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听听那冷雨》说课稿(精选11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上册语文《听听那冷雨》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说教材

1、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文中的重要词语,学习作者纵横驰骋的联想方式的运用。

能力目标:

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德育目标: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体会语言美的同时陶冶情操。

3、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

我凭主观臆测,认为之所以在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之外,选择了本文,是因为余光中的散文开拓了现代新散文的意境。在他的文中现代的小说、电影、音乐、绘画、摄影等艺术手法都被拿来丰富作者的感性世界。在本文中更是淋漓尽致地将各种感官的感觉联系在一起,使形象在奇妙的联想中得到凸现。所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冷雨,变得无孔不入,连同那情思一起在“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的通感中产生了一种朦朦胧胧的新感觉。读者也被带入了“连思想也都是湿润润”的意境之中。

本文的结构特点是:

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书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的沧桑,但那种家国之思却永远都不会改变。

关键:分阶段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对作品进行鉴赏,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鉴赏方法的概括、提炼和积累。

二、教法、学法的阐述

涵泳法。读者沉潜到作品的深处,对作品进行整体的反复的感受和体味,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审美韵味的把握。开放所有的感官,做到眼观其文领略其视觉美,口诵其声领略其音韵美,心惟其意领略其情理美,因此其审美体验是多维立体的。在对本文鉴赏的起始阶段里、感性阶段中,同学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采取较灵活的方式,或闭目品味,悉心感受;或击案叹服,盛赞“名篇”;或声情并茂,高声吟哦,逐步进入阅读感受阶段,体验品味阶段,领悟判断阶段……鉴赏散文的意境美、细节美,鉴赏小说的情节美、环境美和人物美,都可以通过涵泳品味获得对作品美感的把握。

美读法。在初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有声有色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关键要做到情随声出,声情并茂。学生可以通过语音轻重、高低、长短的把握,“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叶圣陶语),曲曲传达出作品蕴蓄的美感。《听听那冷雨》如琵琶曲般顿挫峭拔,非常适宜于涵泳、美读。

三、教学过程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过程:导入,作者介绍,检查预习(读音、字型练习),解题,内容解析(朗读全文、分析具体语言),内容小结、重申主题(总结本文的同时与前文加以比较)。

人的类属性认知特点:人类的认识总是依循着从“个”到“类”的过程。(指导性原则、互动性原则、层递性原则、心因性原则、操作性原则)

①教育社会的互动与角色定位。通过共同研究、讨论、探究促使师生双方都获得发展。

②认知过程和认知策略的发展性教学。将传统意义的传承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掌握类属化学习策略与方法。

③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肩负经典文化传承重任的同时,通过认识、研究、探索等学习活动发展传统文化,创造适合于未来时代的新文化。

④教育应使每个人都能利用种种信息,收集、选择、整理、管理和使用这些信息”。——《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2、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

①学生朗读《听听那冷雨》:注意声调和节奏。全篇以抒发游子思乡之情为主,朗读时语气宜气短声细为主,语调宜升降曲折为主;在快、舒缓节奏中,适当加入沉稳、强疾节奏。

②学生分组讨论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深入理解作品蕴藉的意境美;总结时,老师可在旁加以点拨。

③口头讨论或以文本形式,比较、总结《荷塘月色》和《听听那冷雨》的境界。

④课后同学自行出份有关课内字词的练习,交换考核。

⑤写作实践:根据本文内容以《我心中的冷雨》为题,仿写一段有关“雨”的短文。

3、重点、难点处理:主要以同学讨论、老师适时点拨的方法。

5、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分析:

因为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应抓住最突出的特色,精研细思,从而积累知识,培养学生对美的领悟能力。所以本课的学习重点我拟定为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而后者也是难点。基于此,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余光中作品中浓浓的家国之思。

2、通过品味“听雨”部分,集中体会余光中笔下“雨”的美及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

1、突出朗读的作用,通过朗读仔细品位文本诗性的语言。

2、运用启发、提问、拓展、思考、讨论等,让学生体会余光中先生那浓浓的家国之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涵咏品味中,培养学生对祖国、家乡以及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意境,鉴赏语言。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思想感情。

三、说学情介绍

四、说教学方法

“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用以下方法:

