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潇湘读书社

《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是法学权威张晋藩先生撰写的一部上乘之作,全书从多角度研究和剖析了中国法律的悠久传统,极大地丰富了对中华法系的认识,并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阐述了近代法律的转型,为读者提出了中国法律古今的脉络。

张晋藩,男,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主要成果:《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中国近代社会与法制文明》、《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等专著,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有些专著已被译成英、日、韩等国文字出版。

前言

中国法律的传统

一、引礼入法礼法结合

(一)礼的产生

(二)礼的作用

(三)引礼入法

(四)礼法结合

二、以人为本明德慎刑

(一)中国古代人本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二)人本主义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法律

(三)中国传统法律中人本主义思想的反思

三、权利等差义务本位

(一)立法等差

(二)司法特权

(三)义务本位

四、法尚公平重刑轻民

(一)关于法律公平的论述

(二)体现公平的法律原则

(三)重刑轻民

五、恭行天理执法原情

(一)天理与国法沟通

(二)国法与人情相合

(三)天理、国法、人情三者协调统一

六、法自君出权尊于法

(一)先秦的专制王权与法制

(二)皇权的制度化与法律化

(三)皇权与法制的冲突

七、家族本位伦理法治

(一)家法族规是传统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家族伦理法的发展历程

(三)伦理法的具体内容与家长权的法律表现

(四)家族本位伦理法的社会成因

八、以法治官明职课责

(一)职官的设置与编制

(二)职官的任免考选

(三)职官的考课奖惩

(四)职官的俸禄与休致

(五)对职官的一般监督和法律约束

(六)要求官吏依状鞫讯,以法断罪

九、纵向比较因时定制

(一)以前朝为鉴,确定新的法制建设重点

(二)律典的篇目结构经过比较而不断调整

(三)立法的内容经过比较更加轻重有分和贴近生活

十、统一释法律学独秀

(一)中国古代律学的发展历程

(二)清代律学的成就

(三)中国古代律学的基本特点

(四)中西法文化的比较

十一、诸法并存民刑有分

(一)法典体例上的沿袭与保守

(二)法律体系上的“诸法并存,民刑有分”

十二、立法修律比附判例

(一)制定法在传统法律中的地位

(二)判例法的发展及其作用

(三)制定法与判例法的相互为用

十三、援法定罪类推裁断

(一)成文法的公布引发了援法定罪与类推擅断的争论

(二)秦汉时期的皆有法式与类推决狱

(三)科罪具引律文与出罪明轻,人罪明重

(四)鞫狱分司与援法定罪

(五)极端专制下的引律与比附

十四、无讼是求调处息争

(一)“无讼”是儒家的理想境界

(二)以调处息争,实现无讼

(三)无讼作为中国古代法律传统的根源

(四)无讼是以逃避讼累为代价

十五、中华法系各族缔造

(一)中华法系与世界

(二)中华法系是中华各族的共同缔造

中国法律的近代转型

一、西方法文化的输入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二)西方法文化的输入与中国法文化封闭状态的被打破

(三)翻译和出版,广泛传播近代西方法文化

(四)国外归来的中国人对西方法文化的介绍

二、传统法观念的转变

(一)由固守成法到师夷变法

(二)由维护三纲到批判三纲

(三)由盲目排外到中体西用

(四)由专制神圣到君宪共和

(五)由以人治国到以法治国

(六)由义务本位到权利追求

(七)由司法与行政不分到司法独立

(八)由以刑为主到诸法并重

三、转型过程中的法制改革思想与实践

(一)洋务派的稍变成法,引进西法

(二)戊戌变法与法制改革

(三)晚清法律的近代化

四、民国时期法律近代转型的继续推进

(一)继续推进的时代背景

(二)继续推进的思想基础

(三)继续推进的历程与成就

五、中国法律近代转型的历史价值及经验借鉴

(一)中国法律近代转型的西方化形态

(二)中国法律近代转型的取向和历史借鉴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为了感谢您帮助潇湘读书网站继续运营下去,特设永久会员专享区,提供艺术素材高清合集下载,希望能为你省时省力省心。

