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中国法治的影响

????现代意义上的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式、社会控制模式以及价值系统是西方民主政治的产物。它强调的不只是国家通过法律来控制社会,而且也强调国家本身受法律的支配,强调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特权的存在。虽然实行法治是当代大多数国家的选择,但是追本溯源,由于各国受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彼此间的法治之路都会有着或多或少的不同。中国的法治之路与西方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经历了几千年封建社会,中国在学习西方法律,实现法律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必然受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研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对于我们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遗产,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法治之路,无疑将有积极的意义。

????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

????法律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法律文化包括物质上的法律文化(也叫制度法律文化)和精神形态法律文化(学说、心理、习惯),狭义上的法律文化仅指精神层面法律文化,叫观念形态层面法律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自成一体,与西方法律文化相比较,具有如下特点:

????1、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根源上具有一元化倾向。中国法律长期以来一直受儒家思想支配,形成中国法律传统,延续性持续不变。清末变法,模仿西方法律,企图打破过去的法律传统,延续性才受到冲击。儒家思维模式,是以“仁、忠、孝”为基本核心及基本内容,以“三纲五常”为其基本伦理准则。儒家思想重礼轻法,圣贤决定礼法;身正则令行;法先王,顺人情。儒家在礼与法的关系上强调礼治,在德与法的关系中强调德治,“以德为法”,在人与法的关系中强调人治。而西方法律文化由于地域文化存在差异,社会要求、社会结构、经济要素、生产方式等不同,政治要素、各国政体国体不一样,法律渊源、心理和法律认知也不同,因此,西方法律文化根源上存在多元化。

????2、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国家本位主义,忽视个人权利自由。古代中国社会“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导的,一个个的小农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这种小家庭中,以长幼尊卑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宝塔型的等级结构”。这种家族式的宗法等级结构需要国家的认可和扶植,由无数个宗法家族构成的社会必然会架起宝塔型的“大家”,因此中国古代政权的架构,很大程度上是这种家族制度的模拟和扩大,也就是说以皇权为中心的国家政权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凡是在精神上支持、拥护这种典型的专制统治的观念和理论,无论是强调以“权”、“术”治民的法家的国家专制和集权思想还是强调以“仁”、“孝”治世的儒家的德治思想同样受到统治者的青睐,并使这些理论和观念得到国家强制力的保护。在这种背景下,国家本位主义就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生存环境。强调国家利益,要求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注重团结,这本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但是如果这种妥协没有了限度,就否定了人作为社会主体的个性。而西方法律文化个人主义优先,重视个人权利与自由。

????3、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是一种工具主义文化,忽视了民主的参政议政。古代中国“刑民不分,以刑为主”,法律只是君主统治臣民的工具,它一方面与专制政体一起造就了人们胆怯、愚昧、懦弱、奴性的人格,另一方面又与礼教相结合,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则行事,“追求‘和合’境界,培育了人们‘忍为尚’、‘和为贵’的法律心态,然而和则忍,退则让,让则屈,屈则从,屈从则是非不分”。而西方法律文化重视人的民主权利,重视人民的参政议政。

????4、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特别重视身份,忽视平等。纵观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虽然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一说,但是事实上在漫长的封建传统中贯彻的却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八辟”、“八议”和“准五服以制礼”等等级制度,严格区分嫡庶、房份、辈份、年龄、地位的不同。而西方法律文化强调天赋人权,人人平等的观念。

????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中国法治进程的影响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中国的法治进程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传统法律文化有其功能,一是法律文化是人与人之间联系、交流的精神纽带,也是一国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的源泉;二是法律文化维护和巩固特定社会制度,并保持这一社会制度正常运转;三是法律文化起到传承知识、传承文明的作用;四是法律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观念意志的反映。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中国法治进程的积极影响主要反映在:

????1、在学术上,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为中国法学术研究提供了资源。实行法治,需要法学研究先行,并为法治提供理论支撑,而法学理论的研究要学贯中西,既要精通西方现代法学,又要全面掌握中国传统的法学理论、法学思想,这样才能达到中西比较,建立起适合中国的法治理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为中国法研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理论素材。

