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季变法下的立法转型历史

作者:陈新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晚清立法新研究”负责人、清华大学法学院长聘教授)

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十日(1901年1月29日),内外交困的清廷发布上谕,“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开启了清末新政的序幕。正如直隶总督袁世凯、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三人联衔上奏的《会保熟悉中西律例人员沈家本等听候简用折》所主张,“变法皆从改律入手”,清季变法乃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由中央主导的立法建构型的法治模式。梁启超在《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中对此有精辟论述:“法治主义,为今日救时唯一之主义。立法事业,为今日存国最急之事业。”需要指出,此时的法治主义,已经不再是传统专制型的法家法治,而是具有保障人权、限制公权等现代理念的近代法治。

这场规模宏大的法政改革虽然只存续了十年,伴随清廷覆灭戛然而止,但其法律遗产尤其是立法成果在很大程度上由民国政府所继承,进而对近代法制产生直接或间接的重大影响。作为从传统到近代的法律转型,这段面对古今中外问题充满张力的历史构成了中国法律史上“三千余年一大变局”的起点,其特质规律、经验得失,值得当代认真总结与深刻反思。

从刑事性的传统“法”转型为综合性的近代“法”

从传统君主制的律令转型为近代立宪下的法律与命令

在规范形式上区分法律与命令。其以“新法令”为名,乃包含了两种重要的规范形式:法律与命令(《大清光绪新法令·凡例》)。近代规范区分法律与命令显然不同于传统时代的律令关系,例如“三尺法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这两例中,前者强调法自君出,在适用次序上后法优先于前法,后者揭示律的刑事性与令的行政性的各自特质。而《大清新法令》的法律与命令是在立宪权分立之下区分国会与政府两类颁布主体的规范形式,正如梁启超指出,“法律云者,虽为总括国家一切法制规则之称,然于立宪国则惟以经国会议定者称为法律。至于君主及政府大臣所发布之法制规则,则别称之为命令”。

从内容上看,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人身自由、纳税等基本权利和义务等事项,只能由法律规定;从两者关系上看,代表人民重要利益的法律要优位于命令。但在法律转型时期,清末预备立宪语境中维护君权是首要之义,因此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廷颁布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中,“法律为君上实行司法权之用,命令为君上实行行政权之用,两权分立,故不以命令改废法律”。一直到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为挽救局势颁布的《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才大幅度地限缩君权,“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法律与命令的关系才得以较好地厘清,“不得以命令代法律,除紧急命令,应特定条件外,以执行法律及法律所委任者为限”。可见理论与实践之间,仍有一定差距。

从传统六部事类体例转型为近代政府事类体例

在规范体例上,《大清光绪新法令》主要以中央各部掌管事务进行分类。“本编分类,大概依各部次序。”清季预备立宪以官制改革为先,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中央官制改革后成立了十一个部,分别是外务部(不变)、吏部(不变)、民政部(巡警部改)、度支部(户部改,财政处并入)、礼部(太常、光禄、鸿胪三寺并入)、学部(不变)、陆军部(兵部改,练兵处、太仆处并入)、法部(刑部改)、农工商部(工部并入商部)、邮传部、理藩部(理藩院改),这恰好构成了《大清光绪新法令》法令分类的基础。

从内在逻辑上看,这种分类原理与原来《大明律》《大清律例》在“名例”律后以中央六部管辖事务的标准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律的体例颇有共通之处。可以说,《大清光绪新法令》的体例同样体现了法律转型时期新旧两种观念并存的特点。一方面有专门的立宪这种近代立法的类别,另一方面沿袭固有的按照管理职能区分法令门类的方式,在旧的形式下收纳近代法律。

《大清新法令》共计收入具有实效性的法令1920件(不包括谕旨、法律草案),涉及官制(官规)、任用、外交、民政、财政、教育等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尽管其体例的科学性不足,但这种特质正是转型立法真实、动态的写照,其立法成果同样是这一过程的广度、深度和难度的体现。

立法权限的合理分配成为重要议题

规范类型中法律与命令的位阶纠缠,法令体例中行政主导的分类方式,以及法令数量中官制(官规)类高居第一,足以证明清季变法中政治(行政)对立法的影响。在这种情境下,立法权从最初“变法皆从改律入手”而变得炙手可热,到预备立宪下成为国家三种核心权力之一,如何进行立法权限的合理分配成为清季变法的重要议题之一。

