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潇湘读书社

《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是法学权威张晋藩先生撰写的一部上乘之作,全书从多角度研究和剖析了中国法律的悠久传统,极大地丰富了对中华法系的认识,并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阐述了近代法律的转型,为读者提出了中国法律古今的脉络。

张晋藩,男,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主要成果:《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中国近代社会与法制文明》、《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等专著,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有些专著已被译成英、日、韩等国文字出版。

前言

中国法律的传统

一、引礼入法礼法结合

(一)礼的产生

(二)礼的作用

(三)引礼入法

(四)礼法结合

二、以人为本明德慎刑

(一)中国古代人本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二)人本主义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法律

(三)中国传统法律中人本主义思想的反思

三、权利等差义务本位

(一)立法等差

(二)司法特权

(三)义务本位

四、法尚公平重刑轻民

(一)关于法律公平的论述

(二)体现公平的法律原则

(三)重刑轻民

五、恭行天理执法原情

(一)天理与国法沟通

(二)国法与人情相合

(三)天理、国法、人情三者协调统一

六、法自君出权尊于法

(一)先秦的专制王权与法制

(二)皇权的制度化与法律化

(三)皇权与法制的冲突

七、家族本位伦理法治

(一)家法族规是传统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家族伦理法的发展历程

(三)伦理法的具体内容与家长权的法律表现

(四)家族本位伦理法的社会成因

八、以法治官明职课责

(一)职官的设置与编制

(二)职官的任免考选

(三)职官的考课奖惩

(四)职官的俸禄与休致

(五)对职官的一般监督和法律约束

(六)要求官吏依状鞫讯,以法断罪

九、纵向比较因时定制

(一)以前朝为鉴,确定新的法制建设重点

(二)律典的篇目结构经过比较而不断调整

(三)立法的内容经过比较更加轻重有分和贴近生活

十、统一释法律学独秀

(一)中国古代律学的发展历程

(二)清代律学的成就

(三)中国古代律学的基本特点

(四)中西法文化的比较

十一、诸法并存民刑有分

(一)法典体例上的沿袭与保守

(二)法律体系上的“诸法并存,民刑有分”

十二、立法修律比附判例

(一)制定法在传统法律中的地位

(二)判例法的发展及其作用

(三)制定法与判例法的相互为用

十三、援法定罪类推裁断

(一)成文法的公布引发了援法定罪与类推擅断的争论

(二)秦汉时期的皆有法式与类推决狱

(三)科罪具引律文与出罪明轻,人罪明重

(四)鞫狱分司与援法定罪

(五)极端专制下的引律与比附

十四、无讼是求调处息争

(一)“无讼”是儒家的理想境界

(二)以调处息争,实现无讼

(三)无讼作为中国古代法律传统的根源

(四)无讼是以逃避讼累为代价

十五、中华法系各族缔造

(一)中华法系与世界

(二)中华法系是中华各族的共同缔造

中国法律的近代转型

一、西方法文化的输入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二)西方法文化的输入与中国法文化封闭状态的被打破

(三)翻译和出版,广泛传播近代西方法文化

(四)国外归来的中国人对西方法文化的介绍

二、传统法观念的转变

(一)由固守成法到师夷变法

(二)由维护三纲到批判三纲

(三)由盲目排外到中体西用

(四)由专制神圣到君宪共和

(五)由以人治国到以法治国

(六)由义务本位到权利追求

(七)由司法与行政不分到司法独立

(八)由以刑为主到诸法并重

三、转型过程中的法制改革思想与实践

(一)洋务派的稍变成法,引进西法

(二)戊戌变法与法制改革

(三)晚清法律的近代化

四、民国时期法律近代转型的继续推进

(一)继续推进的时代背景

(二)继续推进的思想基础

(三)继续推进的历程与成就

五、中国法律近代转型的历史价值及经验借鉴

(一)中国法律近代转型的西方化形态

(二)中国法律近代转型的取向和历史借鉴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为了感谢您帮助潇湘读书网站继续运营下去,特设永久会员专享区,提供艺术素材高清合集下载,希望能为你省时省力省心。

