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审判,尤其需要知识积累。身为办理新类型案件的知产法官,如何练就一身“专业范儿”?世界读书日,我们邀请海淀法院民事审判五庭(知识产权审判庭)法官,从书海中挑出曾经读有所得的专业书,为您献上一份知识含量满满的法学书单。
张璇
副庭长、审判员
法学虽在某种程度上是一门操作技艺,但如果放弃了对体系化的追求,极有可能导致在理解和适用法律时出现偏差,产生偏见。此外,了解并理解所属领域的基本概念,既是法律从业者有意识地去认识和判断眼前问题的前提,也是其面对修法或制度变迁时能够波澜不惊的基础。李琛老师的《知识产权法关键词》专著完美融合了上述两点,且多用短句,娓娓道来,让阅读者颇感畅快。无论是初入知识产权审判或是已在圈中之人,相信都能通过阅读此书获益匪浅。
王栖鸾
李莉莎
王迁教授所著《知识产权法教程》虽是一本教材,但非常经典,已经出了七版,非常值得从事知识产权法工作的法官、法官助理认真仔细阅读。在学生时代学习法学知识时阅读教材和在工作中重新阅读教材会有非常不同的感受,其变化就在于工作中阅读教材可以带着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思考去理解和探索,亦可以重新对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查缺补漏和巩固。
这本书非常具有指导意义的原因之一在于其针对每一个概念、要件或特点均列举了大量的典型案例,通过典型案例的介绍,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其中的定义和内涵。同时该书还有实务探讨部分和理论研究部分,其中所提的问题均可以促使读者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尹斐
审判员
《文艺作品侵权判定的司法标准:琼瑶诉于正案的审理思路》一书立足于“琼瑶诉于正案”,既有对著作权法理论中“思想表达二分法”核心问题的详细解读,又有对著作权侵权案件中“接触+实质性相似”判断标准的细致梳理,还有对侵权成立时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法律责任承担方式的分析阐述。作为一名知识产权法官,在审理传统的著作权“抄袭”案件时,难免遇到相似比对和侵权判定上的“模棱两可”,翻阅此书,总能为我指引思路、答疑解惑。
刘佳欣
毕教授的《民事证明责任研究》肯定了“一强多元”模式,即“一强”是指罗森贝克的规范说,“多元”指的是包括公平原则、武器平等原则、诚实信用原则、证据距离原则、利益权衡原则、盖然性原则等理论学说或者价值观念。认为在实务上,应适用基本规范,例外规范应起到补充作用,但是法官可以在个案中在有违社会公平正义时决定改采补充作用。该著作对大陆法系在历史上曾出现过的证明责任学说进行了研究,论证了当前社会条件下的证明责任形成与创设,对司法实务极具借鉴意义,引发了我的思考。
陆燕
陈越
知识产权法是否能够一直通过打补丁、翻新或者扩展以适应新环境?抑或我们有必要开发出一套全新的方法?自19世纪50年代现代知识产权法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出现开始,它与新环境的互动难题便常议常新。谢尔曼和本特利的回答是,现代知识产权法的许多方面,只有透过过去才能得到理解。
在《现代知识产权法的演进:英国的历程(1760-1911)》一书中,两位学者从18世纪下半叶英国关于文学财产的争论切入,尝试厘清知识产权法形成的历史脉络,并对之加以阐释。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得以在作者的带领下回顾1760年至1911年的英国法,共同探讨无体财产在法律上的特征,共同探寻为什么知识产权法会呈现出如今这样为人所熟知的形式。
在此过程中,我们或可发现过去与现在的紧密相连,发现那些常常被人视若当然的东西,其实是由一组复杂而变化着的环境、实践和习惯共同作用的产物,进而意识到,对知识产权法演进历程的回望与审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变革和发展的方向。
原标题:《专业书单!哪些法学书籍,让海淀法院知产法官读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