1、诵读法

设计依据:诵读是鉴赏散文绝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诵读感知内容,品味语言,能更好地体会作者通过颂扬豆腐所抒发的情感。

2、发现、感悟法

余光中先生的散文以其独特的体验,浓浓的乡思,淡淡的乡愁,拨动着读者的心弦,表达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引导学生通过发现、体会文中精彩的语言与意境,来感受他的创作特点。

3、积累探讨法

五、说教学思路

六、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配合音乐带感情导入本节课文:1974年春寒料峭的台北,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有一位诗人穿梭在厦门街的长巷短巷,潇潇的冷雨打在伞上也滴落在他心里。《听听那冷雨》表现出的`是他漂泊半生的无限感慨,更有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绵绵乡愁,这就是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听听那冷雨》。(组织优美语言直接导入课文)。

2、美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朗读课文

雨中穿巷(现实)——→雨之浮想(想象)——→梦醒回家(现实)

3、品读课文,领略本文的语言艺术

(2)根据题目,应抓住听雨来重点研读。因此要求学生精读课文5——10自然段。我准备示范研读第5段,其余4段要求学生按小组汇报研读成果。第5段可设计如下问题:在哪里听雨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所运用的表达手法理解化用蒋捷《虞美人听雨》: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诗人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请分别将它们写出来余光中为什么要引用蒋捷的这首词呢结合选段谈谈你的看法。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地方化用了诗词设计这几个问题目的明显,就是老师给出理解第5自然段的线索。在回答最后一个小问题时,考略到学生知识储备,不要求一一答出诗句出处,教师可适当讲解学生不知道或者不懂得的诗句。

(3)学生分组研读6——10段,指出各段里体现的情感以及所用的表现手法

4、设疑讨论,领会情感:

上个环节体会了优美的语言,从这些优美的语言中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应该体会到作者对雨的赞美,进而升华到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更有对现实、对人生的深入思考

5、内容小结,重申主题

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书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的沧桑,但那种家国之思却永远都不会改变。

6、布置作业:

余光中用一场冷雨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凄凉缠绵的思乡之情。他满怀的愁绪可曾勾起你的一丝感伤呢其实,人人心中都有冷雨,比如说,“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煜心中的冷雨,表达了深切的亡国之恨;“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心中的冷雨,表达了他对妻子深深的悼念之情;而“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辛弃疾心中的冷雨,抒发的是他心中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那么,你心中的冷雨又是什么呢以“听雨”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

说教材

《听听那冷雨》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选为“山水神韵”,作者从大自然的景物中获得心灵的韵味。本篇承接着上文《赤壁赋》古文的经典,开启着下文《再别康桥》现代诗的浪漫,是一篇富含神韵的散文。

说教法

说学法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诗人余光中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着自己心中的冷雨,也听着看着嗅着这冷雨,有人说他的语言晦涩难懂,有人说他的语言典雅深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语言,看一看你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教学过程:

(一)余光中的语言之所以难懂是因为他语言带有诗的特质,走近看实际就是借助了一定的手法,那么他都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呢?又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找典型的句子来说明写作特色及表达效果

1、长短句的运用

长句:①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

②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长句一气呵成,连绵不断,表达了丰富的内容,仿佛如歌的行板

短句: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短句参差跳跃,简洁干脆,具有珠落玉盘的效果

2、叠词的运用

①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

——五处叠词形象地描述着春雨的绵绵,烘托着作者乡愁的缘起

②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

——这里三处用叠词,把听暴雨的感觉写的逼真细腻,把内心的凄楚也烘托得恰如其分

③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

——轻轻重重轻轻,叠词一用,雨的音乐感顿生,使读者似乎能听到雨敲打在瓦片上的声音

总之,大量叠词在《听雨》中很好地起到描述感觉、暗示心绪的作用,具有音乐美和绘画美。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拟人、比喻、通感、对偶、排比

①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明确:比喻,整个中国的近代史以及如今未能统一的现状都给人一种凄冷的味道,不能让人释怀。

②“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明确:比喻、拟人化的手法,将朴实的事物写得具体形象可感,写出了雨天的情趣

③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

明确:用通感的手法,听觉通触觉,让读者感受到雨声听起来温柔而舒适,富有美感。

④杏花。春雨。江南。

明确:独词成句,强调突出,引人注意,引人思考。作者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家国之思,赤子之情

4、化用诗句,韵味十足

默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引用或化用了古诗的句子,化用的作用是什么?(小组讨论)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姜夔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王维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回到台北,世人问起,除了笑而不答心自闲、故作神秘之外,实际的印象,也无非山在虚无之间罢了。

云缭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由来予人宋画的韵味。

选择典型句子分析:

(1)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姜夔

回扣原文,作者引用这些古诗句目的是什么?