面对立法权限问题的争议,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宪政编查馆大臣奕劻等奏议覆修订法律办法折》可谓当时的“立法法”,其确立了一种宪政编查馆掌控,区分法典与单行法的二元制法律起草权体系。具体而言,将法律分为法典与单行法两种类型,与之相对应,修订法律馆负责编纂刑法、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典及附属法,各部院、各省负责编纂单行法。提升修订法律馆的地位,使之成为与部院平行的独立机构,由修订法律大臣专门负责。确定法律编纂的程序,其中法典的程序是修订法律馆起草后奏交宪政编查馆,由其分咨中央各部堂官与地方督抚讨论签注,在资政院成立后改为资政院集议,再咨覆宪政编查馆,由其汇择核定,请旨颁行;与法典相比,单行法的程序相对简单,只需由各部院、各省起草后奏交宪政编查馆考覆,请旨施行。其值得肯定之处是调和了部院、各省与修订法律馆之间关于法律起草权的冲突,修订法律馆、宪政编查馆和资政院分别代表的立法的科学、效率与民主三种价值之间取得一定的平衡,不足之处是单行法可以规避资政院议决,容易造成立法的部门利益化。

从其实践上看,这套立法体制和相对冗长的程序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近代中国的法典论争。以第一部近代刑法典《大清新刑律》为例,修订法律馆的负责人暨法理派的代表人物沈家本认为其宗旨乃“折衷各国大同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而仍不戾乎我国历代相沿之礼教民情”,而其论争的对手法部尚书暨礼教派的人物戴鸿慈也提到,“编纂大清国法律全典,于守成、统一、更新三主义兼而有之”。尽管双方有着相似的综合平衡三类价值的修辞,但在具体条款拟定过程中,何种价值优先会成为矛盾焦点。在诸如“子孙对尊亲属是否有正当防卫权”“无夫奸是否有罪”等问题上,国家主义与家族主义的不同立场使得新旧两派意见对立、势如水火,在修订法律馆、法部、宪政编查馆和资政院等机构中演绎出一场旷日持久的法典论争。从全球的视野上看,其在思想史上之意义,可在世界法律史册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旧派值得肯定之处在于重视国情,不足之处则是对时代的急剧变迁缺乏认识,新派值得褒奖之处在于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失足之处则是其激进分子以救亡压倒启蒙而急于毕其功于一役,从而造成新旧两派妥协和合作的困难。

清季变法下的立法转型展示了法律在近代法律观念更新的历史语境和在政治/行政主导的改革中,逐步摆脱传统附庸地位,获得其自主性,具备近代国家和社会特质属性的过程。在历史长空中的惊鸿一瞥中,制度与文化的新旧冲突、新旧并存、新旧交汇,演绎着一段段充满思想张力和魅力的法律乐章,在古今中外的法律时空丛集中产生了深远影响。辩证地看,晚清立法与其说是传统的终结,毋宁说是现代的起点。

