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治理之道:不断增强法律意识观点

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不断完善法律体系,但写在纸面上的法律条文要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全体公民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需要每一个行为主体牢固树立法治信仰和法律意识。行为主体的法律意识强,表现为对自身行为的法定自由和限度有充分认识,对法律规范自觉遵循。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行为主体对法律规范的理解程度,直接关系行为主体能否依法开展活动、遵守法律规范,进而对整个国家的法治状况产生重大影响。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离不开法律意识的养成、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确立。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都需要增强法律意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社会法律意识明显增强。但也要看到,不少人并没有深刻理解法律这种社会规范,其行为没有完全做到依法而动。还有一些人虽然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对法律采取工具主义的态度,法律对自己有利时就利用、不利时就绕开。这些现象妨碍了法律公正,损害了法律权威。推动全社会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必须找准重点,抓住关键环节。

提升法律教育地位。法律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离不开积极的教育培养。一个人如果不了解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越出法律规范的界限,就会侵犯他人、集体的权利,以法律为基础构建起的社会共同生活秩序就难以维持。因此,培养行为主体的法律意识是一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基础性工作,在国民教育中提升法律教育的地位意义重大。一直以来,我国坚持普法“从娃娃抓起”,全国大、中、小学开设法治教育课程,联通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治教育网络不断完善。但是,法律教育的力度与培养法律意识的需要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义务教育阶段的法律教育深度有待加强;高等教育阶段思政课中的法律内容比较薄弱,还可以考虑开设专门的法律必修课来传授更多法律知识、培育法律意识。

强化权力主体依法履职。增强社会法律意识,领导干部是关键。领导干部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厉行法治上当模范、作表率,带头强化对法治的追求、信仰和执守,真正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变成想问题、办事情的思想自觉和行为习惯。凡涉及权力运用,都要考虑是不是有法律依据、有什么样的程序要求、是否符合立法目的、违法时谁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只有领导干部依法用权、模范守法,才能巩固公民认识法律、相信法律的意识,促进公民遵守法律、通过法律维护权利。

促进德法交融。增强法律意识,需要在法律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形成遵守法律的愿望与习惯,进而使遵守法律成为一种内在素质与自觉行为。如果一个人的主观愿望与法律相吻合,他就不会感到法律是对自己的约束,而会在法治轨道上享有自由。但这样的境界并不是轻轻松松就能达到的。有时候,违法行为会产生巨大收益,对行为主体构成很强诱惑。这时能在主观上起到约束作用的,就是对法治的信仰。法治信仰坚定,在不当利益诱惑面前就会有较强定力。道德对法律有很强的引导、支撑、涵养作用。应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展社会主义法治的道德内涵,让正义得到伸张、善良得到弘扬,让人们的生活在法律的保障下更加幸福安康,促使法治权威真正成为人民内心的真诚信仰。

THE END
1.什么是法律意识?怎样形成法律意识?培养法律意识应该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弘扬法治思想,创造有利于法律意识形成的社会环境;二是大力加强法制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树立法律权威;三是大力开展法律宣传,普及法律知识。此外,还应大力培训法律人才,开展法学研究,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法制建设。http://www.npc.gov.cn/zgrdw/npc/flsyywd/flwd/2000-12/17/content_13403.htm
2.法律意识的意思法律意识是什么意思法律意识的法什么意思:法字含义为体现统治阶段的意志,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法办 ,法典 ,法官 ,法规 ,法律 ,法令 ,法定 ,法场 ,法理 ,法纪 ,法盲 ,法人(“自然人”的对称 ,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参与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的社会组织) ,法制 ,法治 ,犯法 ,守法 https://chengyu.yw11.com/cy/%E6%B3%95%E5%BE%8B%E6%84%8F%E8%AF%86
3.法律意识的最高层次是什么政策解读法律意识的最高层次是法律理论。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是人们关于法的思想,观点,理论和心理的统称,包括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两部分,前者涵盖人们对法的本质和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常https://www.110ask.com/zhengce/10813811012704581907.html
4.法律意识问法百科(1)从意识主体的角度,可分为个人法律意识、群体法律意识和社会法律意识。个人法律意识是个人对法律现象的思想、看法、意见、情绪等。群体法律意识是不同的社会集合体如家庭、集体、民族、政党等对法律现象的意识;社会法律意识是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对法律现象的认识,是社会中的个人法律意识、各个群体法律意识相互融合的https://www.51wf.cn/view-term-changelist/14934
5.法律意识对法治的意义以及培养法律意识的措施(1)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律实施的效果与公民的法律意识密切相关。上述材料说明,良好的法律意识对于法律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有待提高。 (2)良好的法律意识对于法治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法律意识,有助于保障公民普遍守法;有助于推进依法行政;有助于维护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有助于加强法律监督,保障法https://m.66law.cn/lawyers/s240283731603f_i785968.aspx
6.法律意识形态的释义法信法律意识形态既是意识形态体系的一个分支,又是法学基础理论和法哲学的重要范畴,其在意识形态领域和法理学、法哲学领域均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理论界对其的研究相对薄弱,表现在法律意识形态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层面研究不够深入,致使法律意识形态的分支学科地位尚未明确。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视角下,对法律https://www.faxin.cn/lib/flwx/FlqkContent.aspx?gid=F91592
7.法律意识和法治意识有区别吗?法律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法治意识和法律意识都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有所不同法治意识是一种政治思维,要求人们自觉遵守法律规范,尊重法律权威,维护法律尊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而法律意识则是一种司法思维,要求人们树立一种民间细事或国家大事都被纳入法律规范中予以调整的机制,既是寻求秩序的思维,也是寻求https://henan.china.com/falv/2023/0621/2530559243.html
8.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分析一、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分析。 (一)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不高。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依据。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董舆教授通过他的法律意识调查报告显示出:“人们的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与其文化程度成正比。”虽然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学过一些法律知识,但整体法律知识https://bwc.hrbust.edu.cn/2019/0530/c816a20882/pagem.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