明确:借对中国风景、中国山水的赞美,表现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而传达出对大陆的眷恋

(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李清照

余先生是以怎样的心情想到这首诗的?

明确:凄凉,凄美,凄楚乡愁

(3)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不同的年龄听雨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明确:少年年幼无知,在灯下听雨,听故事,温馨。中年漂泊异乡,沧桑。老年是面对的是国家的分裂,浓浓的伤感。听雨也就是听人生。

(二)写作特色总结

小结:余光中的文化内涵相当深厚,他的.这篇《听听那冷雨》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并将原汁原味的唐宋诗歌化用在课文之中,却丝毫不给人以斧凿之感,相反,它能引领我们自然进入古典的情境,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一起品味了雨的味道,观赏了山水中雨的风景,聆听了雨的声音,充分感受了雨的意境,体味了一位漂泊在外却对祖国文化情有独钟的古稀老人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与热爱之情。

(三)作业:

拓展阅读:余光中作品《从母亲到外遇》、《当我死时》

“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我对朋友这么说过。

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不但是那片后土,还有那上面正走着的、那下面早歇下的,所有龙族。还有几千年下来还没有演完的历史,和用了几千年似乎要不够用了的文化。

——《从母亲到外遇》

(四)备课反思:为何这样设计的考虑

1、课文特色:

余光中散文的重要主题是他在诗歌中反复吟唱的乡思乡愁、故国之恋。《听听那冷雨》是一篇诗质的散文,作者调动了听、视、嗅等多种感觉方式,将少年生活的回忆、古诗画的意境和现实观感等汇聚在一起,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描写,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通过中国古典诗词在文中的化用表现了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依恋和赞美。

2、教学目标:

基于本文的特色,我对这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重点品味“听雨”部分,体会余光中作品中浓浓的乡思乡愁;

(2)从写作手法角度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3)从本文化用的中国古代诗词中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赞美、对大陆的眷恋

3、教学重点:

突出朗读的作用,通过有感情地朗诵、鉴赏本文诗化的语言,使学生深入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

4、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朗读讨论交流

三、说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一)导入

对于这篇课文的导入,我先以余光中的三句名言“我的血系里流着一条黄河的支系”、“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来引出余光中这个人,接着与学生回顾初中的旧知识——曾经学过的余光中的一首诗《乡愁》并与学生一起背诵,让学生对余光中作品中的思乡之情有一个深刻的印象,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为学生后来对这篇散文情感的理解埋下伏笔。

(二)整体感知

听朗读录音思考

1、全文12段,题目是《听听那冷雨》,哪些段落直接写了雨景(听雨),哪些段落没有直接写雨?

写雨——1、3、5、6、7、9、10、11、12

未直接写雨——2、4

2、未直接写雨的段落又写了什么呢?

学生集体朗读讨论后做答

第2段写中国的文字

第4段写美国丹佛他山的景象

3、这些段落既然没有写雨可以删去吗?

第2段是写文化中的雨(“美丽的中文不老”“一个雨字”)

第4段由美国的景象联想到台北、中国的雨情雨韵,初看不是写雨,而实际是处处写雨,不能删除。

4、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些地方哪些时代的雨?

