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部在网上开通证明事项清理投诉监督平台,接受群众对“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等问题的投诉,并积极回应群众和企业关切——
不必要的证明,免了!
为推动证明事项清理工作,回应涉及群众利益的堵点、痛点,2018年9月,司法部在中国法律服务网上正式开通“群众批评——证明事项清理投诉监督平台”,接受群众对地方和部门设立的“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等问题的投诉。
“奇葩证明”等清理进度如何人民群众对于证明事项的投诉能否得到及时处理记者进行了采访。
投诉有了监督平台,接到投诉必须反馈
去年9月,福建省宁德籍的市民陈先生为了一个证明很是烦恼。原来,陈先生在莆田工作,由于不慎割伤了手背就去当地医院进行了住院治疗。出院后,陈先生回到了户口所在地宁德市下辖的福鼎市申请医保报销,当地医保机构却表示需要找到莆田当地居委会开具在莆田受伤的证明才给报销。
“为什么一定还要跑到外地再开证明呢”陈先生对此很不理解:“我有医院的缴费清单等材料,能够说明我确实在外地就医了!”
10多天后,陈先生收到了证明事项投诉监督反馈:取消该证明事项,取消后由申请人自行填写《宁德市城乡居民医保意外伤害性质认定申请表》。
“真没想到,我投诉的证明事项取消了!”陈先生表示没想到投诉处理这么快,自己的事也顺利办妥了。
在吉林省,投诉事项办理完成后,还建立了“双答复机制”,即具体办理部门向投诉群众解释投诉事项、省司法厅向投诉群众了解群众满意情况。
取消证明事项,目的在于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
办理空勤证的张先生,就是通过投诉让自己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张先生在办理空勤证时,办证部门要求开具无违法犯罪证明。不过,公安机关表示只能出具无犯罪证明。张先生在派出所开出无犯罪证明后,办证部门以没有“无违法”字样为由,拒绝办理。
取消让人“跑断腿”的证明、取消重复证明、清理擅自增加的证明……“奇葩证明”投诉处理成绩单,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满满。司法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减证便民、优化服务的要求,切实解决群众办事难、办事繁等问题,对涉及本级和地方各级司法行政部门实施的各类证明事项进行了全面清理,印发了《司法部关于取消部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设定的证明事项的决定》,取消了司法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设定的证明事项28项。
记者了解到,从去年9月至今年1月,证明事项清理投诉监督平台接受投诉1000余件,目前已经办结并反馈情况的有900余件。投诉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户口身份证明、亲属关系证明、社保手续证明、房产登记证明、无犯罪记录证明、无业证明,主要涉及基层公安、社保、司法行政、教育、住建、银行、税务等部门,所有批评投诉均已反馈各有关部门。
2018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证明事项清理工作的通知》印发,要求没有法律法规规定的证明事项一律取消,清理的对象是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设定的证明事项,这项工作由司法部来牵头负责。司法部先后印发了《关于证明事项清理有关问题的意见》等七个文件,指导地方和部门做好清理工作。
用法定证照、告知承诺等替代证明
商务部收到投诉后进行了专门研究,决定拟取消加工贸易企业经营状况和生产能力证明,改为告知承诺制,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告知承诺制是取消证明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创新管理措施。对不直接涉及国家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和公民人身安全和重大财产安全的证明事项,可以大力推行告知承诺制,由行政机关告知标准要求,由申请人提交书面承诺,行政机关再通过数据交换平台、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查询或内部核查、部门间行政协助等方式予以核实。”司法部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局负责人表示。
大量的重复证明、擅自增加的证明、让人“跑断腿”的证明被取消或者被法定证明、告知承诺等替代,为群众和企业解决了办事创业遇到的很多麻烦事,增强了群众和企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过,审批程序简化、证明事项减少,并不意味着监管力度减弱,相反对审批单位事中事后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开展证明事项清理的同时,司法部也认真总结上海、北京、江苏等地区和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税务等部门的经验,并在广泛调研和听取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积极研究探索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度,下一步将根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组织开展证明事项的告知承诺制试点工作。