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法律与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法律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着眼于教育与引导,两者相铺相成。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相较于前代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历史特点,对社会的治理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教师招聘考试中主要考查不同时期法律及教化发展的表现、整体的发展特点、产生的历史影响,也会将其与宋元之前的法律与教化进行结合考查,因此我们将知识点与习题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

二、知识呈现

三、知识巩固

1.朱熹认为儒家道德集中体现为五伦八德的伦理精神,这种精神与民众所崇尚的敬天法祖、长幼有序、崇德报功等心理相吻合。他编写的《家礼》,为“明世系”“建祠堂”“祭祖先”等宗族活动制定了行为规范。朱熹的这一做法()。

A.推动了理学的世俗化B.使儒学成为官方哲学

C.促进了宗法制度的重建D.迎合新兴市民阶层需要

2.清军入关以后,基于统治全国的需要,设置律例馆,进行全面的立法活动。主要有《大清律例》《钦定六部则例》《理藩院则例》及以行政法为主要内容的《大清会典》等。清政府在制定法规章程方面的这些努力()。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完成了国家法律法规构建

C.使处理行政事务有章可循D.通过立法强化对汉人统治

3.宋代以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逐渐成为中国大多数家族推崇的经典家训之一,该家训反映出儒家学者所强调的()。

A.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B.“存天理,灭人欲”主张

C.道德与知识修养并重D.“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4.据统计,明代有社学1438所,遍布城乡,其中1330所为官办,占比92.49%。社学以朱元璋的《御制大诰》、明代律令、朱子《小学》《孝经》《孝顺事实》《百家姓》《千字文》等为教材。明代社学的兴办()。

A.有利于加强教化、服务统治B.使儒、法思想走向合流

C.促进了程朱理学新发展D.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5.家规乡约是中国古代民间自发形成的、具有道德约束力的行为规范,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儒家“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兄弟受《周礼》《礼记》的影响,订立《吕氏乡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乡规,其主要内容有:一是德业相劝,即互勉于修身齐家之事;二是过失相规,如戒烟酒、戒赌博、戒斗殴等;三是礼俗相交,即乡觉之间要有长幼之序,相亲相敬之礼;四是患难相恤,包括防盗、防灾、防疫、恤贫、恤孤等。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为更为具体的条款以约束和规范乡民的个人行为。有学者认为,《吕氏乡约》“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

——摘编自党晓虹《中国传统乡规民约研究》

材料二明代浦江郑氏家规(部分)。

——摘编自尹超凡《郑氏家规的伦理价值探析》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吕氏乡约》内容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乡约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郑氏家规对族人的伦理教化要求,分析这此要求对郑氏家族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A。解析: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编写的《家礼》为宗族活动制定了行为规范,有利于理学的世俗化。故选A项;朱熹意在规范伦理纲常,并非重建宗法制度,排除B项;儒学成为官方哲学是在朱熹之后,排除C项;符合市民阶层需求的是世俗文化作品,《家礼》并非是世俗文化作品,排除D项。

2.【答案】C。解析:从材料内容看,清政府大规模立法,使国家的各项事务有章可循,有利于行政事务的处理,故选C项;材料“基于统治全国的需要”表明不仅是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行政法,不能说明完成国家法律法规的构建,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行政法而不是针对汉人,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可知该家训反映出儒家学者所强调的道德与知识修养并重,故C项正确;其余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项。

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官办社学占主导地位,其教授内容为国家律令和儒家伦理孝道等著作,这种社学有利于加强教化,稳定统治,A项正确;董仲舒吸收先秦儒家思想,并结合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思想创立汉代新儒学,实现了儒法合流,B项排除;理学的新发展在材料中没有提及,C项排除;材料没有提及传统教育模式的改变,排除D项。

5.【参考答案】

(1)特点: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德和礼;道德教化与规范行为相结合;强调互助互勉;主张乡民自治。