(三)研读探讨

1、快速阅读,请学生从听雨的这些段落中找出你觉得写得较好的能够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从修辞和情感角度赏析(可分组讨论交流)

典型句子赏析:

第一段:

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祖国大陆,只有雨成为海峡两岸间的联系

第三段:

①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

——诗一般的短句中,充盈着欢乐与舒畅的情韵

②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林沐浴之后特有的腥气,也许那尽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

——从视觉、嗅觉、味觉中感觉雨的美:迷离、清新怡神、清醇本真的美

第5—11节是全文写听雨的主体部分,写作者自己一生听雨的辛酸感觉

①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

——化用蒋捷的词《虞美人》,用意在于作者处境和蒋捷相同,都是饱经风霜,面对潇潇冷雨,想到自己的一生,用听雨来概括自己的人生,发出悲欢离合总无情的感慨。作者命意于冷雨,把思念大陆凄迷的感觉,诗化为“风吹雨打”的漂泊人生。

②王禹偁在黄冈,破如椽的大竹为屋。据说住在竹楼里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而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

——内心向往自由,期盼回大陆听那古老的音乐,这是比照自己内心的落寞孤独。

③“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采用拟人,抒写内心的灰暗惆怅

④但不久公寓的时代来临,台北你怎么一下子长高了,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

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找。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台北的雨,因为遭遇无瓦无树的公寓时代,已经没了雨的音韵,成了黑白的默片,反衬自己身处异乡内心的疼痛。

第十二段:

①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

——以三个问句,反复强调他已等待很久,

②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

——与开头呼应,从听雨联想到雨巷的情境。“等他回去”是诗人心欲回归的苦想与苦苦等待,这是一个既无法实现又挥之不去的望乡的梦,奈何一个愁字了得!

③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作者用这三句话结束全文,把梦碎难圆、此梦绵绵无绝期的.痛觉写到了极致。

明确:“听听那冷雨”中的“冷”,字面上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的外在感受,内在的“冷”则是作者远离祖国大陆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作者在最后一节写到听不到雨声,作者的心中是失落的,其实更是为25年没有回到祖国感到深深遗憾和感伤。

补充材料:在课件上放出余光中先生的两段语录,和学生一起朗读出来,

“在二十一岁那年离开大陆,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我的好朋友都忽然不见了,然后我投入一个陌生的地方,要重新来过。而且一个人到了二十一岁,记忆已经很多了,所以这件事情念念不忘,成为我的一个心结,一个中国结。”

“乡愁是根深蒂固的人之常情,但不完全由地理造成。一个人多年后回到故乡,仍然可能乡愁不断,因为他所熟悉的故乡已经改变了。我当年离开内地:掉头一去是风吹乌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这乃此生最大伤痛。幸好那时我已21岁,故土的回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唐魂魄。”

这两段语录很明白地坦露出了余光中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让学生更加了解余光中这个人,贴近他的内心世界,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作者于这篇散文中所蕴含的真情实感。

(四)课堂小结:

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书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的沧桑,但那种家国之思却永远都不会改变。

说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说重点难点:

说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知道,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方自己的故乡,故乡之于我们,就如同母亲一样。曾经爱过,就永远爱过,永远不能忘怀。尽管可能会因为岁月的漂泊而变得沧桑,但那曾有的思恋,却永远不会改变,因为它藏在心的深处,时不时的浮上来,温暖我们一生的梦。那么在这种思恋中再加上一点雨呢?一点冷冷的雨,又会怎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余光中的“冷雨”中,寻找那一份久违的感动。

(二)作者介绍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之后,就一直在、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其实,我们对余光中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就学过他的一首诗——《乡愁》(投放课件)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乡愁》中,作者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比如邮票、船票、坟墓以及那一湾浅浅的海峡,表达了他与大陆母亲的割舍不断的牵挂。这是他的诗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这篇散文,看一看里面又包含着怎样的一段情缘呢?

(三)夯实基础,检查字词

惊蛰仓颉氤氲米芾羯鼓寒濑惊悸淅沥滂沱

揪(揪住)锹(铁锹)啾(啁啾)愀(愀然)

(五)总体把握,有的放矢

(六)内容解析

明确:以雨开头,告诉我们,有时虽然可以暂时排遣心境,但是那分游子思乡的牵挂却是无处不在的。他也想家啊。

2、下面就需要大家的思绪跳一下了,看第二段前六个字,跳到了哪里?()这一段作者写了现实中的雨吗?(不是,而是写了与雨有关的字。其实我们汉字是世界上表意最丰富的一种文字,比方说这里的霜雪云霞的美丽,雷电霹雹的骇人。在这里作者就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比如“磁石一般的向心力”)