THE END
1.瞭望·第一学习汲取中华法系深厚思想智慧“中华法系”作为一个法学概念,有两种含义。其一,作为“中国古代法律”的代称,专指中华文明史上形成的,以调整社会关系、构建社会秩序、维护国家治理为目的的中国古代法律。 其二,作为比较法意义中的概念,“中华法系”指亚洲古代一些国家制定实施、在核心精神与主体内容上具有共同特征的法律群。具体而言,是指以中国唐代https://shangwuju.tj.gov.cn/tjsswjzz/ztzl/ztzl/zlzhmzgttys/202412/t20241203_6796456.html
2.论中国式现代化与法治的关系无论是中国法治化的独特土壤,抑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迫切目标,均决定了中国无法走英国式的法治化道路。第二,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等国家式的法治道路。这些国家法治道路的共同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继受式,继受式法治是一种通过借鉴、吸收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制度、法律理念和法律文化以完善本国法律体系https://www.cssn.cn/fx/flx/202412/t20241210_5819580.shtml
3.最新立法论:探索法治进步与社会变革最新立法的意义 最新立法的出台,不仅是对社会变革的回应,更是法治进步的体现。以下是最新立法的几个重要意义: 维护社会秩序:新的立法有助于规范社会行为,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 保障公民权益:立法关注公民的合法权益,通过法律手段保障公民的生存和发展。 http://wxamip.com/post/4724.html
4.中国法律传统与近代转型.doc免费全文阅读中国法律传统与近代转型.doc,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作者:张晋藩(笔记) 第一章 引礼入法 礼法结合 1、礼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内涵,在其发展中不断的改造旧习俗,适应新秩序,因而是一个充满新旧斗争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渐进、因袭变革的过程。 2、周公制礼的出发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6/0626/46578982.shtm
5.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中国传统法文化对东亚经济的发展不是阻力,而是动力。如果说晚清修建是中国法律近代转型的开端,此后经过中华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再到今天的改革开放是中国法律向着现代化的目标前进所经历的几个阶段。由于社会的发展是永不停止的,因此法律的现代化也只有阶段性而没有终结。https://www.dushu.com/book/10159071/
6.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二、转型中国法律秩序的动力分析 中国正处在法律现代化进而实现法治社会的历史转型期,法律思想的巨大作用和功能将日益突出,因而对法律思想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法律现代化的进程始于近代,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法律思想也是在近代完成了向资产阶级法律思想的转型,并对近代法律制度的变革起了重要作用。 https://www.fx361.com/page/2018/0507/3501052.shtml
7.近代中国法律与司法转型过程中所遭遇到的外来影响有哪些?B.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C.近代中国工业经济的产生 D.近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变化 免费查看参考答案及解析 在实施信息传播时主要会遭遇到哪些障碍 免费查看参考答案及解析 在经济萧条期间 公司遭遇到财政困难。 免费查看参考答案及解析 TAGS 近代中国法律司法转型过程进程遭遇遭受关键词试题汇总大全 https://www.12tiku.com/newtiku/919797/24339160.html
8.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查看机读格式 张晋藩著 ISBN/ISSN:7-5036-2072-2 价格:$22.00 出版:北京 法律出版社 ,199702 载体形态:475页 ;20cm 中图分类号:D929.5 评分: 加入暂存架 豆瓣内容简介: 豆瓣作者简介: 馆藏信息 课程参考书 其他电子资源 附件信息 分馆名馆藏部门图书条码索书号登录号卷期状态 http://opac.peihua.cn/bookInfo_01a0022265.html
9.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 第二版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法制文明古国,法律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而且辗转相承,绵延不断,形成了悠久的,特色鲜明的法律传统,傲然自立于世界法律 历史之林.它遗留 张晋藩 - 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 第二版 被引量: 851发表: 2005年 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a1486e7c1cfa015e70651c8f7e72dd23
10.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的笔记(7)礼法互补,以礼为主导、以法为准绳;以礼为内涵、以法为外貌;以礼移民心于隐微,以法彰善恶于明显;以礼夸张恤民的仁政,以法渲染治世的公平;以礼行法减少推行法律的阻力,以法明礼使礼具有凛人的权威;以礼入法,使法律道德化,法由止恶而兼劝善;以法附礼使道德法律化,出礼而入于刑。凡此种种,都说明了礼法互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324413/annotation
11.绪论——中国法律及其语言的历史演进与近代转型语言随社会文化制度的变迁而逐步演化,同样是任何壕沟壁垒都无法抗拒的常态,尤其在天翻地覆的清末民初转型期,除却跃进更难以形容。 第一节 中国法律及其语言的封建传统 我国古代法制至迟在夏禹时期便已揭开序幕,“从殷周起经过春秋战国秦西汉新莽东汉魏蜀吴晋宋齐梁陈隋唐宋至明都是汉族一系相传,循序进展,中间虽屡有https://www.sklib.cn/booklib/databasedetail?SiteID=122&Type=literature&ID=562593
12.“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传承融合与创新”——第九届中国近代思想在此基础上,还要从一百多年来中国思想与文化的变迁中,分析近代思想、文化转型过程中,理性平和文化心态的形成过程及其意义,以此为今日中华现代文明之建设提供历史智慧;要立足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以开放的文化视野、包容的文化心态吸纳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把握时代脉搏,探求现代化、世界化过程中的“中国之道”。http://jds.cass.cn/newzxdt/202410/t20241014_5790783.shtml
13.对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历史的透视与反思我们可以说,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传统法律文化与西方法律文化的冲突过程,也是传统法律文化迎接挑战、扬弃自身、进而实现创造性转化的过程。很显然,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面临挑战及其更递的过程中,几乎每一步都带有西方法律文化冲击的痕迹。这种冲击虽有助于中国传统法制的现代化转型,但同时也导致了我国法律文化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8/01/id/285246.shtml
14.中国是怎样成为现代国家的——国家转型的宏观历史解读【内容提要】中国作为一个现代国家的兴起,是一个历时三个世纪的国家转型过程。此一过程由三个关键环节所构成,即17世纪后半期和18世纪前半期多族群的疆域国家的形成,19世纪后半期从前近代疆域国家向近代主权国家的过渡,以及20世纪上半期统一集权的现代国家的肇建。现代中国国家之最基本特征,是其既“大”且“强”,http://www.sass.cn/109002/39930.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