????2、中国传统法律思想虽然总体上与现代法治理念相悖,但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中仍折射出一些合理的因素。比如,儒家法律思想是在“德主刑辅”,“明刑弼教”和“出礼入刑”等原则下实行儒法合流的。这种法律思想强调道德教化作用为主,法律强制为辅,主张“礼治”、“德治”、“人治”,从而轻视了法律的作用。古代中国在特殊的条件下,选择德治与法治的共用并行既是社会现实的需要,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儒家法律思想重道德教化轻法律、重“礼治”、“德治”、“人治”轻法治,固然不适合现代法治的要求。但其将德治与法治共用并行,这对中国法治仍有其合理的一面。又比如,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以礼入法,礼法结合”,“刑民不分,以民为主”,“息讼厌讼,崇尚调解”等法律传统,儒家法律与礼教相结合,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则行事,追求“和合”境界,培育了人们“忍为尚”、“和为贵”的法律心态,从社会整体上来说,“无讼”便成了一种最佳的社会状态。其中,“崇尚调解”、“和为贵”的思想,对我国当代法治中强调以调解方式化解社会矛盾有直接影响。

????3、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为中国法制现代化提供了大量的本土资源。传统法律文化中蕴涵着巨大的现代法制观念,许多观念在现代都是具有意义的,他们和西方倡导的法治理念有相似之处,诸如:公元前536年,子产铸刑书——“法律必须公布”;韩非子说:“法分明,则贤不得辱不肖,强不得侵弱,众不得暴寡。”——法律的平等和正义性。“法度者,正之至也。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乱也。”——法治的价值。“刑罚清则民服”——刑罚目的论,等等。这些传统法律文化为我国法制现代化提供相当丰富的本土资源。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虽然对中国法治进程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由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有本质上的区别,这必然导致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中国法治的消极影响远远超过其所起的积极作用。

????1、中国传统的等级制、等级特权思想根深蒂固,使人治在一定范围存在,甚至泛滥。纵观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虽然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一说,但是事实上在漫长的封建传统中贯彻的却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八辟”、“八议”和“准五服以制礼”等等级制度,严格区分嫡庶、房份、辈份、年龄、地位的不同。封建等级制,上下尊卑、界限森严,象金字塔似的层层排列。封建等级特权表现在:专制制度的唯一原则就是轻视人类,使人不成其为人;封建社会中权利、自由和社会存在的每种形式都表现为一种特权,贵族等级为维护特权而斥责人的自由,剥夺人民的基本权利;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会用普遍投票的民主原则作为装饰品,甚至也会作某种让步,但不会给予人民以自由和民主。这种封建等级制和等级特权思想与法治国家所要求的平等、民主、权利、自由原则背道而驰,格格不入。

????3、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带有封闭性,在立法上影响法律移植。中国传统法律在与外界几乎隔绝之下自成体系,即中华法系,它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不同。由于中华法系封闭性强,当我们进行法律现代化,移植西方法律时阻力较大。一个经历了几千年形成的法律传统在与西方法律文化碰撞时所产生的惯性不是一下能消除的。

????总之,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对于中国法治的消极作用远大于积极作用,甚至可以说是灾难性的影响。

????三、??结束语

????中国的法治进程是在传统法律文化背景下融入现代西方法律文化的过程,两种法律文化的碰撞,并非以西方法律文化完全取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搞所谓“全盘西化”,但也决非是固守传统文化不变,实行法治,必然要打破传统,融入新观念、新制度,否则,也就无法治可言。全盘移植西方法律,企图一下子实现法律现代化,清末变法证明此路行不通。传统法律文化是一国法制现代化的本土资源。本土资源是任何的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忽视法律传统和现实的生活规则来构建完全的理想化的法制模式是不可能的。本土资源是任何的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忽视法律传统和现实的生活规则来构建完全的理想化的法制模式是不可能的。从本质上讲,法治也是一种文化。法治文化如同其它文化一样,有传承文明的功能,发展文化不能割断历史。实行法治,移植西方法律是必可不少的环节,但是,我们要坚持中西合璧,取长补短,充分利用中国本土法律资源,发挥传统法律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以利于我们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律制度和中国社会主义法治。