原因:理学的形成;科举制的推行,知识分子进入国家政治体系;士大夫阶层社会责任感和主体意识的增强。

(2)要求:孝义仁爱;清廉立身(清廉勤政);节俭生活(戒奢节俭)。

影响:规范家庭成员道德和行为;有利于形成优良家风;和谐家族关系,增强家族凝聚力。

THE END
1.儒家民本思想与中国古代法律中的爱民意蕴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一周年,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表明了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法系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蕴含丰富法治思想和深邃政治智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强调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性。儒家民本思想http://zbyyfy.sdcourt.gov.cn/dyzy/372897/372830/31051331/index.html
2.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作者:张晋藩(笔记)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作者:张晋藩(笔记) 第一章 引礼入法 礼法结合 1、礼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内涵,在其发展中不断的改造旧习俗,适应新秩序,因而是一个充满新旧斗争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渐进、因袭变革的过程。 2、周公制礼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尊尊”和“亲亲”,尊尊为忠,亲亲为孝,前者旨在维护军权,所https://m.douban.com/note/76316568/
3.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现代监狱制度价值解读/张晶法律论文网而在法制现代化的概念中,“必然隐含着分之现代化的内容”。 就法制的现代化而言,比较公认的观点是起步于中国的近代社会。清末,“开始了以沈家本变法修律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法制现代化的第一次能力。”并以“失败而告终” 新中国的成立,本应当使中国的法制现代化呈现出勃勃生机,但因,我们照搬“老大哥”的法律模式,https://www.fwsir.com/fl/html/fl_20061125132203_10440.html
4.古代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法律;基本精神;人伦属性;礼法结合 回顾中国法律近代化之历程,自清末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始,风云一百多年年,其间几多曲折。时至今日,中国法律传统并未如日耳曼法传统在英美或罗马法传统在法德一样得到继承改造和更新,而是被逐渐疏远和废默。当前的法学研究或法治建设,我们多指望着从西方的经典https://www.gwyoo.com/haowen/212018.html
5.曹全来:中国法律现代化的道路国际经济法网在中华文明独立存在与发展的情况下,作为本民族文明的一种特性,中国本土的传统法律文化按照自身的规律,顽强地存在并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只是到了近代,随着西方外来法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逐步被意识到,并逐渐形成一种推动我国固有法律发展变化的内在力量,中国法律现代化由此展开。https://ielaw.uibe.edu.cn/zyflrcjy/9331.htm
6.中国法律传统的特点为()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评价道:他所宣扬的儒学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儒学,而是一种“儒表西里”的新儒学,一种体现资产阶级思想和观念的儒学,故又称“新学”。这里“他”的学说( ) A. 借助经学外衣否定君主 B.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C. 成为了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D. 促使中国迈开近代化第一步 https://www.shuashuati.com/ti/59002f89aeda46cfa5e569bb038894ca.html?fm=bdc6b93f8b6380fda68ea9ea5f10796772
7.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作者(12页)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作者.pdf,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作者:张晋藩(笔记) 第一章 引礼入法 礼法结合 1、礼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内涵,在其发展中不断的改造旧习俗,适应新秩序,因而是 一个充满新旧斗争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渐进、因袭变革的过程。 2、周公制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801/7153131016006141.shtm
8.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作者张晋藩,2009年由法律出版社出版,此书是法学权威张晋藩先生撰写的一部上乘之作,全书从多角度研究和剖析了中国法律的悠久传统,极大地丰富了对中华法系的认识,并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阐述了近代法律的转型,为读者提出了中国法律古今的脉络。 https://baike.sogou.com/m/fullLemma?g_ut=3&lid=63477449
9.西法东渐与中国司法的近代化延续了近两千年的中国封建司法制度,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法东渐和清末修律运动的展开,终于全部瓦解。在全国人民反清革命势不可挡、清王朝不得不进行司法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沈家本(1840—1913)等法学界志士,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全方位地移植外国的司法制度和观念,从而开始了中国司法制度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http://iolaw.cssn.cn/jdfls/200411/t20041111_4593905.shtml
10.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法治文化建设意义探讨法治是民主制度的产物和旗帜,中国自鸦片战争后才开始法制近代化进程,民主制度在中国的出现以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政治协商会议的成立为标志。中国的法治经历了从“以法治国(ruleby law)”到“依法治国(rule oflaw)”的变化,即经历了单纯以法律为治理国家的工具到将法律作为社会治理唯一根据的历程。https://weibo.com/p/230418835588f90102vbcg
11.传统中国政府治理法制及其清末调适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府智库传统中国政府治理法制及其清末调适 一、引言 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不仅极大地开拓了人类思考和探索的广阔空间视野,还连同这一时期涌动生成的近代工业化大潮一起,有力地推动着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据以作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重要论断。[1]世界历史的一体化,开启了法律历史的全球化。http://www.sass.cn/109002/69339.aspx
12.2023年中国近代史必背论述题:简述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国近代史简述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 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阶段性的成果: http://www.zhongkao.com/e/20230219/63f21239ec2c7.shtml
13.日本民法编纂及学说继受的历史但是,从日本民法开始编纂至今的历史中,至少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一是从政府立法到专家学者立法、从单行法立法走向法典化编纂、从继受英国法转向继受大陆法、从单纯的引进西方法律到兼顾本国传统习惯的立法历程;一是,经过一百年实践的日本民法学在所谓“和魂洋才”的锤炼中已经逐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独立体系。前者揭示了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237599.html
14.中国法制史论文8篇(全文)礼法结合过程的同时,另有一个与之类似的法律‘自然化’的过程,即法律与自然的变化相适应。比如像特赦和秋冬行刑的制度。有学者认为“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法律的价值观念与精神境界的最高体现,或者说是各种法律制度的终极依据。”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制定遵循“则天立法原则”,以‘天’为制定法律的最终依据;在法律的实施https://www.99xueshu.com/w/filelnh25m0i.html
15.中国法律法规摘要:法律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基本要素 ,是构筑法治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中国政治 、经济和文化现实孕育的中国当前法律文化本质上仍然属于传统法律文化范畴 ,虽然它在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它在整体上无法创生现代法治 ,许多方面甚至成为现代法治的反向力量 。要实现中国法律文化的现代化 ,必须http://www.sudunlaoyingcha.com/wmgw/461798/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导语面对这种状况.清王朝封建统治阶级內部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了对传统教育的反思与批判。与此同时.他们也从外国侵略者打开的中国大门外面。看到了一种与中国古代传统教育完全不同的新教育.这种新教育伴随着外国侵略者坚船利炮的隆隆声滚滚而来.中国由此踏上了教育近代化的艰难历程。http://chinaps.cass.cn/chgtj/201506/t20150618_2359372.shtml
17.社会转型期②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大量了近代企业的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③思想上:开始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 ④社会生活上:西方经济侵略,改变中国人的衣食住行。 http://m.fz18z.cn/nd.jsp?id=271&id=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