THE END
1.儒家民本思想与中国古代法律中的爱民意蕴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一周年,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表明了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法系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蕴含丰富法治思想和深邃政治智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强调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性。儒家民本思想http://zbyyfy.sdcourt.gov.cn/dyzy/372897/372830/31051331/index.html
2.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作者:张晋藩(笔记)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作者:张晋藩(笔记) 第一章 引礼入法 礼法结合 1、礼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内涵,在其发展中不断的改造旧习俗,适应新秩序,因而是一个充满新旧斗争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渐进、因袭变革的过程。 2、周公制礼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尊尊”和“亲亲”,尊尊为忠,亲亲为孝,前者旨在维护军权,所https://m.douban.com/note/76316568/
3.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现代监狱制度价值解读/张晶法律论文网而在法制现代化的概念中,“必然隐含着分之现代化的内容”。 就法制的现代化而言,比较公认的观点是起步于中国的近代社会。清末,“开始了以沈家本变法修律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法制现代化的第一次能力。”并以“失败而告终” 新中国的成立,本应当使中国的法制现代化呈现出勃勃生机,但因,我们照搬“老大哥”的法律模式,https://www.fwsir.com/fl/html/fl_20061125132203_10440.html
4.古代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法律;基本精神;人伦属性;礼法结合 回顾中国法律近代化之历程,自清末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始,风云一百多年年,其间几多曲折。时至今日,中国法律传统并未如日耳曼法传统在英美或罗马法传统在法德一样得到继承改造和更新,而是被逐渐疏远和废默。当前的法学研究或法治建设,我们多指望着从西方的经典https://www.gwyoo.com/haowen/212018.html
5.曹全来:中国法律现代化的道路国际经济法网在中华文明独立存在与发展的情况下,作为本民族文明的一种特性,中国本土的传统法律文化按照自身的规律,顽强地存在并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只是到了近代,随着西方外来法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逐步被意识到,并逐渐形成一种推动我国固有法律发展变化的内在力量,中国法律现代化由此展开。https://ielaw.uibe.edu.cn/zyflrcjy/9331.htm
6.中国法律传统的特点为()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评价道:他所宣扬的儒学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儒学,而是一种“儒表西里”的新儒学,一种体现资产阶级思想和观念的儒学,故又称“新学”。这里“他”的学说( ) A. 借助经学外衣否定君主 B.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C. 成为了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D. 促使中国迈开近代化第一步 https://www.shuashuati.com/ti/59002f89aeda46cfa5e569bb038894ca.html?fm=bdc6b93f8b6380fda68ea9ea5f10796772
7.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作者(12页)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作者.pdf,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作者:张晋藩(笔记) 第一章 引礼入法 礼法结合 1、礼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内涵,在其发展中不断的改造旧习俗,适应新秩序,因而是 一个充满新旧斗争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渐进、因袭变革的过程。 2、周公制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801/7153131016006141.shtm
8.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作者张晋藩,2009年由法律出版社出版,此书是法学权威张晋藩先生撰写的一部上乘之作,全书从多角度研究和剖析了中国法律的悠久传统,极大地丰富了对中华法系的认识,并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阐述了近代法律的转型,为读者提出了中国法律古今的脉络。 https://baike.sogou.com/m/fullLemma?g_ut=3&lid=63477449
9.西法东渐与中国司法的近代化延续了近两千年的中国封建司法制度,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法东渐和清末修律运动的展开,终于全部瓦解。在全国人民反清革命势不可挡、清王朝不得不进行司法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沈家本(1840—1913)等法学界志士,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全方位地移植外国的司法制度和观念,从而开始了中国司法制度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http://iolaw.cssn.cn/jdfls/200411/t20041111_4593905.shtml
10.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法治文化建设意义探讨法治是民主制度的产物和旗帜,中国自鸦片战争后才开始法制近代化进程,民主制度在中国的出现以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政治协商会议的成立为标志。中国的法治经历了从“以法治国(ruleby law)”到“依法治国(rule oflaw)”的变化,即经历了单纯以法律为治理国家的工具到将法律作为社会治理唯一根据的历程。https://weibo.com/p/230418835588f90102vbcg
11.传统中国政府治理法制及其清末调适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府智库传统中国政府治理法制及其清末调适 一、引言 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不仅极大地开拓了人类思考和探索的广阔空间视野,还连同这一时期涌动生成的近代工业化大潮一起,有力地推动着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据以作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重要论断。[1]世界历史的一体化,开启了法律历史的全球化。http://www.sass.cn/109002/69339.aspx
12.2023年中国近代史必背论述题:简述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国近代史简述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 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阶段性的成果: http://www.zhongkao.com/e/20230219/63f21239ec2c7.shtml
13.日本民法编纂及学说继受的历史但是,从日本民法开始编纂至今的历史中,至少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一是从政府立法到专家学者立法、从单行法立法走向法典化编纂、从继受英国法转向继受大陆法、从单纯的引进西方法律到兼顾本国传统习惯的立法历程;一是,经过一百年实践的日本民法学在所谓“和魂洋才”的锤炼中已经逐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独立体系。前者揭示了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237599.html
14.中国法制史论文8篇(全文)礼法结合过程的同时,另有一个与之类似的法律‘自然化’的过程,即法律与自然的变化相适应。比如像特赦和秋冬行刑的制度。有学者认为“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法律的价值观念与精神境界的最高体现,或者说是各种法律制度的终极依据。”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制定遵循“则天立法原则”,以‘天’为制定法律的最终依据;在法律的实施https://www.99xueshu.com/w/filelnh25m0i.html
15.中国法律法规摘要:法律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基本要素 ,是构筑法治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中国政治 、经济和文化现实孕育的中国当前法律文化本质上仍然属于传统法律文化范畴 ,虽然它在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它在整体上无法创生现代法治 ,许多方面甚至成为现代法治的反向力量 。要实现中国法律文化的现代化 ,必须http://www.sudunlaoyingcha.com/wmgw/461798/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导语面对这种状况.清王朝封建统治阶级內部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了对传统教育的反思与批判。与此同时.他们也从外国侵略者打开的中国大门外面。看到了一种与中国古代传统教育完全不同的新教育.这种新教育伴随着外国侵略者坚船利炮的隆隆声滚滚而来.中国由此踏上了教育近代化的艰难历程。http://chinaps.cass.cn/chgtj/201506/t20150618_2359372.shtml
17.社会转型期②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大量了近代企业的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③思想上:开始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 ④社会生活上:西方经济侵略,改变中国人的衣食住行。 http://m.fz18z.cn/nd.jsp?id=271&id=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