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作者(12页)

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作者:张晋藩(笔记)

第一章引礼入法礼法结合

1、礼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内涵,在其发展中不断的改造旧习俗,适应新秩序,因而是

一个充满新旧斗争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渐进、因袭变革的过程。

2、周公制礼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尊尊”和“亲亲”,尊尊为忠,亲亲为孝,前者旨在维护军

权,所谓“国无二君”;后者旨在维护父权,所谓“家无二尊”,这种政治与伦理相统一的理

论,就是新形势下礼的思想基础。

3、礼由体现原始社会习俗的带有宗教性质的仪式,发展成为以国家权力为后盾的、由法律

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是氏族原始民主制解题、阶级社会形成的产物,它反映了人类社会文

明的进步。另一方面,礼的产生又是和父权的一夫一妻智家庭的建立攸关的。

4、关于礼的作用,综括古人的论述与历史的实际,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人与禽兽,文明与野蛮的分异点

(2)别贵贱,序尊卑

(3)经国家,定社稷

(4)规范行为的指南,评判是非的准绳

5、礼是区分贵贱、尊卑、亲疏的标准,它是以因人而异的等差性,或特权性为特征的,它

的作用就是论证等差的秩序和结构的合理性,并使之固定化、永久化,于是礼的政治哲学的

色彩更加浓厚了。不仅如此,源于宗法伦理关系的礼,又存进了新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形成和

新的父子、夫妻关系的建立。礼所肯定的伦理纲常,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状态与思维方式,

成为中国古代一种理想的价值取向。但也不可避免地禁锢了人们的自然本性,以致会心甘情

愿的为礼而牺牲。

6、礼的长期统治造成了中华民族崇古尚祖的保守心态,使得礼制文化成为巨大的历史惰性,

严重障碍了社会改革,即使是勇敢地有作为的改革家,也被迫借祖宗先王之名,以减少改革

的阻力,康有为便借托古改制为变法维新作掩护。

7、引礼入法

第一,从儒法对立到儒法合流

经过战国,秦至两汉,作为差别性行为规范的礼,逐渐与公允性行为规则的法交融渗

透,以致河流。礼法河流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1)封建大统一国家的需要;(2)经过一千

多年的统治,使统治者有可能立足现实,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外儒内法”就是汉初统治

者综合儒法两家之长的精彩概括。外儒佯宽,内法实猛,外儒内法就是宽猛相济的一种表现

形式;(4)儒法两家学说不仅同源,在为现存政权服务的政治目的上也是相通的。

第二,引礼入法的途径。

(1)总结秦亡的教训为引礼入法制造舆论

(2)通过参与立法和注释现行法律,输入礼的精神

8、唐律无论结构、内容均已蔚为大观,礼与法的结合也臻于成熟和定型。可以说一整套体

现封建宗法等级思想与制度的礼,基本上法律化了,以致“一准乎礼”成为后世对唐律的基

本评价。

9、综括唐律所表现的立法关系概述如下:

(1)礼指导着法律的制定

(2)礼典、礼文直接入律

(3)定罪量刑“于礼以为出入”

(4)礼法互补,共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其具体表现为:第一,礼侧重于

预防犯罪,即导民向善,所谓“紧于将然之前”;法侧重于惩罚犯罪,即禁人为非,所谓“禁

于已然之后”。第二,以礼的规范弥补法律条文的不足。第三,礼主刑辅,综合为治。

10、礼的等差性与法的特权性是一致的,礼法互补,以礼为主导,以法为准绳;以礼为内涵,

以法为外貌;以礼引民心于隐微,以法彰善恶于明显;以礼夸张恤民的仁政,以法渲染治世

的公平;以礼为法减少推行法律的阻力,以法明礼使礼具有凛人的权威;以礼入法,使法律

道德化,法由止恶而兼劝善;以法附礼使道德法律化,出礼而入刑。凡此种种,都说明了礼

法互补可以推动国家机器有效地运转,是中国古代法律最主要的传统,也是中华法系最鲜明

的特征。

第二章以人为本明德慎行

1、先秦时代的重民思想,经过儒家的提炼和升华,终于演绎成以人为本的价值理论,其成

熟的形态和标志就是儒家思想体系中“仁学”的创立,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由神本位向人本位

过度的里程碑,也是中华民族性格早熟的重要表征。

2、过程:

(1)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

(3)在天人合一的关系中,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在儒家的思想中仁义礼智是与生俱来的,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人生的目的就在于实