3、那么就让我们来听听那冷雨吧。读第三段找出里面表现雨的感性的句子。“空蒙而迷幻”是视觉;“薄荷的香味”、“淡淡的土腥气”是嗅觉;“冷”是触觉。讲了女性的雨,而女性又是最感性的,是一场多情的雨。

4、我们在看看其他的地方是否也给了作者同样的感觉呢?于是作者又写了美国。让学生迅速阅读第四段找出描写美国西部,落基山美在哪里,并思考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此处写了美国西部多沙漠,干旱,落基山胜在石,在雪,在红的土,白的云。虽然这里很美,但是毕竟是在异国他乡,他的心是漂泊的,是没有寄托的,只有当他的脚步站在中国的土地上心里才觉得踏实。只有那种“白云回望合,清霭入看无”的境界才属于中国,这里用美国反衬出“云气氤氲,雨气迷蒙”的情调,又一次回到了我们中国。而且讲到了米芾父子的山水画,只有这种情调才更像我国的山水画,才更有古中国的情韵。这里作者有一次借传统文化表达了对大陆的眷恋。

5、如果上面四段主要写了雨的视觉和嗅觉,那么下面的部分将主要写到“听雨”。(找学生阅读第五段)回答问题:

(1)从听觉上来说,作者听出了什么?

明确:首先是美感,然后听了“疏雨滴梧桐”和“骤雨打荷叶”是一种凄凉、凄清、凄楚。岛上听雨则多了一层凄迷。

(2)这两种感觉是否相同呢?

明确:不同。凄迷更多了一种怀乡之痛在里面。

(3)作者写到了少年听雨,中年听雨和白头听雨实际上表明的是什么?

明确:其实作者听雨,何尝不是听得人生呢,这三个阶段给人的感觉一定是不相同的,少年时候,年幼无知,在灯下听着雨声,听着故事,给人一种温馨,中年听雨,一个“客舟”表明了那种漂泊异乡的沧桑,老年听雨在僧庐下,却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国的分裂状态,心中多一种浓浓的伤感。

(4)思考最后一句话“窗外在喊谁”?谁在喊呢?

明确:是故乡在呼唤漂泊的游子。

6、接下来作者又写了雨韵,写到了雨的音乐,又一次讲到“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讲到了听雨屋,讲到了“日式古屋里听雨”,大家看一下两个日式古屋里听雨听到的是同一种雨吗?

明确:不是。前一种听到的是台风台雨,雷雨,暴雨,西北雨,写到了凄凉的秋意,听到这些的时候,作者那颗平静的心再也无法宁静,只剩下了一份凄凉,惆怅,冷湿的'情怀。后者从春雨绵绵,听到了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而且是回忆的音乐,于是自然地想到了江南,想到了四川。

但是是梦总会醒的,是回忆总会回到现实的,于是他又无法不回到70年代的台北,回到那个黑白的公寓时代,瓦的音乐成了绝响,美丽的蝴蝶飞入了历史的记忆,现在真的不需要了吗?并不是的,生活富足了,可是色彩却单一了,情韵没有了,只剩下一张黑白的默片,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深深的遗憾,一种家国之痛的遗憾。

(七)内容小结,重申主题

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书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的沧桑,但那种家国之思却永远都不会改变。

说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

自主地朗诵,了解作品蕴涵的观点,培养审美意识并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高雅的情趣,养成独特的思维方式,积累语言,训练语感,放飞想像,提高文学修养。

说教学重点

突出朗读,强调合作,注重创新,努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说教学难点

2、理清本文纵横交错的行文结构。

说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打印好的材料及作业。

说课时安排

1课时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前播放古筝演奏曲《梦江南》。

刚才我们欣赏的乐曲是《梦江南》,那在人们的梦里,江南又是什么样的呢?想起江南,人们往往会想到江南的似水柔情,想到江南的迷蒙烟雨。这种感觉在游子的梦里更是让人魂牵梦萦,让人泪湿枕巾。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今天让我们跟随余光中先生的思路,一起来听一听、来品一品那冷雨。(投影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薄荷(b)薄饼(báo)妄自菲薄(bó)遣散(qiǎn)鸟声啁啾(zhōu)(jiū)蓊郁(wěng)树香沁鼻(qìn)窥见(kuī)(让学生板书,教师投影答案)

2、同学们预习得很充分哪位同学能向我们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余光中先生?

