育平台如您的行为构成根本违约的,国会院可查封您的账户,终止向您提供服务。 【处理结果公示】国会院可将对您上述违约行为处理措施信息以及其他经国家行政或司法机关生效法律文书确认的违法信息在远程教育网平台上予以公示。 5.3赔偿责任 如您的行为使国会院及远程教育网平台遭受损失(包括自身的直接经济损失、商誉损失及对外https://online.xnai.edu.cn/xmnai/mobileAction.action?method=detail&id=604
13.原则性规范具体规定权利和义务及其法律后果的行为准则,确立的就是A. 债权转让行为必须通知债务人,才对债务人生效 B. 债权转让行为必须在信贷征信机构办理登记,才可以对抗第三人 C. 债权转让时,如果该债权上有担保,那么B. 履行义务必须采用作为方式 C. 遵守法律首先应当遵守宪法 D. 不能只享受权利不履行义务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参考解析: 错误 AI解析 重新https://www.shuashuati.com/ti/5b408b1ec17747c28986397f9fca846a.html?fm=bd385bead04a2ea172b465c6bfbd028e69
14.[国家法律法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七条 党组织和党员违反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违反党和国家政策,违反社会主义道德,危害党、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依照规定应当给予纪律处理或者处分的,都必须受到追究。 重点查处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收敛、不收手,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案件,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https://www.ccdi.gov.cn/fgk/law_display/6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