现人之所以为人的道德标准,人生奋斗的主要过程就是通过自我修养成为社会的道德楷模,

然后推己及人,达到“泛爱众”、“天下归仁”的理想境界。

THE END
1.清季变法下的立法转型从传统君主制的律令转型为近代立宪下的法律与命令 在概念变迁和观念更新的背景下,清季变法以立宪为中心,建构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近代规范体系。以当时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的《大清新法令》(包括1901-1908年的《大清光绪新法令》和1909-1911年的《大清宣统新法令》)这部晚清规模宏大、最具有代表性的立法汇编为例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8082639147338294&wfr=spider&for=pc
2.余盛峰:近代中国“法律渊源”中的“习惯法”法律知识大全但是,对于日本人翻译与创制“习惯法”的强调,也可能忽略了中国自身在创制法律新词过程中的主动意识。在近代中国法律语词翻译史中,研究者已经修正了日本人具压倒性力量的传统判断,正如崔军民指出的,通过采用“类词缀化”这样一种语言技术,中国人取得了以“某某法”、“某某权”这样的构造创造新词的能力,并形成一个以http://fw.mwfw.cn/fw/242798.html
3.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第四版)2024pdfepubmobi电子书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第四版)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著者简介 张晋藩,1930年出生,辽宁沈阳人,现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名誉院长。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首届“国家与法权历史”研究生专业毕业。1952年至1983年先后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https://onlinetoolsland.com/books/34885421
4.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第二版)张晋来自5051954257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第二版)-张晋藩著-【法律电子书、书籍类】 中国担保法律法规汇编及案例精选-【法律电子书、书籍类】 执行规范理解与适用(增订2版)(上册+下册)-【法律电子书、书籍类】 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与审判指导-【法律电子书、书籍类】 https://weibo.com/5051954257/N8lvW9ucq
5.中国法律史讲义pdfepubmobitxt电子书下载2024中国法律史讲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法律史讲义》以中国历史上的法为脉络,以“治吏”思想为视角和宗旨,专题式地描述了传统中国贵族法制、帝制法制的不同形态内容,以及近代向民主法治转型的艰难探索历程。本书内容不局限于传统法制史的律典刑制,更涵盖了从官制,礼制,学制等一https://windowsfront.com/books/12309099
6.《中国的近代转型与传统制约(增订版)(精)/论世衡史丛书》简介全部商品分类 图书 电子书 童装童鞋 正版教材 特色书城图书>历史>中国史>中国通史>中国的近代转型与传统制约(增订版)(精)/论世衡史丛书 分享 收藏商品 中国的近代转型与传统制约(增订版)(精)/论世衡史丛书 作者:杨天宏|责编:冯珺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时间:2021年03月 http://product.dangdang.com/11042569345.html
7.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豆瓣)《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是法学权威张晋藩先生撰写的一部上乘之作,全书从多角度研究和剖析了中国法律的悠久传统,极大地丰富了对中华法系的认识,并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阐述了近代法律的转型,为读者提出了中国法律古今的脉络。 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的创作者· ··· 张晋藩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75919/
8.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张晋藩著《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从多角度研究和剖析了中国法律的悠久传统,极大地丰富了对中华法系的认识,并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阐述了近代法律的转型,为读者理出了中国法律古今的脉络。 本书将法律制度与文化和历史人物的活动与重大事件叠现,探讨法律传统特征,具有强烈的历史真实感和可读性。 http://www.queshu.com/book/11157190/
9.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研究中国法律传统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认识法律如何在发展中不断完善自己,以及它在社会的进步当中所处的位置和价值,从而把握法律发展,借以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的主动性。传统决不意味着腐朽、保守;民族性也决不是劣根性。传统是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只能更新,不能 除,失去传统就丧失了民族文化的特点,就失去了前进的历史与https://www.dushu.com/book/10159071/
10.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作者张晋藩,2009年由法律出版社出版,此书是法学权威张晋藩先生撰写的一部上乘之作,全书从多角度研究和剖析了中国法律的悠久传统,极大地丰富了对中华法系的认识,并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阐述了近代法律的转型,为读者提出了中国法律古今的脉络。 https://baike.sogou.com/m/fullLemma?g_ut=3&lid=63477449
11.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pdf百度云网盘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pdf 信息来源:网络 分享网友:4045129993 文件大小:17.6 MB 分享时间:2013-11-28声明&链接 请认真阅读以下说明,您只有在了解并同意该说明后,才可继续访问本站。1. 本站唯一网址为( pansoso.com ),除此之外其他一切网站、公众号、App、小程序、交流群等均与本站无关。2. 全站链接通过https://pansoso.com/b/729367/
12.中国传统法律的近代转型研究中国传统法律的近代转型研究,传统法律,近代中国,法理,转型,法律国际化,法律人才,法治建设,与从封闭、宗法、专制的传统社会到开放、民主、法治的现代社会的社会转型相适应,法律在近代实现了从传统的“礼法合治”到近代法制https://wap.cnki.net/lunwen-2005151307.html
13.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TheTraditionandModern法制史--中国--近代 评分: 加入暂存架 豆瓣内容简介: 豆瓣作者简介: 馆藏信息 课程参考书 其他电子资源 附件信息 馆藏部门 物理位置 图书条码 索书号 登录号 卷期 状态 馆员代借 北法律图书阅览室(后二、三层) 北后二三楼 1010688 D929/Z272/=3 1010688 在架可借 馆员代借 北法律图书阅览室(后https://libi.nwupl.edu.cn/bookInfo_0100063678.html
14.近现代社会范文12篇(全文)[注意:不是“最早的”。];1897年,上海创办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联系照相、电影等相关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即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性的服饰领域:出现了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的共同流行; 饮食文化:西餐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国人的餐桌;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7f8713cd.html
15.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通用8篇)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通用8篇) 篇1: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之路 黄思凌 北京时间7月25日上午消息,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今日发布《中国的数字化转型:互联网对生产力与增长的影响》报告,报告指出,2013年,中国的网民规模持续增长,互联网正在从根本上重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4uk739w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