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还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3、这位同学介绍得很好,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初中曾学过余光中的一首诗吗?

4、那请我们全体同学一起背诵一下《乡愁》。(毕,教师放投影并简单赏析)

三、同学们预习得不错,下面我们一起来“品雨”。

第1节:听雨引起作者湿润润的情思。

第2节:“雨”字在视觉上的美感。

第3节:写嗅雨(嗅嗅闻闻那冷雨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淡淡土腥气)(从嗅觉)

第4节:写观雨在美国:难睹中国诗词里雨的意趣

在台湾:湿度很高,云气氤氲,雨意迷离

第(5—11)节:听雨的感受。

第12节:作者不能平静的内心——深深乡愁的流露。(首尾呼应)

教师补充:“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明确:选择“雨”作意象是为了表现缠绵悠长的故国之思。

“冷”有两层含义:

(1)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的实在的感受。

(2)表现作者远离大陆内心产生的凄凉。

5、按照散文的一般结构,请列出这一部分的结构提纲。

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学生的发言,并随学生发言板书如下(择其要点并鉴赏这一部分的意境美):

第5自然段回想在大陆听雨:凄凉凄清凄楚

于今在今岛上回味:凄迷

(此处引导学生探究作者为什么会感到凄迷?)

第6、7段在瓦屋内听雨清脆可听轻轻重重轻轻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

想到历史上王禹偁在黄冈竹屋内听雨声如瀑布

第8—10段日式的古屋里听雨黄梅雨霏霏不绝湿黏黏

台风雨浪涛翻滚铺天盖地

雷雨滂滂沛沛

秋雨雨打芭蕉秋意弥漫

是单调而耐听的音乐

是回忆的音乐(江南四川)

第11段台北公寓内听雨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

在此我们已很清楚:作者在不同地方听雨体味雨串起人生感悟目的就是

——抒发游子思乡之情(请学生回答)

那么作者这种思乡之情的具体内涵又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爱祖国爱中华爱传统文化民族情结怀旧之情(从文中都可以找到依据)

本文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描写,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投影)

五、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师:古人有语,情动于衷而言于外。

问:这种感情通过怎样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分析下面几个句子的语言特点。

1、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

运用叠词,表现了雨的形态、气势、声音,把雨的质感充分写出,同时叠词具有音韵之美读来自有节奏感

2、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那冷雨。

短句,参差跳跃,简洁干脆,具有珠落玉盘的效果

3、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

长句,一气呵成,连绵不断,表达了丰富的内容,气势非凡

4、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

使用拟物、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谷物渐渐消失的情景,蕴含着作者惋惜惆怅的心情

(投影揭示语言特点)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余光中用一场冷雨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凄凉而缠绵的思乡之情。他满怀的愁绪可曾勾起你的一丝感伤呢?其实,人人心中都有冷雨,比如说,“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煜心中的冷雨,表达了深切的亡国之恨;而“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辛弃疾心中的冷雨,抒发的是他心中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那么,你心中的冷雨又是什么呢?请以“我心中的冷雨”为话题写一段短文:

要求:

(1)“我心中的”,一定要融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理解。

(2)描写要生动、细腻,能够体现出情感与冷雨的共通之处。

(3)字数:300字以上。

通过体味文中的意象“冷雨”把握作者的情感。

说课时:

说设计思路:

本文融注了浓厚的情感,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行文技巧。学习此文重在感受,因此我设计此课尽量多的运用诗意的语言、贴切的音乐、深情的朗诵来让学生沉浸于其中,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在设计中原则是紧扣文本教学和学生主动感知相结合。

说步骤:

一、布置预习

预习:早读课深情朗读本文,初步感知课文。

二、导入

音乐:播放佟铁鑫演唱的《乡愁》,让学生跟唱一遍。并且说说自己的感受。

过渡:解释乡愁中的意象与情感关系,由此提问本文运用的核心意象是什么。

三、自由感知

沉浸: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配乐让学生自由的朗诵本文。

四、互动设计

交流:学生互相交流朗诵感受

发言:学生挑选最受感染的`段落,谈感受,并且配乐深情朗诵。

五、文本阅读引导[重点]

过渡:文中写“听雨”的段落在哪里?