THE END
1.余盛峰:近代中国“法律渊源”中的“习惯法”法律知识大全学界一般认为,《大清民律草案》受《德国民法典》影响最为深巨,甚至认为是以之为蓝本而起草。民法学者进一步推论,中国民法之所以归属大陆法系,便是当时主动继受德国法的结果。德国法的概念、原则、制度与理论体系,它们对中国近代法律传统影响之巨大自不待言,许多材料已经证明。但是,如果从当时翻译国外立法资料的规模,以及http://fw.mwfw.cn/fw/242798.html
2.《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读后——也谈中国法律的近代化《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读后——也谈中国法律的近代化 获取原文 开具论文收录证明 >> 期刊封面封底目录下载 >> 页面导航 摘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相关主题 摘要 《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自首次出版至今已经第三版了,此书是张晋藩先生的一大力作,张先生从多角度研究和剖析了中国法律的悠久传统,并阐述https://m.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journal-karamay_thesis/0201234827064.html
3.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作者:张晋藩(笔记)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作者:张晋藩(笔记) 第一章 引礼入法 礼法结合 1、礼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内涵,在其发展中不断的改造旧习俗,适应新秩序,因而是一个充满新旧斗争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渐进、因袭变革的过程。 2、周公制礼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尊尊”和“亲亲”,尊尊为忠,亲亲为孝,前者旨在维护军权,所https://m.douban.com/note/76316568/
4.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书评《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是张晋藩教授的经典之作,张教授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法学家,还是中国法律史学的奠基人。这本书是他继《中国法律思想史论》之后的又一部力作,自2009年首次出版以来,已经经过了多次修订和完善,如今已经发展到了第四版。 本书分为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详细介绍了中国法律的传统,涵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dtlandingsuper?nid=dt_4744487069573545999
5.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作者张晋藩,2009年由法律出版社出版,此书是法学权威张晋藩先生撰写的一部上乘之作,全书从多角度研究和剖析了中国法律的悠久传统,极大地丰富了对中华法系的认识,并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阐述了近代法律的转型,为读者提出了中国法律古今的脉络。 https://baike.sogou.com/m/fullLemma?g_ut=3&lid=63477449
6.国民意识的觉醒与传统法律的近代化国民意识的觉醒是促进中国传统法律向近代转型的强大动力,已经觉 醒了的国民意识通过维新与革命人士的不懈努力与斗争而逐渐得到统治 者的认可上升为国家意志,在清末以来的法律改革中得以初步体现。同 时,法律的近代化改革对国民意识的发展也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国民意识的发展和法律的近代化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https://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053-2001012547.htm
7.革命与承袭:中国传统历法的近代转型随着近代中国的法律转型,中国传统历法在民国初建时也发生着阳历之转型。与其他典型法律的转型不同,历法的转型自晚明以来即有西历东渐的理论准备,但社会大众对传统历俗又有着浓厚依恋,这就使得历法的转型显得纷繁复杂,且困难重重。这种转型的不彻底性对生活中的种种法律时间产生了混乱影响。即使后来南京国民政府欲以强https://journal.ecupl.edu.cn/wap/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1403007
8.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第四版)2024pdfepubmobi电子书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第四版)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图书描述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为了挽救民族危机,爱国的官僚、士大夫奔走呼号改良政治与法制,并且在风起的革命压力的推动下,促使晚清政府修订法律,使传统的法律与西方的近代法律开始衔接,揭开了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序幕。在这个过程中,制定了《大清刑律》,https://onlinetoolsland.com/books/34885421
9.社会转型期②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大量了近代企业的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③思想上:开始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 ④社会生活上:西方经济侵略,改变中国人的衣食住行。 http://m.fz18z.cn/nd.jsp?id=271&id=271
10.中国传统法律的近代转型研究中国传统法律的近代转型研究,传统法律,近代中国,法理,转型,法律国际化,法律人才,法治建设,与从封闭、宗法、专制的传统社会到开放、民主、法治的现代社会的社会转型相适应,法律在近代实现了从传统的“礼法合治”到近代法制https://wap.cnki.net/lunwen-2005151307.html
11.html.study.yanxiu.jsyxsq.com/el/proj法国——渐进式近代化道路 俄国——非资本主义模式 5、1909年2月颁布的《通用银钱票暂行章程》20条,它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纸币发行与管理的金融法规。 6、清政府1910年4月颁布《奏定币制则例》,定银元为国币,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是晚清货币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 http://html.study.yanxiu.jsyxsq.com/el/proj_1153/article/37002/5054285.htm?ms=146763002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