THE END
1.让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焕发蓬勃生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践证明,我国政治制度和法治体系是适合我国国情和实际的制度,具有显著优越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有自信、有底气、有定力。”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既是我们的智慧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0OTgxMjgzNg==&mid=2247530871&idx=2&sn=324e2ef6e081c909ba97180c5c79bcd7&chksm=fa1541226f2e39b24458a742011aa979dab3a242a9f912a2cbdbb309cbd2eec923db85556a82&scene=27
2.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西南民族大学本课程系统展示中国历代法制主要内容,阐明中华法制文明基本精神,探求中国自古以来法制变化发展的规律性,批判地吸收与借鉴我国历代法制中的精华,丰富法学人文化底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服务。 剖析传统法律精髓,感受古法之美。从法律精神、法律形式、法律制度、司法理念等多个方面,全面展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色及其影https://www.xuetangx.com/course/swun03011012341/21231395
3.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法系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蕴含丰富法治思想和深邃政治智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要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华法治文明新的时代内涵,激发起蓬勃生机。”追根溯源、正本清源,回顾中国传统法治思想的初心和本愿,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法治思维、法治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6487107860951564&wfr=spider&for=pc
4.中国传统法律文化.ppt第一节 法律的一般概念 第二节 中国传统法律的特征 第三节 古代中国的刑罚 第四节 法律的象征、仪式和符号 第一节 法律的一般概念 刑 “刑,刭(?)也。”指用刀割脖子, 特指杀头。 “刑,罚罪也。”泛指对各种犯罪的处罚。 刑起于兵:“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凿,薄刑用鞭扑。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0501/8056055077002021.shtm
5.浅谈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传统经历夏、商而至西周,中国法律文化传统的基本格局和特点初步奠定。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大变革、大动乱的时期,中国文化开始了一场大裂变、多元化的运动。至两汉时期,中国古代法律传统已经基本形成。而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正式确立了儒家的官方意识形态地位。中国古代法律传统经历魏晋https://www.lawtime.cn/info/lunwen/falixue/2007012761159.html
6.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十二讲中国科学院大学 雁栖三层北区流通阅览书库 在架上 D909.2/101浏览量 问图书管理员 馆际互借 点赞 收藏 访问借阅管理系统 分享 相关推荐中国传统文化十二讲 作者:王炯华 ISBN:7560923798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1 中国传统文化十讲 作者:魏黎波 ISBN:9787030581549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https://www.las.ac.cn/front/book/detail?id=0cc999bb663fdaa6e46baa9827d50b9c
7.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具有民刑有分、重刑轻民,礼法结合、以礼代法和行政监理司法的主要特点以及类推裁判、无讼是求.以法治吏等的特征。其形成主要受到生产方式,社会组织、政治模式和思想意识四个方面的影响,因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和西方法律文化在体系结构、价值取向和法律观念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不同。[主 题词]:法律文化;http://www.yidu.edu.cn/103110/detail/article/5774030eede4fe1a808bdea5.html?q=%E5%8D%8A%E9%9F%B3%E5%8C%96&org=103110&uorg=999999
8.道教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和西方法律传统相比,中国古代没有形成独立的教会法体系,宗教对国家法律的影响也不那么显著,但宗教仍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着传统社会的法律观念、行为规则和司法实践。本文以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本土宗教——道教为线索来展开分析,主旨在于论述道教对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藉此凸显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宗教性的一面。http://www.pacilution.com/ShowArticle.asp?ArticleID=12227
9.中国传统司法文化与司法独立110网律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有重实体轻程序的特点。从皇帝到人民都认为:只要坏人受到惩罚,获得了公正的结果,法官采用什么手段都无关紧要。相对应的是采用纠问式的审判方式,即司法官员集法官、检察官、侦查员各种角色于一身。在这样传统法律文化影响下,中国的老百姓对清官的秉公办案没有任何程序方面的要求,关于清官的传诵,多是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273399.html
10.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及其形成基础摘要 礼法融合是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以儒家思想为立法原则、以礼教为确定犯罪构成的理论依据和以礼教为制定刑罚的准则。礼法融合有其经济基础、政治基础、社会组织基础和文化基础。礼法融合的传统法律思想在一定时期对于社会稳定是有利的,但对建设法治社会是不利的,所以超越礼法融合的法律意识,是我们未来的https://www.fx361.com/page/2019/0822/5455947.shtml
11.河南衙署法律文化的内涵与特征这也和众多衙署中经常出现的楹联有异曲同工之妙,如“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它们上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深刻蕴涵的“民本”思想,也是当下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思想资源。(本文选自《河南法律史》)http://www.hafxw.cn/magazineInfo/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