感受:教师配乐范读部分段落,学生配乐朗读

串讲:共同分析这几段中的意境之美,扣住文本来分析。(具体略)

六、阅读拓展

拓展:展示古典诗文中运用意象“雨”的例子,略加分析

展示表达思乡愁绪的常见意象

七、作业

朗诵感受。

2、体会文中的雨情、雨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说教学重点:

体会意境,鉴赏语言

说教学难点:

鉴赏表达技巧,学会表达

说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说学习方式:

活动体验

一、导入课文:

从音乐《雨声》导入。学生寻找古诗词中的写雨的诗句,品味意境。如此优美的意境我们用散文的语言可以表达吗

二、课文分析:

三、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凝练华丽,文字典雅而富于弹性,巧妙地熔古典语汇与白话于一炉,善于通过汉语的象形和音韵特征来渲染情感,把握徐疾交错的节奏。

四、借鉴运用:

1、借鉴表达:作者在本文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来渲染和强化对大陆故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念之情。首先,作者将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紧密结合,穿插运用。其次,作者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对照、联想、烘托等表现手法。

(顺及:余光中散文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

1、展开充分的联想与想像,借鉴本文的表达技巧,描写一个雨景,300字左右。

一、说教学目标

学习写景的手法,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艺术。

二、说教学重难点

难点:学习写景的手法,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艺术。

三、说教学方法

练习法:通过练习写作和朗读,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艺术。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

2、讲授

3、品读

4、练习

通过练习写作和朗读,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艺术。

5、小结

六、说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分析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题,学习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情感目标:感受教师的师德风范,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感受教师的师德风范。

教师讲解与示范。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朗读与表演。

情感体验与思考。

五、说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老师向学生讲述张老师的故事,引导学生产生对老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整体感知。

让学生自读课文,通过阅读了解课文的大意和人物形象,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分析人物形象。

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张老师的形象的词语,比较他们的差异和相同点,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张老师的赞美和尊重之情。

情感体验。

让学生感受文中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张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和作用,激发学生对老师的感激和尊敬之情。

教学反思。

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写作欲望。

六、说教学资源

1、课文《听听那冷雨》。

2、教学课件。

说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主人公对待困难和挫折的态度和做法。

2、学会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3、学会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领悟主人公的思想和感受。

学会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学会从中领悟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说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资料,准备课件和教具。

教师备课,了解课文内容,设计教学方案。

教师准备好评价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的标准。

一、引入新课

通过生活中的小故事,引出主人公在遭遇困难和挫折时的思考和行动,激发学生对于主人公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二、初读课文

学生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注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大意。

三、学生讨论

学生通过讨论,了解主人公的思想和感受,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

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生活体验,谈谈对于主人公的思考和感受。

四、讲解重点

教师讲解主人公的思想和行动,帮助学生理解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做法。

教师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和领悟课文中的情感和意境。

五、教学小结

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帮助学生回顾本课学习内容,进一步加深对于主人公思想和感受的理解和体会。

说教学延伸

布置学生写作,以自己的语言和思考方式,表达对于主人公的思考和感受。

THE END
1.中国古代法律故事《獬豸的故事》 为你揭开隐藏其中的奥秘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第二期 《召公听讼》 为你揭开隐藏其中的奥秘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第三期 《铸刑鼎》 为你揭开隐藏其中的奥秘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第四期 《奉法者强则国强》 为你揭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xMjY5OTI2MQ==&mid=2247694014&idx=2&sn=1f305c29397b4b7b017821b2c2a12492&chksm=963456939f6b7288587553ae5fbfbb4d585b9e7f5e49de031e3efe0d88673e921102d9793fa6&scene=27
2.《古代法》摘录总结(古代法)书评《古代法》摘录总结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全文总计7807字。(写完把自己吓到了:)以及欢迎有兴趣的法学生一起来看专业书。断断续续看了两个月,差不多看了两遍。对于古代法(主要是罗马法和日耳曼法)我知道得实在是太少了,也没有特别多的兴趣一一考证,加之对英国的法律也并不太熟悉,读起来非常费力。更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2596623/
3.人大法学考研知行法学丨法律史入门笔记(四):《唐律疏议》的指导思想温馨提示 从思想史的角度考察,中国古代立法指导思想主要经历过几个重要关键节点:第三个关键节点在于《唐律疏议》作为中华法系巅峰的集大成者并体现了“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指导思想。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https://zhuanlan.zhihu.com/p/135431265
4.发现中国古代司法文明的光芒——读《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有感读瞿同祖先生所著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几千年来,“法”与“礼”始终相伴而行,并成为忠诚维护“礼”的卫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在儒家思想语境里,人天生有智愚贤不肖之分,整个社会也有贵贱上下的分工,尊重并承认这样的差异,“斩而齐,枉而顺,不同而一”,才是儒家所说的公平秩http://www.sdcourt.gov.cn/jningjiaxfy/384939/384941/5976302/index.html
5.《TheCodeofHammurabi(汉谟拉比法典)》读后感500字《The Code of Hammurabi(汉谟拉比法典)》读后感第1篇: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时期颁布的一部法律典籍,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完整的法典之一。这部法典涵盖了各个方面的法律规定,包括家庭、财产、商业等,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和法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https://www.dushuqun.cn/article/q_15469.html
6.法律知识读后感10篇(全文)法律知识读后感 第1篇 在暑假里,我阅读了一本叫《小学生法律知识》的书,阅读后才知道不仅大人要懂法律,而且我们儿童也要了解法律知识,因为这关系到我们切身的利益,。比如说人人都要遵守的《通路交通安全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等,想不到有这么多的法律跟我们儿童是息息相关的。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d9orrq8f.html
7.古代法(全二册)2024pdfepubmobi电子书喜欢 古代法(全二册) 电子书 的读者还喜欢 古代法(全二册) 电子书 读后感 评分☆☆☆ 梅因爵士的古代法,可以说是法律史、法理学和民法学的大成之作。梅因爵士长期生活在印度等亚洲地区,对于希腊、印度 和中东地区的古代法律相当的了解。《古代法》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它字字珠玑,虽然部头不大,但是每一句都是结https://onlinetoolsland.com/books/1962510
8.天方夜谭问答题20题(含答案)5.《天方夜谭》是古代哪里的民间故事? 答:《天方夜谭》是古代阿拉伯地区的民间故事。 6.《天方夜谭》是由多少个小故事组成的? 答:《天方夜谭》是由243个小故事组成的。 7.机智勇敢的阿里巴巴是我们明白了什么? 答:机智勇敢的阿里巴巴让我们明白了,遇到危险的时候,我们要开动脑筋想办法,不要害怕。 8.在《天https://www.ruyile.com/daan/r124055/
9.法说西游记/法说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简介读后感,经典语录书评内容简介: 《西游记》是浪漫主义涉法文学名著,也是四大名著中最有趣味性的作品,这就决定了它与现实主义作品《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在法律解读上的一系列特殊之处。 作者简介: 余宗其,1967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1981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业,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研究学会会员、https://www.jd.com/productjs/d857afaff12bb519.html
10.《中国法制史》读后感(精选8篇)篇4:《中国法制史》读后感 关键词 中国法制史 司法考试 本科教学改革 一、历年司法考试《中国法制史》真题的特点 中国法制史自2003年首次列入司法考试大纲以来,大概占卷一总分值的8%左右(卷一总分值150分),即10分左右,题型主要集中在选择题部分。其中,中法史试题的分值主要介于6~8分之间,当然也有例外,2003年和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e6bdj3s.html
11.蔡元培四字诀读书法·阅读是有红利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96):哲学的风格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文体 ·一些选书和管理书籍的技巧 ·《如何阅读一本书》(95):哲学的方法 ·为什么读后会忘记?呼吸式阅读法教你留住阅读体验 ·养成这些阅读习惯,让你每月轻松读20本书 ·阅读速度慢的人,要改变阅读观念 http://www.jint.cn/d434-3859.html/d474-6057.html
12.唐皮日休读《司马法》解读这是作者读古代兵书《司马法》后的一篇读后感。文章写得语精意明,论证严密,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强烈的针砭意义。 《司马法》是我国古代一部讲战略战术的军事著作。《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云:“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后世简称为《司马法》)。”司马穰苴是春秋时齐国https://www.jianshu.com/p/8da0a35aad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